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无量著
页数:31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01538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佛学大纲/中华现代佛学名著》是他撰写的一本关于佛教历史及佛学理论的专著,其中包括释迦本行记,释迦灭度后佛教之传播及其教义之分判,东土佛教流传之十宗等。
全书分为两卷十三章,书中收集了大量佛教经典材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佛教的渊源、传播、流派,可以使读者对佛教的历史和理论有整体的了解,并对各类佛教经典有初步的认识,是佛学入门的经典读本。
作者简介
谢无量(1884~1964),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目录
卷上
序论
第一章 释迦本行记
第一节 佛教之渊源及释迦之种姓
第二节 释迦诞生为白净王太子
第三节 释迦出家
第四节 释迦成道
第五节 释迦初说法及感化记
第六节 释迦还乡
第七节 释迦中年以后说法
第八节 释迦灭度
第九节 释迦十大弟子
第二章 释迦灭度后佛教之传播及其教义之分判
第一节 印度佛教略述
第二节 佛教东渐略述
第三节 四教之分判
第四节 五教之分判
第三章 东土佛教流传之十宗
第一节 俱舍宗
第二节 成实宗
第三节 律宗
第四节 禅宗
第五节 法相宗
第六节 三论宗
第七节 天台宗
第八节 贤首宗
第九节 密宗
第十节 净土宗
卷下
本论第一编 佛教论理学
第一章 因明学之渊源
第一节 外道之因明论
第二节 释迦以下之因明论
第二章 三支因明论
第一节 陈那改革之大要
第二节 现量及比量
第三节 三支论式
第四节 谬误之种类
第三章 因明学与论理学之比较
第四章 中土因明论之流传
本论第二编 佛教心理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法相宗之心理学
第一节 心之百法
第二节 八识略义
第三章 般若宗之心理学
第四章 如来藏宗之心理学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心真如论
第三节 心生灭论
第四节 染净熏习义
本论第三编 佛教伦理学
第一章 理论之佛教伦理
第一节 究竟正鹄论
第二节 善恶论
第三节 报应论
第二章 实践之佛教伦理
第一节 实践要义
第二节 五戒及十戒
第三节 报恩论
第四节 六波罗密
附录
节选
《佛学大纲/中华现代佛学名著》:
根熟,形变色衰,饮食不消,气力衰微,坐起极苦,余命无几,故谓为老。”太子又问:“唯此一人老,一切皆然?”从者答言:“一切皆悉当如此。”尔时太子闻是语已,生大苦恼,而自念言: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太子从本已来,不乐处世,又闻此事,益生厌离。即回车还,愁思不乐。
王恐太子学道,更增妓女,以娱乐之。未几,太子复启王出游。王敕言:“太子前出东门,今可敕令从南门出。”时净居天化作病人,身瘦肥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颜貌委黄,举身战挣,不能自持,两人扶掖,在于路侧。太子问,从者言:“此病人也。”又问:“何谓为病?”日:“夫谓病者,皆由嗜欲,饮食无度,四大不调,转变成病。百节苦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有身手,不能自运,要假他力,然后坐起。”尔时太子以慈悲心看彼病人,自生忧愁。又复问言:“此人独尔?余皆然耶?”答日:“一切人民,无有贵贱,同有此病。”太子闻言,深生恐怖,身心战动,语从者言:“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世人于中横生欢乐,不知觉悟,今者云何尚欲游观嬉戏?”即便回车,还入王宫,坐自思惟,忧愁不乐。
王虑太子出家,更选一婆罗门子,名忧陀夷,聪明智慧,极有辩才,令给侍太子,冀回其意。复经少时,太子更启王出游。王敕诸臣:“太子今者复求出游,我不忍违。前太子出东南二门,已见老病,还辄愁忧,今者宜令从西门出,卿等修治道路,无令复有老病臭秽在道侧也。”于是太子与忧陀夷,百官导从,出城西门。时净居天心自念言:先现老病于二城门,举众皆见,令白净王嗔责从者,并及外司。我今日所现之事,惟当令太子及忧陀夷二人见耳,使余官属不受责也。乃下化为死人,四人舆举,以诸香华布散尸上,室家大小,号哭送之。是时太子与忧陀夷二人独见,太子即问:“此为何人?”忧陀夷隐念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王威神之力,使忧陀夷不觉答言:“是死人也。”太子又问:“何谓为死?”忧陀夷言:“夫谓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著五欲,爱惜钱财,辛苦经营,唯知积聚,不识无常。今者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属眷之所爱念。命终之后,犹若草木,恩情好恶,不复相关。如是死者,诚可哀也。”太子闻已,心大颤怖,又问忧陀夷言:“唯此人死,余亦当然?”即复答言:“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而得免脱。”太子闻语,心不自安,以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即敕还车。御者答言:“前出二门,未到园所,致令大王深见嗔责,今者岂敢复如此也。”遂至园中。太子止园树间,除其侍卫,端坐思惟。忧陀夷到太子所言:“大王见敕,与太子共为朋友,当相晓谏,愿不见责。古昔诸王,及今现在,皆悉受五欲之乐,然后出家,太子云何永绝不顾?又人生世,宜顺人行,无有弃国而学道者。”太子答言:“我不以损国故尔,亦复不言五欲无乐。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于五欲不敢爱著。汝向所言古昔诸王,先经五欲,然后出家,此诸王等,今在何许?以爱欲故,或在地狱,或在饿思,或在畜生,或在人天。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时忧陀夷虽竭辩才,不能令回,太子仍敕严驾还宫。
白净王益日遣人慰诱太子,因念太子前已出三城门,今更游者,当出北门。即先令庄严彼外园林,倍令光丽。遂敕御者:“太子复出,可令乘马,使得四望。”未几,太子果复启请出游。出城北门,到彼园所,太子下马,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世间老病死苦。时净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而行。太子便问:“汝是何人?”答言:“比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