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

封面

作者:王新

页数:344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7059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风雅与促迫为敌,与粗糙为敌,与势利为敌。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就恰恰弥漫着躁嚣、粗糙与功利主义的风气。 本书追求优雅清新的笔调,清素动人的情肠,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书中有乡土风雅、学人风雅、艺术风雅、思想风雅与大学风雅五大内容,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在亲近、叙写与论析中,作者自觉贯穿着一种精致、从容、清洁的“风雅精神”,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业已失落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恒凝望的乡愁。 附庸风雅,朴素致远。

作者简介

王新,男,湖南宁乡人,美术学硕士,思想史博士生。 现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云南大学“中青年骨第一最”,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1门,校级、省级课题4项,获第一最、中国文联、云南省政府、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人民文学》等全国文章奖励6项。在各大报刊发表术论文、作品20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摘。著有《诗画乐的融通》(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新星出版社,2014)、《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目前从事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乡土文化、传统艺术研究人员,在校大学生等

艺术是诸种文明中极具风雅的部位,附庸风雅就是接受文明中“风雅”的召唤、熏习和化育,从而变得风雅,乃至创造新的风雅,在这个意义上,附庸风雅就是Z好的教育。 本书即是一部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的书。

目录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辑一 乡土:素朴的风雅

红月亮

书声中的爱情

夜雨打书窗

祖父和书

花草柴门

雨水中的城市与花朵

红泥小火炉

奶香

圆通听花

风吹野草花

柔软的癫子

土气

大地上的城市

辑二 先生:苍凉的风雅

最是斯文

——记我的老师吴进仁先生 057

不负书生

——“奇人”张孝感先生素描 072

悲智苍茫

——记我的忘年交刘声烈先生 083

汤汤沧海

——编辑家林建法访谈录 095

辑三 艺术:婉转的风雅

大珠小珠落玉盘

——《长亭听云》序

卷舒开合任天真

——从气论哲学视角解读李煜词作

诗味还随画韵长

——从诗画融通视角论沈奇之诗与诗学

背负苍茫歌未央

——评李森的诗

像春风一样自由

——《偏绿》观后及批评

电影大师李沧东还能进步吗?

排云一鹤,我诗孤迥

——高成明和他的舞蹈艺术

自知明艳更沉吟

灰调与金石

——读惠远富的画

疼痛与还乡

一脉幽兰半山云水

——读郭斐山水画

一种风流吾最爱

——寇元勋其人其画

辑四 思想:荡漾的风雅

民间的风雅

般礴天地的自在与孤独

——我所了解的全显光钟馗艺术

高山大野茶古如友

雕塑庄严

秋水文章明月心

——热爱我的乡下老乡沈从文

长者的微笑

身体、疾病与文明

歌声如风,自信笺响起

捡拾文化的真实步履

——“百年老照”与“风情漫画”的文化解读

“偏绿”思想史

辑五 大学:自由的风雅

大学教育正义

大学时评四则

茫茫世景中的风雅颂诗

——评海男长诗《穿越西南联大挽歌》

理论之品格与治学之门径

古典艺术的默会传统及其教育传承

代跋 曲折尽致与宏开新业

——我的艺术批评与研究观

节选

秋水文章明月心  ——热爱我的乡下老乡沈从文  曾经跟一位多年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先生开玩笑:对于我来说,现当代文学史如果缺少了沈从文,那将毫无意义。先生很熟悉我,微笑着默许了我偏执的真诚。  真的,除了父母与曾经的恋人之外,我还从来没有像热爱沈从文那样,热爱过谁。  一直以为,世间美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收藏的,比如天上的流星云朵,比如地上的蝴蝶和爱情。可是沈先生,这个土气而爱美的乡下人,却用他那柔软的心,将那些美好人事一一收藏,并让它们在“姓沈”的文字中,盈盈流淌着秋水般的光华。当这光华在我乡下初中老旧的校舍里,第一次照亮我眉睫的时候,我就怀疑,这个乡下人的心,是不是用月光或者流水做的。  当然,“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沈先生说的,说得多好,这句话肯定是在明净水边,是在对普通细腻人事的温爱中生长出来的,他肯定伤过很多的心,他真是个爱美的天才。  爱美的人总是多情,多情而且深情。“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读这句子的时候,我正咀嚼着微酸还甜的爱情,那时我就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最好的时候,把世间最好的感情,献给我们心爱的人,是的,应该感谢先生。  先生和夫人的合影我见过,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的,都是好年龄,明洁,温静,显示着爱情的庄严。此后,他们风雨生涯中一辈子的相濡以沫,果然也验证了这种庄严。  “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凤凰乡下满山满坡的歌声中,长养先生这样一生不倦的歌者,应是很自然的事。先生却是一个沉静的歌者,众生喧哗,而他默守隐忍,永远永远,把最热情的好歌声交给生养他的厚土与人民。当兵时,当一个好兵;写文章时,写最优美的文章;恋爱时,爱得最深情;搞服饰文化艺术研究,也搞得气象蔚然;就连下放喂猪,也喂得像模像样……  这是一个真正乡下人的作为。  像农夫爱抚土地上的每一株庄稼,水手热爱水上的每一片月光,做什么都要做得最好,为其他浪费智慧与精力,就不值得,所以他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做人也就要做成这样,不辜负生命,才有意思。据黄永玉回忆,沈先生最后一次回凤凰,一天下午听高腔与傩堂,听到“……不信……芳……春……厌……老……人……”他满眼泪水。  毕竟先生老了,作为一个歌唱一生的歌者,那种行将失去歌唱的悲凉,我懂。  勤勉的歌者总是跟世界体贴得最近,抚摸着世界的生糙,感受着世界的温婉,他定能心会这两者以外的无可言说无从倾听的整体混沌,虽则混沌却也神圣。因此沈先生让笔下的翠翠、傩佑、龙朱,一切的山水人事花木虫鱼,都闪耀着神性的温暖光辉,美,爱,充满着虔诚的尊敬。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作家,对笔下人物如此真诚,对世界和生命如此谦卑,这实在是一种仁者才有的大气象。翻阅中国典籍的时候,我常有一种感叹:我们其实真的很聪明,很有智慧,然而聪明多半流于机巧,智慧大多失之冷漠,那种温暖的宽容,良善的热忱,爱的智慧,却恰恰失落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从湘西美丽山水朴厚人情中走来的乡下人身上,却流溢着这样的气质,这许是先生长久以来引我热爱的原因吧。《圣经》上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将承受地土。是的,只有一生背靠着土地,承纳着地土的人,才会有那么明亮温柔的仁者气象,沈先生真是有福了。  今年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他曾说:“我和我的读者行将老去……”说得那么伤心,那么谦卑。  然而月光流水是束缚不住的,美和爱也束缚不住,秋水文章明月心,又怎么会被“老”束缚呢?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5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