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丽
页数:240页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72519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有能力设定目标, 有热情追求目标、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 关键是怎样走等。
本书特色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永远都在改变,也许明天的社会,不再是你我熟悉的生存法则,如果我们继续固步自封,仍然用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去适应全新的竞争格局,那会死得很难看。我们能做的,就是去适应这种变化,以变应变,用全新的自己,去拥抱不确定的明天。 《心中没有方向到哪里都是流浪》是一本让年轻人找到方向和力量的图书,属于励志类,但是不以空洞的激励为主,而是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目录
有能力设定目标,有热情追求目标
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
选对池塘才能钓到大鱼
自己能够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
事业明确了,你一生的方向也就确定了
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才会到达目的地
刻意练习,尽快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善于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断调整自己
此领域可呼风唤雨,彼领域却寸步难行
生命,在你奏出最美妙的乐章那一刻最美
工作需要耐心和不间断的探索
第二章 努力不蛮干,方法对才能做对事
正确的做事方法比盲目执着更重要
即使是跌倒,也要朝向目标
你的勤奋,会铺平你的发展道路
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
接受现实,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步
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
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七十靠人际沟通
三分勇气,七分准备
分清轻重,把力气使在关键处
不要太匆忙,忙乱中易于出差错
不要让时间来支配你,而是你去支配时间
第三章 别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每天勤奋一点点,结果就大不一样
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
没有实现理想之前,不要放弃
良好的状态,是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外在表现
萎靡不振的人,脸上没有一点生气
能微笑的人,必定会达到目标
艰难中,你更需要端正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一百次胡思乱想,比不上一次行动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拖延,只会让别人领先
从小事做起,把每一件事认真做好
将所拥有的梦想转化为热情
第四章 努力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从此刻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一颗不安分的心,是否该“远走高飞”
不断学习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卓越的人从来都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恪守“尽善尽美”的原则
拥有“全力以赴”的做事态度
把最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一位
每一件小事,都要尽善尽美
努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没有创新意识,你的生活永远无法得到改变
等待机会,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第五章 消极拖延,是对生命最大的睾负
成功始于勤,且成于勤
习惯中最为有害的,莫过于拖延
世上最可怜的人,就是犹豫不决的人
当机立断,一旦决定下来马上去做
培养干脆利落的做事风格
成功属于勤奋努力的人
成为立即执行计划的能手
身教胜于言教,说到不如做到
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第六章 趁着年轻,去完成每一个可能完成的梦想
走出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去见见那些职高位尊的人
与令人讨厌的人打交道
参加一次竞选
消除恐惧,锻炼冒险精神
告诫自己,绝望仅仅是黎明前的黑暗
与父母一起去长途旅行
做个生活中的“叛逆者”
清除内心垃圾,保持内心清爽
培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节选
《心中没有方向到哪里都是流浪》: 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人”的系统也有同样机能、同样特征。当目标设定以后,人的“自我动机确立系统”立即开始“监视”与目标有关的反馈信号,并下意识地对“自动机”装置里的“自我形象”进行修正,同时下达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种“决定”。如果制订计划的意图含糊不清,或者选定的目标过于脱离实际,那么“人”的系统就会寻来找去,徘徊不定,白白消耗自己,甚至自我灭亡。 胜者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失败者相反。失败者的目标似是而非,总在徘徊,极端者甚至自我毁灭。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全部发明多得简直叫人难以相信。1928年,美国国会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估计他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约值56亿美元。这些发明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根本无从估计。 爱迪生的全部在校教育总共只有3个月的时间,在校期间,他的小学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少年,断言他的一生绝不会有什么成就。 然而,爱迪生却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里?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便让他的生活去全力配合那个目标,使它成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献给他的目标,并从目标中获得生命,直到——假如可以搬弄词句的话——“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竭尽全力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籍——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的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室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敏锐确切,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过数以百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承受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爱迪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他对目标专注并倾以全部热情,加上丰富的想象和智慧,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事实最贴切地说明了“人不能没有目标地活着”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来被投入到纳粹的集中营。3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着。他和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断地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考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犯双方的行为。据此他撰写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生活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伊德的谬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伊德说:“人只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干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法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