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德珍
页数:266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100397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旅游美学源自美学,是美学的分支。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对象(即旅游者的观赏对象)、旅游审美主体(即旅游者)为其研究对象,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旅游美学有别于传统的美学。它多以实践为出发点,注重美与现实直观性的联系,强调美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旅游美学不同于其他分支,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又有自己独特的系统,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 《旅游美学(第2版)》集合了多位旅游美学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内容的编排上,在介绍旅游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针对旅游美学涉及的相关美学基础知识较庞杂的特征,对与旅游美学相关联的美学基础知识作了简要介绍,增加了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鉴赏能力。 《旅游美学(第2版)》共分九章,第1、2、3章分别介绍了美学的基本知识,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美学知识体系,论述了美感受的内容随社会的发展逐步丰富和深化,以及怎样把握观赏的位置、角度、距离、时间去进行旅游审美。第四、五、六章分别阐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即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属性,并从理论上揭示了这些审美对象之所以美的内在奥秘。第七、八、九章分析了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心理、审美体验和旅游工作者的审美要求,分别从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旅游审美的需要、需求与动机、旅游审美心理意识与个性、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着重探讨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活动中存在很多审美关系,特别是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关系,《旅游美学(第2版)》从旅游工作者美的形象、美的服务、美学修养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协调旅游工作者与旅游者之间的审美关系。
目录
第一节 美学的概述
第二节 旅游美学的研究范畴
第三节 旅游美学思想的溯源
第二章 旅游美学的历史积淀
第一节 审美意识雏形时期
第二节 比德的审美观
第三节 畅神的审美观
第四节 旅游审美的优化积淀
第五节 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时期
第三章 旅游审美对象欣赏的方法原理
第一节 欣赏空间的构成
第二节 动观与静观
第三节 欣赏线路的构成
第四章 自然景观的审美
第一节 自然景观的构成
第二节 自然景观的欣赏
第三节 中西自然景观美学比较
第五章 人文景观的审美
第一节 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性及欣赏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性及欣赏
第四节 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性及欣赏
第五节 中国现代建筑的审美特性与欣赏
第六章 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
第一节 民俗旅游景观的构成
第二节 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
第七章 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一节 审美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 审美想象
第三节 审美情感
第四节 审美理解
第八章 旅游审美的体验
第一节 旅游审美的需要、需求与动机
第二节 旅游审美心理意识与个性
第三节 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
第九章 旅游工作者的审美要求
第一节 旅游工作者美的形象
第二节 旅游工作者美的服务
第三节 旅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旅游美学(第2版)》: 五、美的欣赏 (一)美感 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当人们面临一个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吸引人们、打动人们,并使人们对其产生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唤起人们的情感,唤起人们的记忆,激发起活跃的想象和理解,并不自觉地进入审美对象所引领的某种境界,似乎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进而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和悦情悦意的精神愉悦。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美感有两种含义:一为广义的,包括审美意识的各个方面及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一为狭义的,专指审美感受,它是审美意识的核心。我们所研究的美感是指后一种。 人类的美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社会实践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展开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带来了美的对象的丰富性,美的对象的丰富性形成了人的感受的丰富性,人的美感体验在丰富的感受中得以逐渐发展。只要作为最终根源和动力的社会实践在不断扩大,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美的对象大都凝聚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美感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其发展必然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步,总是处于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 美感是人这个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的主观反映,是主体与对象在互动中产生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它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人们要审美就要有与美的特性相适应的审美感官,具有审美能力的感觉器官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的感官,眼、耳、鼻、舌等都是审美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的是视觉和听觉。眼睛可以看到各种色彩、线条、动作的表情等,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声音、音调。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各种各样的艺术美,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虽然主要的审美感官是视觉和听觉,但由于各种感官内在的联系和互相补充,才能够完整地认识到美的不同方面。 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美感的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美的对象能使人产生喜悦和愉快,这点人们都能共同感受到。但是美感并不等于快感,快感是纯生理基础的,它能引起生理的舒适和愉快,它只是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必要条件。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形式、生动可感的形象,而且还有内有的本质、一定的生活内容。除了生理快感以外,还要有理性认识和思维活动。 美是客观存在,一座雄伟壮观的水库、一处秀丽的自然风光所显示出来的美就属于此。美感则是意识,是审美对象直观到人的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即欣赏者在审美对象上面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体会、有所感动,因而才感到沉迷陶醉、其乐无穷。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它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美,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说明审美的快感的获得,是人被调动起来的各种心理功能对美的对象进行欣赏,而后由这些心理活动产生的综合成果。 (二)美感的特征 1.具有个人直觉性 一方面审美过程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美感是个体对感性形象的直觉,美感愉悦是个人的现实感受。另一方面在美的感受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和不美,具有非概念的直觉性。如欣赏一首歌曲,也许还未听清歌词,但其悦耳的旋律已令人陶醉。 2.美感在个人直觉中潜藏着社会功利 美感在个人的直觉感受中是无功利的。审美时,当人们获得美感时急欲与他人分享,这说明美感不是一种自私的享乐,而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性的愉悦。 在个人的无功利中,社会功利以曲折、隐晦、复杂的形式潜藏在美感深处。美感增强斗志、激励人心是一种需要,单纯的愉悦作为休息的安慰也是一种需要,体现出一种普遍而广泛的功利性质。 3.美感的直觉是动情的,具有愉悦性 美感是由生理快感与实用满足感升华而成的一种人类高级情感形态,它摆脱了种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能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美感区别于理智感和道德感。理智感是认识过程中发生的,它由求真来满足。理智感一般不直接渗入认识过程。而审美情感则不同,直接渗入对象,渗入感受的全过程,使审美直觉同时变成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感是在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要求立即转化为符合某种道德准则的现实行动。而审美情感虽与道德情感有联系,但一般并不要求立即转化为现实行动。审美情感不表现为现实的善恶利害关系,而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情绪感染来达到某种社会功利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