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继彭著
页数:13,459页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90352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述评了著名京剧演员王金璐的一生。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 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排在“和”字班, 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947年参与组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 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 中国戏剧学院教师2016年6月1日, 在北京家中去世, 享年97岁。
作者简介
谢柏梁,北京市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物,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本书特色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在书中自出机杼,在叙述、评价王金璐时将他与其他武生作一番横向比较,从而找到王金璐的位置,同时展示一下与他同时代武生的风采,全属纯粹的艺术见解,不涉及人缘好坏、个人好恶。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收录了《求学篇》《闯荡篇》《磨砺篇》等篇章。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求学篇
第一节少小已识愁滋味
第二节走进学堂
第三节少年立志
第四节马门立雪
第五节三番请缨破围而出
第六节玉不琢不成器
第七节干殿下
第二章闯荡篇
第一节三生石上缘
第二节拳拳之心
第三节“中华”弟子下江南
第四节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第五节“千岁”“殿下”闹申江
第六节安营扎寨
第七节小杨小楼小黄月山
第八节“中华”重光
第九节《连环套》
第十节恩师去矣
第十一节苦行僧
第三章磨砺篇
第一节北雁南飞
第二节新锋初试
第三节“四大武生”一说
第四节访苏纪实
第五节逆水行舟
第六节扬帜西安
第四章韬晦篇
第一节黯然身退
第二节师徒缘
第三节擎天柱一根
第四节大器晚成悟
第五章升华篇
第一节还我本色
第二节当阳又现活赵云
第三节生花妙笔《潞安州》
第四节执鞭教帐
第五节海内独步《战宛城》
第六节以艺会友
第七节春华秋实
第八节硕果仅存《走麦城》
第九节唱活关壮缪
第十节鲁殿灵光道黄派
第十一节《武生泰斗》
第六章不悔篇
第一节晚霞红似火
第二节春蚕吐丝犹未艾
第三节锻声铸艺晚潮圆
第四节此生不悔
后记
附篇一躬逢王金璐先生“双庆”盛会有感
附篇二“极品”老人的金色晚年
一、中国京剧吉尼斯记录
二、京剧武生“通天教主
三、京剧活动家
四、学者型艺术家
五、荣誉和奖项
王金璐年表
节选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比他家再穷的恐怕不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穷得叮当响,两袖清风,连两裤腿也是清风”。他落生以后最早记住的一件事便是自家屋小睡不开,夜里常被带去邻居家借宿。家里的煤球炉是一家子心目中最宝贵的家产,一天晚问忘了从过道搬回屋内,第二天发现被人偷走,大姐还心疼得大哭一场,全家竟是一片愁云。他多么希望能同别人家孩子一样,过着不饥不寒、无忧无虑的日子。然而,生活的阴影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心头。 王金璐吃不饱还闲不住,因此终日腹中饥肠辘辘的躁得难受。家里几乎全年不见白面,能吃上棒子面和山芋已算不错。金璐食量大,见饭桌上有山芋就抢,家人全都让着他,尽管如此,顶多也只能吃个半饱。他饿急了,便不择手段找饭吃。旧时北平豪门富户讲排场,红白喜事必铺张一番以炫富贵,娶亲讲究花红彩车或大红彩轿,死了人要用名贵棺材,棺材不是用金丝楠木就是阴沉木、杉木做的,十分考究。迎亲送殡,还要雇上一伙小执事,在前边分成两行沿街而行,浩浩荡荡,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气派。要是娶亲,执事一律穿红色号衣;若是出殡,一律穿白孝袍,手里举一根短白纸条粘成的“雪柳”。为求一饭,小孩哪顾得拿雪柳的晦气,金璐常是不雇自来的编外执事,跟在棺材后面,把死人送进墓地,别人领赏钱,混在执事队伍里手举白幡的他为的仅是领一碗赏饭。 一家人有了上顿没下顿,心力交瘁的母亲终被生活重负压垮,从此病势日益加重。在金璐眼中,几乎从不见母亲有过笑容,笼罩在母亲那张凄苦的脸上的,除了愁,还是愁,这个“愁”字,不可能不在少小的王金璐的心头刻下烙印。毕竟是孩子,童心所使,他比谁都淘气,凡有他参与的游戏全能让他玩出水平来。胡同里穷孩子中他是公认的首领,小孩们爱玩的“拍屁股队”“蹦高”等游戏的冠军非他莫属。实在闲得没事,他就在胡同里疯跑,常挡了拉洋车的道而遭骂,于是他便生出捣乱的主意,把破洋铁缸、土簸箕之类的破烂儿偷着挂在车后的横杆上,一路上哗啦哗啦乱响一气,存心惹人发火,不等拉车人回头,以他为首的一帮顽童早已一溜烟地哄笑而散。他另有一手抓蛐蛐的能耐,手法灵捷异常,出手必有斩获,这也是童年时代属于他仅有的一点乐趣,可能就在此时,冥冥然已注定了他将一辈子与舞拳弄脚的武戏为伴。 王金璐的戏缘始于干爹家。干哥是前门外广德楼戏院的茶房,平时常带他去看“蹭戏”,从天桥到前门,大小戏院都光顾过。父亲也爱看戏,只看比较下层的“天桥”,相比之下,他比父亲阔多了。王金璐生性好动,他对武戏最感兴趣,干哥便在家里窗台上搭了竹竿,让他在竿上攀越翻滚,一来二去的,还真有几分样儿,这也许就是他接受的最早的京剧基本功训练了。苦水没有淹没他的聪慧,王金璐学戏似乎有一种灵性伴随,他的戏缘纯属一种偶然。 干哥见王金璐小有灵气,便建议王母不如让儿子吃口戏饭。昔时国人向视优伶为贱业,以唱戏为下品。在清代,娼、优、隶、卒最为人不齿,戏子的社会地位连妓女都不如。民国后20年,唱戏一行比之晚清虽有改观,可“开口饭”总为人不屑,不少人家家谱并不显赫,却也看重名望,子弟们听戏消遣纯是一种雅兴,真的吃这口饭就有辱门庭了,稍有身价者更鲜入此道。唱戏几乎是穷人家一统天下的“低三品”,多为穷人不得已而为之。母亲怎忍心让孩子去挨打受苦、低三下四,对干哥的建议自然一口拒绝。常言道“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母亲抵制得十分坚决,此事便暂时搁起一边。后来,眼看母亲病势沉重将不久人世,邻居大嫂已在帮着赶缝丧服,姐弟四人属他最淘气,最让临危的母亲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的就是他。一位大娘不明内情,上前劝慰:“是惦记小三吧?赶明儿让他学戏去,让你放心。”谁知旧话一重提,母亲顿时激动起来,胸部剧烈起伏,睁圆了一对无神的眼睛,苍白的嘴唇哆嗦不止,似有话说却吐不出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