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琼
页数:359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61764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是李琼结合多年来小学语文评价改革实践和专题研究,从识字写字素养、阅读素养、口语交际素养、习作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等方面所撰写的。该书旨在引导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审美体验与创造,重视文化传承和理解。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围绕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评价改革,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问题透视、实践指南和实践探索等方面来阐述。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围绕识字写字素养评价、阅读素养评价、口语交际素养评价、习作素养评价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评价等五个专题,每章都有“评价理论引航”“评价问题透视”“评价实践指南”和“评价实践探索”等内容。
目录
第一节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第二节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问题透视
一、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发展趋势
二、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实践指南
一、九年义务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目标与价值取向
第四节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实践探索
一、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思考与变革
二、H市B区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探索
第二章 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
第一节 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理论引航
一、汉字的演化
二、汉字“六书”
三、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内涵与价值
四、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指南
第二节 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问题透视
一、小学生识字教学问题透视
二、小学生写字教学问题透视
三、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问题透视
第三节 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实践指南
一、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的依据
二、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建议
三、小学生识字写字评价量表
第四节 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实践探索
一、H市B区期末考试小学生识字写字素养评价
二、H市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探索(识字写字素养)
三、H市B区某校识字写字素养单项评价实践探索
第三章 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
第一节 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理论引航
一、阅读素养的内涵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意义
三、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简介
四、PISA阅读素养测评的方式
五、PISA阅读素养评价的架构
第二节 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问题透视
一、PISA阅读测试的启示
二、PISA的阅读能力与素养要求
三、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现状分析
四、PISA对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实践指南
一、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
二、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标准的形成
……
第四章 小学生口语交际素养评价
第五章 小学生习作素养评价
第六章 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评价
后记
节选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一、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同学生核心素养》发布,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校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纷纷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语文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语文评价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1.由“量化评价”走向“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互补” 随着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量化取向的语文评价无法兼顾到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发展性,而质性评价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量化评价将事实和价值相分离,强调评价要素需要严格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成功或失败、好或坏的量化,强调精确度、信度、效度。它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价,对评价的严密性、客观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质性评价不追求适用于一切的普遍规律。它的目的在于把握学习质的规定性,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广泛细致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质性评价是为了增强课程规划的有效性,并使参与的每一个学生受益。无论是质性评价还是量化评价,二者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在小学生语文评价中,单独使用某一种评价方法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综合把握两种取向的评价,充分认识并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语文评价的最终目标。 2.由重“结果”走向重“学习过程和结果” 传统学习评价只要求小学生取得较为优异的学业成就,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即学习活动的评价,而且往往把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评价强调多维度评价,关注小学生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运用信息、资料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关注学习的结果。 3.由重“甄别”走向重“学生发展” 传统学习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只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改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