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国学著
页数:240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92327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了对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本书围绕旅游产
业融合问题这一主线,在相关项目结题成果和已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将最终成果以专著的形式予以呈现。
作者简介
孙国学
教授,赤峰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兼任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院(系)协作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赤峰市旅游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赤峰市旅游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十余项。近年主要著述有《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研究》《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赤峰旅游博览》等。曾获教育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赤峰市人民政府“旅游发展贡献奖”。
本书特色
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地挖掘和拓展,融合形态和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目录
第一章?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
第一节?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1
第二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6
第三节?内蒙古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11
第二章?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研究 19
第一节?大众文化认同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9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25
第三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32
第四节?草原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 37
第三章?内蒙古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45
第一节?马文化与内蒙古休闲马业开发 45
第二节?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53
第三节?契丹辽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59
第四节?赤峰元代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 68
第四章?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83
第一节?发展草原旅游与推进新牧区建设 83
第二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89
第三节?旅游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95
第四节?旅游业与地产业的有机融合 102
第五节?内蒙古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107
第五章?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114
第一节?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问题研究 114
第二节?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126
第三节?投入产出视角的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132
第四节?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140
第六章?打造内蒙古品牌体育赛事研究 166
第一节?品牌体育赛事的理论研究 166
第二节?品牌体育赛事的影响因素 177
第三节?内蒙古打造品牌体育赛事的优势分析 187
第四节?品牌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199
第七章?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 208
第一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208
第二节?区域旅游合作要素分析 211
第三节?赤峰市与锡林郭勒盟的旅游合作 215
第四节?环赤峰中心城区休闲旅游圈建设 222
节选
第一章?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2016年1月29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标志着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
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界的新概念和发展方向,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及各地发展旅游的重要任务。2016年5月26日,在浙江桐庐召开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发展全面进入全域旅游时代。2016年9月10日,在宁夏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全面梳理全域旅游建设问题,提出了瞄准九大转变、致力十大突破、避免八大误区。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对全国发展全域旅游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被首度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二、全域旅游的丰富内涵
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封闭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 ”融合发展转变,最终实现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全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理念。全域旅游是区域发展的先行指引,决定区域战略目标的前瞻性和世界性,体现了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战略。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特点的理论概括,既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也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方向,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成为指导全国旅游工作的重大战略方针,以及指导和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导依据,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有效途径和抓手。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模式。其目标就是实现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 ”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的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追求。全域旅游是游客对于出行体验的追求,是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政府对于区域发展的追求,是企业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生活。全域旅游代表当下的生活理念与生活品位,融合了生活文化与生活方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趋势。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和新品牌,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和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三、全域旅游的新观念
(一)大休闲观
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休闲是一种生活状态,即人们在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目前,发达国家公民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人员就业在休闲,三分之一的GDP由休闲创造。未来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出来,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
旅游是一项集观光、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愉快而美好的活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调节身心、放松压力的重要选择。可以说,休闲虽然不仅仅包括旅游,但没有旅游的休闲是不完整的,旅游是人类休闲的重要方式。
(二)大旅游观
“大旅游”时代,要实现多要素共享、多产业融合、多产品开发、多区域合作。
休闲时代的游客的旅游目的转变为以“休”和“趣”为主,从传统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向放松身心、增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寻求的是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随着旅游消费大众化、常态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自由行、私人订制等日渐火热。
休闲时代的旅游发展呈现出由被动到主动、由观光到体验、由快游到慢游、由浅层到深度、由低端到高端的趋势。
(三)新资源观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发展条件”,而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是基于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依托资源但不依赖于资源,且旅游资源的范畴和内涵也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大不相同。从旅游发展条件要素分析,包括交通因素、区位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等。
(四)新发展观
党的十九大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新追求和新目标。旅游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做好旅游工作是落实好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域旅游成为推动全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战略。以“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