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丽杨
页数:452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31100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真教的宗教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的考察了全真道宗教制度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出家制度、传戒制度、宫观制度、法派制度、威仪制度、修行制度及会社制度。考察了各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历史中的沿革与变迁,通过与传统道教、佛教与儒教等宗教意识形态的比较,全面勾勒出来全真教宗教制度的大致雏形。填补了靠前有关全真教宗教制度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高丽杨,女,汉族,1979年生,河北抚宁人,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第一第一第一最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道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道教知识读本》及《国学经典诵读》等丛书。主持完成《隋唐河南道教史》、《清代书院建制研究》、《唐代丝绸之路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等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出版合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整理道教典籍《〈钟吕传道集〉与〈西山群仙会真记〉》(中华书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意义与基本定义、观点
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全真道教制形成及嬗变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政教关系的变迁与全真道教制的形成及嬗变
第二节社会阶层变迁视角下全真道教制的形成
与嬗变
第三节对时代精神的融摄与金元全真旨趣的形成
第二章全真道之出家制度
第一节道教出家制度溯源
第二节王重阳在教内确立出家制度
第三节全真道出家冠巾制度的缘起及仪式程序
第三章全真道之传戒制度
第一节道教传戒制度溯源
第二节全真道戒箓授受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全真道传戒制度的仪式与程序
第四章全真道之宫观制度
第一节道教活动场所的变迁及建筑规制
第二节全真道活动场所的变迁及规制
第三节金元全真道宫观管理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明清全真十方丛林的组织形式及其清规
制度
第五章全真道之法派制度
第一节全真道法派的内涵、渊源与框架
第二节王重阳确立了法派传承的基本雏形
第三节元时期全真道法派初成阶段的特点
第四节全真道以派辈谱传承法派的做法定型于明清
第六章全真道之威仪制度
第一节道教威仪制度概念之讨论
第二节全真道威仪制度的阶段特点
第三节全真道的服饰制度
第七章全真道之修行制度
第一节坐环
第二节坐钵
第三节云游
第四节打尘劳
第八章全真道之会社制度
第一节全真道兴起以前的会社
第二节王重阳创立三州五会
第三节王重阳之后全真道会社的发展特点
结语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全真教制初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六朝以来的门阀士族在中唐以后迅速衰落。到北宋时期,社会阶层深刻变动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苏辙曾说:“唯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①新兴的富民阶层“凭借其经济优势……成为了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和主导社会阶层”②,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古代的乡村控制产生了巨大影响”③。 富民阶层的产生源于唐代的户等划分。当时的政府打破前代三等九品的界限,根据是否占有财富以及拥有财富的多少将民众划分为九等户,施以不同的管理制度。进入宋代,官府继续施行依资产划分户等的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专业经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商业性行业。在宋代专业户中,依其拥有的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等要素来区分内部的贫富构成,如园户、船户、糖霜户等都有上、下户之分,其中上户往往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富民阶层中突起的新军。这样一来,乡村上户、坊郭上户及专业上户共同组成了宋代的富民阶层。”④这个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最活跃的社会阶层,成为新兴的金元全真道所吸收教徒信众的重点,也成为他们早期宗教实践成功的关键。 王重阳早期在陕西传教,曾把传教的重点放在下层民众上,但并没有取得成功。在其早期作品中,他对中下层四类民众发出了感叹:“堪叹工商农士,各夸本业多能。就中机巧自翻腾,限至依然斗胜。”①《中国道教史》指出:“王嚞认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操劳生计,备受艰辛,常短命夭折,却不愿摆脱尘俗,了悟人生。”②为适应这种面向社会底层信众的特点,王重阳“在传教方式上,一改过去道教以大宫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做法,代之以庵为据点。”“所谓的庵,本指园顶草屋。初为穷民宿舍……是一种自由度较大且带有‘真纯之味’的传教场所。”③《中国道教史》认为:“全真道初期未得到政府认可,既无法定地位,亦无大型宫观,便首先选择了庵这种场所作为栖身之地。”④ 王重阳早期在陕西以社会底层民众为传教重点的努力失败后,才远迈山东“投谭捉马”。实际上,王重阳的东迈体现了一个对信众群体的视点变化,就是从社会底层转向社会富民阶层。在山东,王重阳最先点化的弟子是马钰。而马钰则是王重阳弟子中最典型的富民阶段的代表。王重阳居全真庵期间,马钰与之朝夕相处,知其确为得道高人而产生随其出家的念头,但因“家资广贮、妻孥爱深,未之遽从”①。虽然王重阳“盛陈远离乡之高,不离乡之累,与之开释”②,但马钰却难以遽下决心。梁栋《重阳教化集·序》言:“(王重阳)一见马公,情契道合,其一话一言,未尝不以下手速修为喻。然以马公宁海巨族,家资千万,子孙诜诜,虽素乐恬淡,亦未易猛摒弃也。”③笔者以为,对于这条材料透露的信息应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作为宁海富绅的马钰舍不得抛弃现实生活的原因,是其拥有万贯家财、一定社会地位与声望,因而不能下定决心;另一方面则是,王重阳之所以煞费苦心点化马钰,不仅是因为马钰身上体现出的对全真精神的共鸣,更体现了王重阳对马钰所属富民阶层及其影响的坚定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