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玉涛
页数:244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64176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国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发达国家将科技计划作为组织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科技战略管理体制。研究这些国家的科技战略,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科技计划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制定科技战略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二是介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我国当前的科技计划体系。通过此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科技计划体制形成的历史沿革,我国当前正在运行的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三是企业制定自身科技计划的要点与建议,同时介绍企业制定科技战略的实际案例,供企业参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力军,深刻理解国家的科技战略不仅对于企业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制订符合企业需要的科技计划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也关系着企业如何参与到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中来,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本书是关于“国家战略”的课题研究,其中对“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计划体系”的揭示不仅丰富了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且对企业制定科技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主编:陈玉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关村中企慧联先进制造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服务中心专家委主任,《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大国工业梦》主编,《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2017)》编委会委员。 编著单位 1.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盟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指导下,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理事长单位,北京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作为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以支撑政府、服务企业为宗旨,围绕制造业相关领域,以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搭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联盟立足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作为勾勒蓝图的主线,把成果转化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路径,致力于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建设步伐。2.中关村中企慧联先进制造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于2017年11月,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单位,联盟以承接政府委托,开展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咨询、培训、战略规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际先进制造业技术交流为核心工作,同时作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也承担其对外合作工作。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科技管理体系从业者,关注科技体系的广大人士,致力于企业科技战略分析的从业者。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国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这些国家在长期的科技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介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我国当前的科技计划体系。通过此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科技计划体制形成的历史沿革,我国当前正在运行的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三是企业制定自身科技计划的要点与建议,同时介绍企业制定科技战略的实际案例,供企业参考。 本书是关于“国家战略”的课题研究,其中对“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计划体系”的揭示不仅丰富了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且对企业制定科技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科技战略概述1
第二章 美国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5
第一节 美国的科技管理体制6
第二节 美国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9
第三节 美国科技管理的特点18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ARPA-E的计划管理25
第三章 英国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29
第一节 英国的科技管理体制30
第二节 英国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32
第三节 英国科技管理的特点35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
——“数字经济”主题管理计划38
第四章 法国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49
第一节 法国的科技管理体制50
第二节 法国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52
第三节 法国科技管理的特点56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未来投资计划62
第五章 德国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69
第一节 德国的科技管理体制70
第二节 德国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71
第三节 德国科技管理的特点80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工业40”计划85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89
第一节 日本的科技管理体制90
第二节 日本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91
第三节 日本科技管理的特点97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102
第七章 韩国的科技战略及其管理机制107
第一节 韩国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110
第三节 韩国科技管理的特点112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管理举例——韩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16
第八章 我国的科技战略及管理机制121
第一节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演变122
第二节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129
第三节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30
第四节 典型科技计划举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8
第九章 国家科技战略政策解读143
第一节 中国科技计划体系144
第二节 中国科技计划体系内涵145
第三节 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179
第四节 科技部发布的相关文件181
第十章 企业科技战略183
第一节 科技战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184
第二节 企业如何规划科技战略188
第十一章 科技战略引领案例197
第一节 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198
第二节 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204
第三节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215
第四节 万丰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222
后记231
节选
第八章我国的科技战略及管理机制 第三节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近几年我国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总体而言,尚未形成协同有效的合作模式,包括人才引进政策、共建产业基地,以及产业化过程中各方的定位与责任,都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其次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比较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渠道缺乏,导致企业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或者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很难支撑起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或者持久投入大量资源。 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较少也导致企业重复投入严重,很难形成合力。当前企业间通过技术联盟进行技术开发合作是产业技术在企业间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国际竞争的大趋势。对于一些行业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诸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需要大量投入的新兴领域,是可以通过企业技术合作进行共同攻关、通过人才和技术的互补发挥协同作用,对取得的技术成果,通过合理的转让机制进行推广,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合作联盟依然较少。 合作的藩篱还体现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互动不足。由于部门分割,企业的技术引进、创新,科研机构和大学缺乏参与,也比较难确认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科研机构和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企业的参与渠道也较少。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停留在零星项目上、临时合作上,多数没有形成长期而稳固的合作模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不仅为数不多,而且与企业的合作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明显不够,我国企业参与大学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远不如国外企业,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既有认知上的不足,也与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