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金源邵政达
页数:255页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1346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 从“软实力”到“区域软实力”、区域软实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区域文化建设、政府公信力建设、人口素质建设、区域形象建设等章节内容。
作者简介
刘金源,1972年生,安徽省望江县人,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中国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澳人利亚墨尔本人学访问交流;入选第一最“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现代化与英围社会转型》、《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等著作10余部,在《世界历史》、《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一最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吴玉章人文社科优秀奖等。 邵政达,1985年生,河南省商丘市人,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中国中世纪史学会、中国英国史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第一最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出版《英国宗教史》《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发展研究奖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从“软实力”到“区域软实力”
第一节 “软实力”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竞争
第三节 “区域软实力”的概念辨析
第四节 区域软实力与区域发展
第二章 区域软实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一节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提升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区域软实力发展战略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SWOT分析法的应用假设
第三章 区域文化建设
第一节 江苏思想文化凝聚力
第二节 江苏文化事业影响力
第三节 江苏文化产业辐射力
第四节 江苏区域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四章 政府公信力建设
第一节 政府公信力概述
第二节 江苏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第三节 江苏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第五章 人口素质建设
第一节 人口素质概述
第二节 江苏人口素质建设的成就
第三节 江苏人口素质建设的不足
第四节 江苏人口素质建设的对策
第六章 区域形象建设
第一节 区域形象概述
第二节 江苏区域形象建设现状
第三节 江苏区域形象建设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节选
《江苏区域软实力提升战略》: 1.新时期江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化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在具体的教化过程中还需要与特定区域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共同理想与特定区域愿景形成良性互动。江苏各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化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例如,昆山市近年走在经济发展前列且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精神同昆山区域发展实际紧密结合,积极谋求多元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昆山特色价值观。①昆山市委、市政府还把建设区域特色价值观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专门成立“建设昆山特色价值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各区镇、各部门共同参与,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化的实践探索,并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整合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基础上,经反复修改、论证研讨,“昆山特色价值观”确定为“两个共同”:共谋科学发展,同创昆山之路;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全面小康。“两个共同”既集中反映出昆山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江苏精神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在昆山的具体化。昆山特色价值观为昆山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多元化开放发展中形成广泛共识与合力,使政府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共同理想与个人愿景、城乡环境改造与社会风尚转变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昆山的探索成功之处在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原则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嫁接中,努力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呼声。只有把本地区发展实际作为区域价值观建设的立足点,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共同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 2.新时期江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化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价值观,是在社会多元价值观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为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二是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这两个条件之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具体体现的江苏精神不能成为固定、僵化的理论体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决定了只要敢闯敢创就能得到发展。这一阶段,江苏以“四千四万”精神、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三创”精神为动力,在率先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总体建成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进入新世纪后,江苏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局面和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压力,再走简单的加工、代工以及引进外资为主的“江苏制造”之路已经不能应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就要求江苏必须立足“创”的基础,发扬“先”的精神,以处处争先、步步领先、事事率先的精神,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找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发展上争先、领先、率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日益多元化,诉求日益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做相应的调整。“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提出呼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对集中地表达了江苏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成功地建立起在党政引导下江苏各地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认同,从而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的作用。可见,“三创三先”这,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