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俞平伯
页数:17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ISBN:97870201282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诗词灵犀丛书:
诗境浅说 俞陛云 著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
读词偶得·清真词释 俞平伯 著
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著
诗词指要 谢崧 著
传说犀角上隐有白纹,感应灵敏,拥有“灵犀”,彼此便能心领神会,不言自明。古人的好诗词,立意布局、声韵格律都有规矩法度,而境界情致又出之于自然,读之朗朗上口,妙处却难以迹求。今天我们学诗,如果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领悟诗词鉴赏和创作的奥妙。为此,我们推出这套“诗词灵犀丛书”,希望借助既深谙诗词创作,又懂得品鉴诗艺文心的名家之作,丰富我们的感受能力,使我们在读懂一首诗,写好一首诗的路上多一点灵犀,多一点慧心。
《读词偶得·清真词释》是词学大家俞平伯先生两种经典词学著作。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株绚丽奇葩,它兴起于唐代,到宋代时达到鼎盛。俞平伯先生是词学研究大家,对诗词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俞先生著《读词偶得》和《清真词释》,对所选唐宋名家词作,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原作是垂范后世、嘉惠后人的经典乐章。而评释则是研究者精辟的心得,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毕业于北京大学,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红楼梦》等有深厚的学养。著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唐宋词选释》等。
本书特色
《读词偶得·清真词释》是词学大家俞平伯先生两种经典词学著作。如果你是一位诗词爱好者,如果你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如果你想真正在宋词中体味古人的境界,那么这本书是不可以略过的。词研究大家俞平伯先生在本书中既对词的文体特点、发展流变进行了学术性的梳理,又对一些代表作家的词作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和评论,尤其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清真集》进行了极其深入细致的阐释。可谓有点有面,有感有论。可以说,原作是垂范后世,嘉惠后人的经典乐章,而评释则是研究者精辟的心得,交相辉映,珠联璧合。钱锺书先生认为,”他(俞平伯)的词学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作品的体会和欣赏。”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随着大学者感性而随意的语言,独到而精辟的感受,徜徉在古词深婉幽曲的意境当中。
目录
读词偶得
缘起
诗馀闲评
一 温飞卿《菩萨蛮》五首
二 韦端己《菩萨蛮》五首
三 南唐中主《浣溪沙》二首
四 南唐后主词五首
五 史邦卿词四首
附词选
凡例
温飞卿六首
皇甫子奇二首
韩致尧一首
韦端己三首
薛昭蕴四首
张泌二首
欧阳炯二首
孙孟文一首
鹿虔扆一首
尹鹗一首
李德润一首
冯正中十六首
李后主一首
晏同叔五首
欧阳永叔七首
晏叔原七首
苏子瞻六首
秦少游十三首
贺方回十五首
周美成十三首
一九四七年新版跋语
清真词释
序
上卷
望江南
浣溪沙
前调
少年游
玉楼春
凤来朝
蝶恋花
中卷
阮郎归
前调(甲稿)
瑞龙吟
琐窗寒
