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温德成
页数:36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116057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11 章,包括质量管理概论,ISO 9000 族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质量管理,设计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抽样检验,六西格玛管理,顾客满意管理,质量信息管理,Excel、SPSS、Minitab 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很好绩效模式等,内容丰富全面,既有质量管理理论,也有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企最单位相关人员的参考读物和工具书。
作者简介
温德成,工学博士、双学位硕士,现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协会学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25年来专心于质量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走向卓越》《质量与责任》《互利共赢的供应商质量控制》等质量专著9部,在《Computer&IndustriaI Engineering》(SCI期刊)、《QuaIity Enginee ring》(SCI&EI期刊)、《Total Quality Manaqement&Business Excellence》(SSCI期刊)、《统计研究》和《标准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
2011年,作为特别工作组组长主持了国家标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发布前的最终修订工作,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中国质量奖和山东省、江苏省等11省省长质量奖的评审工作,作为授课专家参加了山东省、安徽省等10省全国首席质量官培训的授课工作,为全国培训了数以万计的质量工作者。
2002年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山东省第四届省长质量奖。
目录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演变
第四节 标准与标准化
第五节 计量与计量管理
第六节 质量文化
第七节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思考题
第二章 IS0 9000族标准与质量管理
体系
第一节 IS0 9000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IS0 9000族标准的构成与特点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第四节 质量认证与审核
思考题
第三章 供应商质量管理
第一节 供应商选择与质量控制
第二节 供应商契约与供应商动态管理
思考题
第四章 设计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量功能展开
第二节 试验设计
思考题
第五章 过程质量控制
第一节 过程能力分析
第二节 控制图
第三节 其他工具
思考题
附表标准正态分布表
第六章 抽样检验
第一节 质量检验概述
第二节 质量检验的主要制度
第三节 抽样检验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
第五节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思考题
附表6-1 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
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GB/T13262-2008)
附表6-2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附表6-3加严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附表64放宽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第七章 六西格玛管理
第一节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第二节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
第三节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
第四节 六西格玛改进的模式-DMAIC
模型
第五节 六西格玛设计
第六节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思考题
第八章 顾客满意管理
第一节 顾客满意管理概述
第二节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调查表的设计
第四节 常用的调查方法
第五节 资料整理和顾客满意度评价
思考题
第九章 质量信息管理
第一节 质量数据与信息
第二节 质量信息的管理
第三节 信息技术在质量信息管理中的
应用
第四节 常用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思考题
第十章 Excel、SPSS、Minitab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Excel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 SPSS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Minitab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十一章 卓越绩效模式
第一节 美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第二节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节选
《质量管理学(第2版)》: (一)供应商战略的确定 企业在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业务流程策划与再造等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产品的哪些零部件需要自产、哪些需要由供应商提供,哪些供应商是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以及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企业供应商战略的确定过程。 1.企业自产与外购的选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提供。决定其中哪些应由供应商提供,不是一个简单的买与不买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企业的业务流程,甚至涉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流程再造,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因而对零部件的自产与外购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供应情况。 (1)经营环境。企业对零部件是自产还是外购的决策需要建立在对其经营环境的准确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之上。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状况与发展态势、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企业产品的社会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产品的产销量;而预期的企业产销量既是企业进行各项决策,如投资规模、设备配置等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零部件自产与外购决策的重要依据。另外,竞争对手的零部件自产与外购情况也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企业决定其所需零部件是自产还是外购,必须综合分析企业的实力、核心业务及发展战略。通常,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的部分应由企业自己来做,否则企业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对于不涉及企业核心业务或核心能力的零部件,在决定是自产还是向供应商采购之前,企业需要综合衡量外购的风险以及自产的优势,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前谨慎审视自身,评价需要和期望,才能够选择正确的供应商,从而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 (3)市场供应情况。零部件的市场供应情况也是企业决定是自产还是外购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实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一家实力雄厚、规模巨大的企业会吸引很多供应商在其周围投资办厂一样,具有完善配套供应商的区域也常常会吸引大型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办厂。某种零部件的市场供应能力、价格、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自产与外购决策。因此,企业应全面了解其产品中零部件的市场供应情况,注意从互联网、展览会、供应商来信等渠道收集供应商的企业介绍、产品样本、获奖证书、代理商授权书、营业执照、产品实物质量水平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按照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种类,可分别建立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等不同类别的潜在供应商档案。同时,应建立潜在供应商一览表,并随时进行有效的维护。 2.供应商的重要性分类 产品组成中各种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重要性不同,决定了企业与不同供应商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企业对不同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宽严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企业可以按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对产品影响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三类。其中,Ⅰ类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Ⅱ类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Ⅲ类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一般的影响。 3.供应商的关系选择 如前所述,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存在两种典型的模式,即简单买卖的竞争关系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当然,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往往处于这两种典型模式的中间状态。但是,企业必须明确自己与不同的供应商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与供应商的关系选择可以与供应商的类别结合起来。对于Ⅲ类供应商,企业通常采用最简单的合作方式,即直接采购。而对于I类供应商,企业应倾向于与之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往往不限于单纯采购供货,还包括以项目方式提供服务、合作开发产品或服务项目,乃至指导和协助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等。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作为“客户”的企业越来越深入供应商的业务流程。例如,通过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模式,使二者之间的供需业务如同在一家公司内的生产计划和送货安排一样及时和有效,甚至将企业的原料仓库与供应商的成品库合为一体,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与供应商的业务流程直接衔接,以及直接处理跨越二者的综合业务,形成跨越企业界限的高效率业务流程,从而建立供应链竞争优势。对于Ⅱ类供应商,企业可以综合考虑供应商所供应零部件的价值、数量以及供应商的规模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关系定位。 另外,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定位,往往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以及供应商的规模和实力。如果企业自身规模很小,所购原材料或零部件占供应商业务量的比例很小,就不存在紧密协作或整合双方业务流程的可能性。此时,不管该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来说多么重要,简单的买卖关系可能都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当企业明确了哪些零部件需要外购以后,需要根据外购件的重要程度对未来的供应商进行分类,并确定与各类供应商的关系原则。然后,在此原则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选择供应商的评价程序和内容。 (二)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调查 质量是产品的一项重要特性,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又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质量的主观性要求企业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期望来开发和制造产品,以满足目标顾客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设计和开发的策划阶段对产品的质量水平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对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要求,从而决定了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控制的基本准则。 1.供应商选择的准备 供应商选择的准备是整个采购工作的起点,是在与供应商接触之前必须做好的工作。这也是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通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仅就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而言,策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熟悉采购要求、研究拟采购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供应商评价准则(初稿)。随着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对供应商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这里制定的准则只能是初步的。 供应商评价准则最好由设计人员、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同时满足技术和采购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