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封面

作者:唐宋

页数:195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77552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从1972年开始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当时叫《中医学基础》,其内容和后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不太一样,并包含有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如四诊、八纲等。后来遵照第一最“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指示,为适应中医药教育革命发展的需要,1973年6月国家组织了全国中医学院教育革命经验交流学习班。学习班经协商确定由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成都、湖北、辽宁、江西等22所中医学院分工协作,集体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外伤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18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写单位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及时召开了各科教材协作编写会议,总结了中医院校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努力使教材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编写团队采取了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编写方法,在保持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性的同时,介绍了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切合中医学院培养人才的需要。1974年《中医学基础》试用教材出版了,内容包括绪论、阴阳学说、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理、诊法、辨证和治则8个章节。此次编写的试用教材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后来以此为蓝本,并参考1977年由北京中医学院牵头主编的《中医学基础》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在内容上增加了部分古代医学原文,充实了病机分析,为便于教学,删除了“常见症状鉴别诊断”一节,将结合临床实际的内容充实于有关章节,于1978年5月又再次出版了《中医学基础》教材。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开始,其间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教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也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982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立了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等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一套新的教材。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尽量减少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  这套教材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等32门,从此《中医学基础》就更名为《中医基础理论》了。后来内容虽然在不断修订,但大多只是章节上的调动、题目上的位置变化而已。所以,在我2000年退休以前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就是这样根据多次《中医基础理论》讲义的改革、变化,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讲课经验和体会,而不断修改、提炼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专业和各层次都能使用的讲稿——《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数十年来,我用此讲稿讲授了不同的专业和层次的课程。讲授的专业有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和中西医结合等,讲授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西学中班和中基师资进修班等。由于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时的多少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也不同,我在讲课时会酌情增减其内容,但基本内容和重点章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此讲稿授课,学生的反映普遍较好。他们认为讲授内容易懂、易记、比较全面。有些中基师资班的同学把我的讲课笔记和录音进一步整理成讲义,回原单位后继续教学使用。西学中的同学们反映也很好,如1977年我在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讲课时,多数同学都是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他们的反应是:本来在西学中期间准备抽出时间复习复习外语,以便将来晋职考试之用,后来听了我讲授的《中医学基础》,觉得内容丰富多彩,并能听得懂、记得住、学进去,况且这些理论对于搞临床实用价值很大,因此他们放弃了复习外语的想法,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

作者简介

  唐宋,196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卫生部(现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确定的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河南卫生经济研究会理事,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学验俱丰,擅长治疗脾胃、肝胆、肿瘤、呼吸、妇科等杂病,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和系统的学术思想。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奋斗

第二章 统一整体观
第一节 人与自然
一、气候和地区差异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二、气候和地区差异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三、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 局部与整体
一、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
二、从生理活动上看
三、从病理变化上看
第三节 形态与机能
一、形态与机能
二、精神与形态

第三章 阴阳五行
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概述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
二、何为藏象学说?
三、脏腑学说的形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藏象学说的内容
六、脏腑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饮食劳逸
……

第五章 经络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十章 教学体会和中医基础理论探讨

节选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性柔和,疏通畅达,不郁不亢的生理特点而言。肝的疏泄功能表现按讲义上讲是三个方面。而实际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疏泄气机,调节精神:肝气的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有升(生)发透泄的作用。它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畅问题。气机的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形式,所以,气机畅通与否,不仅关系到本脏,影响着其他脏腑功能,而且也关系到全身精神情志的变化。因而,肝疏泄正常,气机和调,心平气和,心情舒畅,肝疏泄失常,情志抑郁,沉闷,或者过亢兴奋,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如精神抑郁的症状是:胸胁胀满,乳房胀痛,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沉闷欲哭;精神亢奋的症状是:急躁易怒,头胀头痛,失眠多梦,血压升高,哭笑不休。  反过来讲,精神的异常变化,除有内在因素外,另外还有外界的精神刺激,如因诬陷或冤假错案,或祸害之虑,或苦吏之刑,或大恼大怒等引起的精神疾病均属于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造成,所以有“暴怒伤肝”的理论。  (2)疏泄胆汁,协助运化: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疏泄情志,而且还是促使胆汁分泌排泄,协助脾胃升降,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假若肝疏泄功能失常,不仅影响脾的升清,还能影响胃的降浊,从而出现一些消化功能不良或紊乱的病变。  临床上常碰到因肝疏泄失常而见到的肝脾症状如下:  疏泄失常:肝气郁结——胸胁胀痛,急躁易怒。  肝气犯胃——兼见纳呆呕吐,恶心,嗳气等(胃气失降)。  肝脾不和——兼见腹胀便溏(脾气失升)。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其次,因为肝疏畅气机,气能行水,所以肝借助疏泄的作用,还可以疏利三焦,通调水道,推动水液的代谢。如鼓胀(肝硬化腹水),即是典型的病例。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气机不畅,水液不行的机制: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不行,形成水肿。  2.肝藏血  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脏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而言。肝有“血库”之称。  血液在脉内的流动量,是随着人体的活动情况而增减的。当人体劳动活动量大的时候,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多,肝就把所贮藏的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以供应正常技能活动的需要。当休息安静或入睡的时候,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动相对减弱缓慢,所需要之血量相应减少,大量的血液即归于肝脏贮藏起来,这种生理的贮藏和调节,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素问·调经论》:“肝藏血。”唐代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素问·五脏生成论》:“人卧血归于肝。”《医学入门》:“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  若肝藏血功能失常,会出现一些血液方面的病变。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则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肝气横逆,血随气乱,则见吐血,衄血,妇女血崩等症。  藏血与疏泄的关系:疏泄重在条畅气机,藏血实为调节血液,气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疏泄正常,气机条达,血流无阻;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气不行血,则气滞血瘀。  《血证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①例如:肝疏泄失常而致的气滞血瘀证:可见胸胁刺痛,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甚至经闭、瘾瘕。  ②若因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上涌,则见面红目赤,呕血,衄血。  3,主筋,其华在爪  (1)筋的含义和作用: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节。筋的收缩弛张,能使关节运动自如,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一种组织。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行伤筋。”  (2)主筋:肝所以主筋,是因为全身筋膜都是依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强健有力,保持关节的屈伸活动自如。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  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轻则不耐劳动,重则筋骨无力,关节屈伸不利。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养筋,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3)其华在爪,爪即爪甲(手指甲,足趾甲),爪为筋之余,津为肝所主,筋赖肝血的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因此,肝与筋之虚实盛衰,常常可以从爪甲的变化上反映出来,故望爪甲对判断肝与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华在爪:肝血充足,筋力健壮,则爪甲坚韧,透明光泽;肝血不足,筋骨无力,则爪甲薄软,枯槁灰暗无光,甚至变形脆裂。  故望指(趾)甲,对判断肝与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