满庭芳(甲稿)
齐天乐
早梅芳近
秋蕊香
下卷
应天长
满江红
解连环
浪淘沙慢
忆旧游
尉迟杯
满庭芳(乙稿)
庆宫春
还京乐
扫地花
意难忘
阮郎归(乙稿)
节选
《读词偶得》正文节选
温飞卿《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解释〕
小山,屏山也,其另一首“枕上屏山掩”,可证。“金明灭”三字状初日生辉与画屏相映。日华与美人连文,古代早有此描写,见《诗·东方之日》、《楚辞·神女赋》,以后不胜枚举。此句从写景起笔,明丽之色现于毫端。
第二句写未起之状,古之帷屏与床榻相连。“鬓云”写乱发,呼起全篇弄妆之文。“欲度”二字似难解,却妙。譬如改作“鬓云欲掩”,径直易明,而点金成铁矣。此不但写晴日下之美人,并写晴日小风下之美人,其巧妙固在此难解之二字耳。难解并不是不可解。
三、四两句一篇主旨,“懒”、“迟”二字点睛之笔,写艳俱从虚处落墨,最醒豁而雅。欲起则懒,弄妆则迟,情事已见。“弄妆”二字,“弄”字妙,大有千回百转之意,愈婉愈温厚矣。
过片以下全从“妆”字连绵而下,故于上片之末以“;”示之。此章就结构论,只一直线耳,由景写到人,由未起写到初起,梳洗,簪花照镜,换衣服,中间并未间断,似不经意然,而其实针线甚密。
本篇旨在写艳,而只说“妆”,手段高绝。写妆太多似有宾主倒置之弊,故于结句曰:“双双金鹧鸪”,此乃暗点艳情,就表面看总还是妆耳。谓与《还魂记·惊梦》折上半有相似之处。
《清真词释》正文节选
望江南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谭评《词辨》,于欧阳修《采桑子》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旁批曰:“扫处即生”,正可移用。猛下“游妓散”三字便觉繁华过眼而空,笔力竟直注结尾矣。以下步步逼紧,直逼出“无处不凄凄”之神理来,一首只是一句,一句只是一感觉。有以简为贵者,盖唯简则明,积明斯厚,故贵简也。
“芳草”句以下全系写景,烘染之笔。“怀”、“迷”、“衔”、“暗”,下得极精稳,可悟炼字之法。设圈去之,“芳草□烟□水曲,密云□雨□城西”,在四字之外另想四字,得乎不得乎?固知一字千金,为不虚也。如“芳草怀烟迷水曲”,原难释以口语,而径观本文,固最分明;若以“怀”、“迷”二字为不甚可解而易之,虽更近于白话,而其境界反令读者想像不出。故知原句似晦而实明,臆改之句,似明而终晦也。凡遇此等处,均宜细心体玩其唤起之心象如何,不可梗一流俗之见,以为衡量之准。
“芳草”三句写尽天阴欲雨,春寒中人。下“衔”字“暗”字,雨意垂垂已在眉睫之间,复以“九陌未沾泥”略略一挑,所谓“万木无声待雨来”,虽境界不复尽同,而亦正堪融会。须知真下了雨,下雨何奇之有,便失却了紧张味,结尾挑起,似宽放出一句,而实紧追了一句,文心细甚。
过片典出《汉书·李广传赞》。汲古阁本“未”作“自”,误。词中不忌重字,上云“未沾泥”,下云“未成蹊”,固不相妨耳。夫桃李甜美,人孰不爱吃,虽标语未贴,口号不呼,其下明明无路,而自然慢慢会有,故曰,“其实存也。”春晚矣,犹未成蹊,“似这等荒凉地面”,信步行来,真成孤迥。见花而寻路,是无路也,行马而莺啼,是无人也。句句摹景,句句含情,末轻点一“凄凄”,以“无处不”三字重压之,便全神俱活,而款款欲飞。
浣溪沙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翦春衣。
诗以不触及议论为常,而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之议论,即议论是也;广义,则凡在文字间加以点破者,皆议论之属也。如此词,“双腕重”之“重”字,四弦悲之“悲”字,点睛之笔,亦即其议论也。唯下得极斟酌,叙而不断,断而不议,使人自领其弦外之情,斯则善矣。昔年曾和此章,附见于下:
一树梨花雪四垂,三分春色占萍池,几回玉蝶扑帘儿。 惘惘停眸谁爱惜,匆匆闲忆总成悲,灯前重理砑罗衣。
若夫清真原作,可谓至哉!低徊今昔,俯仰盛衰,玉腕笼金,顾端凝而可讶,琵琶挑弄,省欢笑之甚遥,隔鬓桐花,寻蜂刬袜,虽儿情如昨,而回首俱非。末句复一拗一悲。夫“谁肯翦春衣”者,是翦春衣也,是愈悲也。其声疏冷而长,吾知其必为深闺刀尺之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