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巫宝三著
页数:941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509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 外一种:国民所得概论 120年纪念版)》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国民所得概论。
作者简介
巫宝三(1905~1999),江苏省句容县人。192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1932年毕业后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33~1949年先后在北平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等。期间于1936~1938年由中央研究院派赴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8~1939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1947~1948年获罗氏基金会资助,再度赴美,完成博士论文,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建立后,巫宝三历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代理所长;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顾问;经济研究所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顾问;1980—1981年审判“”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法庭审判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第六、第七届中央常委;第二、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五届委员、常委,第六届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 二、主要著述 1.专著、译著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1912—1931)》,《国防设计委员会参考资料》第2号,1934年2月,南京。 《农业经济学》(翻译),奥伯利昂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上海。 《福建省粮食之运销》(合著)《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1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 《经济学概论》(大学丛书)(翻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 《农业贷款与货币政策》,《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经济问题小丛书》第2种,1940年8月,昆明。 《农业十篇》(合著),独立出版社,1943年,重庆。 《国民所得概论》,正中书局,1945年2月,重庆。 《中国国民所得(1933)》两卷(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25种,中华书局,1947年,上海。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合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北京。 《用商品生产商品》(世界名著,翻译),斯拉法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l版,1991年第3版,北京。 《经济计量学》(《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第4册)(合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北京。 《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主编)先秦卷二册,1985年;两汉卷,1988年;三国至隋唐卷,1992年;宋金元卷,1996年;明清卷,1990年。中国社会
本书特色
辨章学术,呈现中华学术之演进脉络考镜源流,厘清中国模式之思想资源第一流中国知识人的时代回应和精神建构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请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
目录
序
第一部 总论
第一章 国民所得的概念和估计方法
第二章 估计结果的分析
第二部 各业所得估计
第一章 农业
第二章 矿冶业
第三章 制造业
第四章 营造业
第五章 运输交通业
第六章 商业
第七章 金融业
第八章 住宅
第九章 自由职业
第十章 公共行政
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
第三部 消费与投资估计
第一章 消费
第二章 投资
第四部 附录
附录
一 作物所得减除额的计算
二 茶叶产量的估计
附录二
一 矿冶业各种产品减除额的计算
二 矿冶业工人人数的估计
三 各矿厂的工人工资
四 各矿厂员司矿警公役占工人人数百分比
附录三
一 木材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二 机械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三 金属品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四 电器用具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五 交通用具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六 土石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七 水电气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八 化学品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九 纺织品制造业总产值及净产值之估计
……
国民所得概论
节选
《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 外一种:国民所得概论 120年纪念版)》: 国民所得的研究往昔仅限于一二学者。远在1696年英国GregoryKing就做了英国国民所得的估计,隔了二百多年才有Bow-ley及Stamp等继之而起。在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德、法、意等国的国民所得估计均次第出现,而小国如埃及、印度、芬兰、匈牙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亦皆有此估计。 在这个时期国民所得的估计,仅被视为一国生产能力及国民福利的标记,一般经济学者皆不注意此研究。但最近一二十年来社会经济组织的改变及经济科学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一般经济学者对于国民所得的重视与应用。 储蓄与投资的动态经济理论,根本归结到国民所得的增加与衰退。一国经济的进步与否,根本要看各年国民所得中投资部分的多少。此外社会改造家要从国民所得中知道各阶级所得的分配,理财家以至经济计划家要从国民所得中知道如何筹借经费及所能筹借的限度。总之,国民所得到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及社会问题的基本材料。所以最近一二十年来国民所得的研究,在先进的国家固然是日求完善,往往同时有几个估计,而落后的国家如苏联、爱尔兰、东南欧诸小国及东方的日本亦莫不急起直追。至于中国的国民所得,在这次大战以前,只有德国DresdnerBank在1926年做过一个很粗略的估计,其中既未涉及所得的分配,更未涉及所得的用途,仅有一个总数字,而此数字如何估计得来亦无说明。①其无何价值自不待言。 近六七年来我尝感到做一个中国国民所得的严肃的估计的必要,不但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所得比较,并且可以供给研究中国经济及社会问题的基本材料。固然中国的产业统计、所得统计以至于人口统计皆极不完整,在估计国民所得的时候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因此而影响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但历考各国的国民所得估计,即至目前如英、美诸国,其所用的统计材料亦未能十全十美,而在最先开始估计的时候,亦莫不感觉统计材料的缺乏。如Bowley将工资率及工人阶级所得总数追溯到1860年,Stamp将纳税的所得总数追溯到1847年,皆就所能见到的零碎资料,严为抉别,详为补充,以成一有系统的估计。重要者必有人筚路蓝缕做一开创工作,而后一方面可以续为补充与修正,一方面可以继续做以后各年的估计。居常与陶孟和所长谈及此事,陶所长深以为然,并常谓匈牙利、保加利亚诸国皆已做出国民所得估计,不信中国不能做此估计。当时我因忙于物价问题的研究未得开始进行。迨三年前物价研究告一段落,我乃移全力于此估计工作,以期偿此久萦于心的愿望。首先我涉览本所所藏的各种统计资料并研究国民所得的概念与估计方法,以寻求在现有统计资料情形之下进行此一估计的最妥善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