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鲜卑族源流

封面

作者:管芙蓉

页数:276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31055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三大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本书特色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三大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目录

绪论 关于鲜卑族及其各部族

一、鲜卑族:“东胡之余也”“东胡之支也”

二、檀石槐联盟与鲜卑各部族

上编 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

第一章 鲜卑族的原始栖息地

第一节 关于大鲜卑山

第二节 关于鲜卑山

第三节 大鲜卑山的森林民族

第二章 鲜卑民族的迁徙历史

第一节 鲜卑各部族同源而异流

第二节 北部鲜卑之迁徙(上)

第三节 北部鲜卑之迁徙(下)

第四节 东部鲜卑之迁徙

中编 南下中原:鲜卑民族的辉煌

第一章 鲜卑族尽居匈奴故地

第一节 北部鲜卑和南部鲜卑

第二节 鲜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的早期交往

第三节 匈奴族的衰弱和南部鲜卑的强盛

第四节 南部鲜卑的强盛和进入雁门地区

第五节 檀石槐统一下的鲜卑族

第一篇 南部鲜卑徒何部慕容氏的强盛皇赧慕容氏与燕国

第二章 慕容氏之前燕国

第一节 慕容廆与前燕国

第二节 走向强盛的前燕国

第三节 迁都邺城

第四节 前燕国的内乱和灭亡

第三章 慕容氏之后燕国

第一节 后燕王慕容垂

第二节 创建后燕国

第三节 动乱中的后燕国

第四节 后燕国的灭亡

第四章 慕容氏西燕国的创建与消亡

第一节 复兴燕国的慕容泓

第二节 自相残杀西燕灭亡

第五章 慕容氏南燕国的创建与消亡

第一节 南燕国的创建人慕容德

第二节 迁都广固

第三节 南燕国的发展和灭亡

第二篇 拓跋鲜卑的辉煌历史拓跋氏与北魏王朝

第六章 拓跋氏之代国

第一节 纷乱中的鲜卑拓跋部

第二节 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

第三节 代国的灭亡

第七章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

第一节 历史的机遇和代国的复兴

第二节 北魏王朝的缔造者拓跋珪

第三节 北魏政权的巩固者拓跋嗣

第八章 统一强大的北魏大帝国

第一节 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开疆拓土

第二节 镇压盖吴起义与南伐刘宋

第三节 魏太武帝的文治功绩

第九章 北魏王朝的创业夫妇

第一节 文成帝拓跋浚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文明皇太后冯氏

第十章 魏孝文帝的社会改革与迁都洛阳

第一节 魏孝文帝的社会改革措施

第二节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动机

第三节 迁都洛阳的斗争

第四节 定都洛阳

第五节 魏孝文帝的遗憾

第十一章 北魏王朝的平稳发展和衰败

第一节 北魏王朝后期的平稳发展

第二节 灵太后胡充华的专权与河阴事变

第三节 北魏王朝的分裂

第三篇 字文鲜卑的历史篇章宇文氏与北周王朝

第十二章 宇文泰与西魏政权

第一节 宇文泰与鲜卑宇文部

第二节 宇文泰控制下的西魏

第三节 西魏禅代拓跋氏政权终结

第十三章 北周的强盛和北中国的再次统一

第一节 周明帝宇文毓和北周王朝

第二节 周武帝宇文邕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第十四章 北周王朝的衰落

第一节 宇文赟的荒淫与北周王朝的衰落

第二节 杨坚的辅政和鲜卑宇文部政权的转移

下编 支裔别种:鲜卑民族的流变

第一章 鲜卑族之支裔别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陇西鲜卑乞伏部

第三节 拓跋鲜卑秃发部

第四节 慕容鲜卑吐谷浑部

第五节 党项羌拓跋部

第二章 陇西鲜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国

第一节 鲜卑乞伏部概述

第二节 鲜卑乞伏部西秦国的创建与发展

第三节 西秦国的衰落和消亡

第三章 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国

第一节 鲜卑秃发部简介

第二节 鲜卑秃发部建立的南凉国

第三节 南凉国的灭亡

第四章 鲜卑徒何段就眷部的兴亡

第五章 鲜卑吐谷浑国

第一节 鲜卑吐谷浑国的来历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吐谷浑

第四节 鲜卑吐谷浑部的东迁与消亡

第五节 吐谷浑部对我国西部的开发

第六章 鲜卑拓跋部创建的西夏国(上)

第一节 鲜卑拓跋部的西移和东迁

第二节 五代时期的西夏拓跋部

第三节 北宋初年的西夏拓跋部

第四节 宋辽对峙与西夏拓跋部的休养生息

第五节 西夏国的建立

第六节 捍卫西夏国政权的拓跋元吴

第七节 向汉族学习的拓跋谅祚

第七章 鲜卑拓跋部创建的西夏国(下)

第一节 西夏国的杰出女政治家

第二节 宋和西夏的关系

第三节 西夏与辽、金的关系

第四节 西夏国的灭亡

结论

鲜卑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参考文献

节选

《鲜卑族源流》:  翦先生给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定位:一是“假如整个内蒙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那么这个草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一是“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一是“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所谓“后台”、“闹市”、“摇篮”或“武库、粮仓和练兵场”,就是说:  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说在这个草原里装备好了,然后才走出马门。当他们走出马门的时候,他们已经不仅是一群牧人,而是有组织的全副武装的骑士、战士。这些牧人、骑手或战士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  也就是说:  他们利用这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由东而西,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诸部落或最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的活动。  总之,数千年来,游牧民族迭相上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很多都是在这里操练、演习、打扮、装备好之后登上舞台的;所以,这里是我们揭示游牧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破解北方民族遗留千古长河“历史的秘密”的中心环节。  那么,很多游牧民族是从何方来到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或“闹市”,在这里构筑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就是大兴安岭这个“幽静的后院”:  重重叠叠的山岭和覆盖着这些山岭的万古长青的原始森林,构成了天然的障壁,把这里和呼伦贝尔草原分开,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与世隔绝,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古老生活方式。  就是说,很多的游牧民族最初都是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带这个“幽静的后院”走出来,来到呼伦贝尔草原“闹市”的;也就是说,很多游牧民族的先祖都是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带的森林民族,他们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后,便逐步演化成了游牧民族。  那么,很多游牧民族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后又将走向何方?那就是由东而西,征服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占领这个“历史舞台”,进而向着“最广大的世界”拓展他们的历史空间。一方面:  他们或者以辽河流域的平原为据点,或者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据点,但最主要的是以乌兰察布平原为据点,来敲打长城的大门,因而阴山一带往往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  这种走向即是南下越长城,跨黄河,挺进中原。这也是很多游牧民族的基本走向。沿这个走向,游牧民族便逐步演化成为农耕民族了。另一方面:  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继续往西走,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  这种走向即是西进再西进。即由内蒙古西部乌桓特一带打开西进的通道,或直接到达甘肃、青海,或进而到达新疆,或再进而远走中亚。这也是部分游牧民族的基本走向。  总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两千多年来,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绝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有些连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所以,曾经是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内蒙古大地,一直深藏着游牧民族遗留千古长河的“历史的秘密”,对当代史学家尤其民族史学家而言,这些“历史的秘密”无疑是一座“历史学的宝库”;然而如同翦伯赞先生所说,“这个历史的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也就是这些“历史的秘密”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打开这座“历史学的宝库”,破解这些“历史的秘密”,便是当代史学家尤其是民族史学家面临的课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鲜卑族源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