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曾祺
页数:256页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57444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 《活着多好呀》是现当代散文大师汪曾祺20周年纪念珍藏版散文集,由汪曾祺后人汪氏亲自审定。
本书收录汪曾祺观风物、品美味、怀故人、谈人生的经典散文作品,包括《岁朝清供》《花园》《礼拜天的早晨》《一辈古人》《端午的鸭蛋》等名篇。他在书中写道:“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书中传递了一代大师坦然纯净的人生态度,对人世满腔热爱、对万物钟情的生活情趣。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追求生活的美好、真情和诗意的人。
“
作者简介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纯粹的文人”“中国ZUI后一个士大夫”。
他生于江南,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与情致。
其文章朴实平淡,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于不经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让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读成瘾。主要作品有:《人间草木》《受戒》《人间之味》《自得其乐》等。
相关资料









本书特色
★ 现当代散文大师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贾平凹称他为“文狐”
高考学生必读的散文作家之一,曾有多篇文章入选高考试卷。
★ 品读大师妙趣文章,观风物、品美味、怀故人、谈人生,享受生活的美好、真实和诗意
本书收录汪曾祺36篇散文佳作,至淡至浓,清雅风趣,从寻常生活中,学习大师生活智慧,品人间千滋百味。
★在复杂的世界里守一颗赤子心,“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当心情焦躁不安,无法宁静时,不妨读一读汪曾祺,向他学习如何既能享受生活的美妙之处,又能和世界的黑暗和平相处。
★集文学家、美食家、生活家于一身的全才,备受贾平凹、曹文轩、铁凝、蒋勋、冯唐等文学名家们推崇
目录
岁朝清供
花园
淡淡秋光
果园杂记
花
第二章 人世春秋
故乡人
和尚
名优逸事
旧病杂忆
风景
下水道和孩子
沽源
大妈们
礼拜天的早晨
一辈古人
第三章 难得从容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小说回顾
又读《边城》
谈风格
谈幽默
城隍?徒弟?灶王爷
西窗雨
难得最是得从容
觅我游踪五十年
读廉价书
第四章 活着多好呀
葵?薤
豆腐
端午的鸭蛋
栗子
豆汁儿
萝卜
手把肉
家常酒菜
肉食者不鄙
《吃的自由》序
王磐的《野菜谱》
《旅食与文化》题记
节选
《花园》(节选)
故乡的鸟呵。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
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是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呢!”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做窠了,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的。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地想着什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蜡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竹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侍我的女用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哎,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哎,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的东西。那时候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地画一个枕头花样,把一切再恢复原来的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大红的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
花园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灵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花名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
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开张了,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荷花像是清明栽种。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红色的小嘴子冒出了水面,夏天就来了。赞美第一朵花。荷叶上花拉花响了,母亲便把雨伞寻出来,小莲子会给我送去。
大雨忽然来了。一个青色的闪照在槐树上,我赶紧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处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顶的芦柴上,听水从高处流下来,响极了,訇——,空心的老桑树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来越黑了,雨点在我头上乱跳。忽然一转身,墙角两个碧绿的东西在发光!哦,那是我常看见的老猫。老猫又生了一群小猫了。原来它每次生养都在这里。我看它们攒着吃奶,听着雨,雨慢慢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