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建宇
页数:44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02531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空间表现”是中西艺术史研究的基本主题。本书致力于在汉唐艺术“模拟形似史”的大背景下,运用风格学方法,以北凉至盛唐敦煌壁画之“空间表现”问题为契入点,把汉民族特有的空间表现方式与外来佛教题材的融合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将考古艺术品、传世作品和文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把风格史的演变置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从观念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中阐释风格之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空间画法这一基本视角,重新考察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议题,譬如北魏佛教美术之汉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团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净土式经变画的图式来源等,并力图揭示出古代中国艺术在表现空间方面的独特性。
作者简介
张建宇,1976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师从李凇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师从方闻教授。2011起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任艺术学系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校级及海外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苏州早期宅第园林之宅同关系考》《敦煌净土变与汉画传统》《江阴出土北宋端拱元年(金光明经)变相研究》《敦煌西魏画风新诠——以莫高窟第285窟工匠及粉本问题为核心》《海外藏河北金铜佛像举要》等20余篇。
目录
第一节 敦煌艺术研究史回顾
一、起步阶段(1900-1940)
二、展开阶段(1940-1976)
三、深入阶段(1976年至今)
第二节 方法与问题
一、“分界”和“关联
二、方法论检讨
三、空间表现问题
第一章 前敦煌艺术
第一节 引言:风格辨识的意义
第二节 早期艺术的视觉结构
一、母题形式:物象之本
二、物象组合:平面叠加
三、场景表现:混合视角
第三节 东周秦汉:三维再现初现
一、空间再现之始
二、两种画法的并存
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
三、斜边形空间画法
四、新画法之流行
第四节 问题辨析:关于汉画新风
一、新画法之定名
二、汉画之视觉语法
三、新画法的文化属性
第二章 敦煌早期壁画
第一节 “早期三窟”壁画
一、“早期三窟”的难题
二、第272窟
三、第275窟
第二节 北魏壁画
一、北魏254窟
二、北魏257窟
第三节 再议早期洞窟的年代关系
第三章 北朝晚期壁画
第一节 中原艺术复兴
一、平城时期
二、洛阳时期
第二节 敦煌西魏壁画
一、传向河西
二、西魏249窟
三、西魏285窟
第三节 敦煌北周壁画
一、发现北周洞窟
二、北周428窟
三、北周290、296窟
四、北朝晚期的工匠问题
第四节 问题辨析:省思六世纪风格之变
一、风格之变:母题还是结构
二、风格之变:线性还是事件?
三、风格之变:复兴还是革命
第四章 隋代至盛唐壁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变画之视像构成
一、经变画及其分类
二、净土变图像来源诸说
三、从汉画到佛教图像
四、敦煌隋唐经变画
五、问题辨析:定名、分类与描述用语
第三节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之变
一、小引
二、母题画法
三、空间效果:“咫尺重深
第五章 远近法与透视术
第一节 术语与观念
一、小引
二、中国古代术语:“远近”
三、观念:“尤讲远近
第二节 斜边形图式
第三节 矫正
一、近大远小
二、墨色浓淡
三、详略有别
第四节 余论
图版目录及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