
作者:寒江雪
页数:229 页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2100359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明朝高层政治斗争层面、精心挑选了明朝24件影响深远的悬案,阐述了明帝国是如何走上灭亡之路,诠释了张士诚、况钟、于兼、张居正、严嵩和魏忠贤等另一类人物的政治命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明代276年历史基本线索,而且告诉了我们专制帝国的种种弊端,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相关资料
插图:对于明英宗来说,王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害得他失去了帝位,在塞外吃苦,又险些丢了性命,几乎不能活着回来。但对于这些,明英宗都毫不抱怨,复辟之后仍对他思念不已。明英宗不但没有处罚王振,还赐给他“精忠”的称誉,真是咄咄怪事。除了英宗的“妇人之仁”外,王振生前到底是怎样爬上跋扈擅权的高位,又是如何败落,他给明朝的政治又留下哪些遗祸呢?明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而英宗时期的王振则是开明朝专权太监先河之人。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还在官门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建文帝即位后,对宦官的管制更为严格,左右内侍常常因小过而被诛杀,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纷纷逃到明成祖朱棣的军中,或者给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夺走侄儿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朱棣称帝后,委任太监到各地从事征税、釆办,甚至监军这些事务,更有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明朝宦官得到重用是从明成祖开始的,至于他创办的东厂更成为后代宦官得以擅权的重要机构。宦官开始读书识字是从明宣宗开始的,宣宗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文辞褒美和开国功臣的铁券差不多。他还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达到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一事无成,考虑到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太过艰难,他不惜自阉人宫作了太监。王振人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明英宗由养母孙太后养大,孙太后凭着自己的愿望。一心要把他调教成一个听话的、知恩图报的人。明英宗果然长成一个极平常、极庸碌的人,作为一个皇帝,缺少独立专行、自作主张的习惯,无论做什么,总得有个人替他拿主意才行。只要是他觉得可以依靠的人的话,他无不乐于依从。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当英宗开始掌管朝政后,第一个被英
本书特色
《正说明朝24悬案》从明朝高层政治斗争层面、精心挑选了明朝24件影响深远的悬案,阐述了明帝国是如何走上灭亡之路,诠释了张士诚、况钟、于兼、张居正、严嵩和魏忠贤等另一类人物的政治命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明代276年历史基本线索,而且告诉了我们专制帝国的种种弊端,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目录
节选
《正说明朝24悬案》内容简介: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的由社会底层人士建立起来的皇朝之一,它遭后人诟病的诸多症结集中在差强人意和能力匮乏的皇家血统以及黑暗腐败到惊人程度的专制统治上。这个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同时期却神秘诡异的朝代,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索和未解之谜。《正说明朝24悬案》将历史上关于明朝的24个重大人物和事件谜案汇集一处,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加以剖析,驱散野史和传说的迷雾,为您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