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

封面

作者:邱志荣著

页数:54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92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是我国优秀区域水利文化史的典范。  一、基本厘清水文化、水利文化、水工程文化大概三个概念。分清这三者关系可以对水文化理解“更上一层楼”,水文化的多元性和母体文化特性充分体现。  二、阐述历史环境对水利文化的影响。绍兴水利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来的三次海侵,《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以此还原海侵与当时自然、社会发展及文化现象的关联,并阐述其对当今发展环境的影响。  三、在构架和内容关键结点上跨越了区域和学科。对大禹治水、良渚文化的研究表明,远占文明发展与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史研究是考古学界新探索的重要方法和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研究超过一般意义上的水。集中在全书的最后两章论述了“有形之水”和“无形之水”。“上善若水”,水的内涵得到升华。  五、强调学术严谨性和创新性。在扎实文献记载基础上,注重野外考察第一手资料,进而研究推理,诸多纷繁复杂问题,纵横交错事件也就如庖丁解牛,“莫不中音”。

作者简介

  邱志荣,生于鉴湖畔。稍长,在越地闻大禹治水故事。及成年,学水利、管水事,尤好水文化考证。登会稽山寻禹迹,游古鉴湖究今古之变;做学问喜追本溯源,著文章重专心坚韧  现任巾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二  出版专著《鉴水流长》《绍兴风景园林与水》《上善之水——绍兴水文化》《浙东运河史》。  主编《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绍兴——龙横江鹿湖园》《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中国鉴湖1-5辑》《绍兴三江研究文集》《浙东水利史论》。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编辑及撰稿。  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浙东古运河“运河园”建设,该工程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古建工程金奖”;主持市区龙横江“鹿湖园”建设,该工程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本书特色

邱志荣著的《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研究首先注重对水文化、水利文化、水工程文化这三个概念的厘清,分清三者的关系,解决水文化究竟是面向全社会的还是水利部门内部一项工作的问题,充分体现水文化的多元性和母体文化特性。本书以阐述绍兴水利史的发展过程和所在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作为切入点,以此作为区域性水利文化史的磐石和基础。书中关于绍兴水文化的研究将水利史追溯到了10万年以前的假轮虫海侵之时;同时更侧重对卷转虫海侵的研究,以此还原了这次海侵与当时自然、社会发展及一些文化现象的关联,并一直影响到当今的发展环境。本书强调学术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扎实文献记载的基础上,注重野外考察的第一手资料,进而研究推理,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海侵海退对浙东文明发展影响
第一节 海侵过程
第二节 海岸线与河口变化
第三节 越民族的迁徙
第四节 聚落考古的印证

第二章 大禹治水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大禹治水记载与传说
第二节 相关地名
第三节 大禹陵、庙
第四节 文化传承

第三章 越国水事
第一节 工程体系
第二节 工程特色
第三节 工程效益

第四章 鉴湖兴废
第一节 兴建前环境
第二节 工程规模
第三节 工程设施
第四节 工程技术
第五节 移民及劳役
第六节 效益
第七节 完善与管理
第八节 鉴湖堙废
第九节 今存鉴湖
第十节 马臻冤杀案

第五章 浙东运河
第一节 浙东运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工程技术
第三节 文化风情

第六章 浙东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主要对外贸易产品
第三节 外国人浙东运河游记
……
第七章 绍兴水城
第八章 三江水利
第九章 河湖整治
第十章 有形之水
第十一章 无形之水
第十二章 水乡祭祀
附录: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课件
后记

节选

  《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  《越绝书》卷八记载的“茅山”,亦称“苗山”,在今绍兴城东南禹陵乡,即“会稽山,在会稽县东南十三里,其山袤延数十里”①。这便是会稽山的来历。《水经注·渐江水》:“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日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块石。《山海经》日: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嘉泰会稽志》卷九除记述《水经注》等说法外,又引《旧经》:“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盖总言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秦王朝建立后,在吴越之地设立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在今浙江省境内有10个县,西汉的会稽郡领县26个,在今浙江和江苏、福建等部分地区内。此后会稽郡的属地逐渐缩小,至清代会稽仅为绍兴府所属的八县之一,和当时的山阴县一起,基本在今绍兴县的范围之内。  “会稽者,会计也”①,追根溯源,是因传说大禹在“茅山”“大会计”而名“会稽山”,因此而名此地为会稽。  禹会村  在原绍兴县的张娄、湖门一带。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大越,目睹绍兴北部一片沼泽平原,洪水、潮汐泛滥成灾,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遭到严重威胁。于是大禹忧心如焚,立即召集各路诸侯开会商议治理水患措施,并与当地人民一起抗御灾害,成效甚大。后人感念大禹“忧民救水”之功德,把其会诸侯之处称为“禹会村”,并建“禹会桥”以志纪念。  禹陵乡  位于绍兴城东南面。相传大禹巡狩江南病死后,葬于此地。大禹陵是合陵、祠、庙为一体的建筑群,传说禹王庙最早为禹的儿子启所建,禹祠则建于少康之时。又传在启之时每年春秋派使者来越祭禹,到第六世少康,恐禹绝祀,就封庶子无余于越,从此禹的后裔姒氏家族一直定居在越地守陵奉祀,今禹陵所在地庙下村的居民中还有姒姓居民数十户。当地亦因有著名的禹陵、禹庙而名禹陵乡。  涂山村  位于原绍兴县禹陵乡境内的若耶溪边。相传大禹治水到大越,在涂山遇见一位名叫女娇的姑娘,这姑娘容貌端庄秀美,对治水英雄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爱恋。禹见了女娇后颇感满意,便娶其为妻。可在婚后第四天,禹深感重任在肩,不能儿女情长,就离别了新婚妻子前往各地治水。以后,禹治水曾三次途经家门,却没有进去看家人。据说有一次禹在家门口听到儿子启的啼哭声,也没有进门探视。涂山就在绍兴稽山门外,村仍名涂山。  夏履桥村  位于原绍兴县西北部,绍兴与诸暨、萧山两县交界处。《吴越春秋》卷六记载大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据传,大禹治水经过此地,曾失履一只,因治水时间紧迫,他竟顾不得拾取穿上,便赤脚行走。后人感念禹王治水功绩和勤业操劳精神,建桥志念,名为“夏履桥”,村因桥而名。  马山乡  位于原绍兴县东北部。传说大禹治水时,命防风氏到沿海考察治水方略,防风氏经过一土丘间驻马,丘侧有石脊高隆似为山之余脉,因此名“马山”,并以此作地名。  型塘  位于原绍兴县型塘乡,据传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长人防风氏后至,禹乃诛之。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筑高台临之,故日“刑塘”。后人为记其事,留刑塘为前鉴,岁久谐音,亦避“刑”字,故雅称“型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