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面向世界

封面

作者:佘敷华

页数:315 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80280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张芝联,1 918年11月7日生.浙江鄞县人。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
所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
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会长、中国1 8世纪研究会
会长、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1 986年至
1 998年.连续当选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外
事委员会委员。2002年被任命为华东师范大学光

本书特色

本书的主题是中法文化交流,作者选入相关论文八篇,并将前法兰系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佘敷华的中国文化论著《中国面向世界》和写给张芝联先生的未到之信作为对应,并补上张先生劫后余生之时写下的八封回信。
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来,台达品牌凭借持续优异的表现广为客户与媒体所佳评,并屡次获得诸多媒体的各项大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近年来,随着子公司中达在中国业务的腾飞以及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台达与各大媒体的互动交流日益广泛,为了进一步加深友谊、结交更多媒体友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2007台达自动化媒体见面会”,经过精心准备后在京盛大召开。

目录

中法文化交流
历史回顾
一 概述
二 吉尧姆·卢布鲁克关于中国的记述
三 17、18世纪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对学术交流的贡献
四 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法国的影响
五 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六 中国与法国的革命传统
七 法国文学与中国
八 汉学研究与教育事业
中国面向世界
……
唐林给佘敷华的八封复信

节选

本前言
张芝联
    三联书店决定出版法国学者、画家、外交家佘敷华的著
作《(中国面向世界)》中译本。当前我国学者正在深人研究中西文
化的特点,探讨如何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制订文化发展战
略,本书的出版是十分及时而有意义的。
    三联书店将这部书的译文和唐林的八封复信交到我的手
里。作为佘敷华生前的挚友,我怀着美好的回忆和激情一口气读
完了这部书稿,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如果佘君今天仍活在人间,
看到自己的著作,特别是唐林的八封复信在中国出版,他会感到
多么欣慰1
    30年代后期,佘敷华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时来到香港。1937—
1942年在印度支那军官学校学习,参加培训越南军队。但是军人
的生涯从来不是他的志向。作为人类学家,他在滇越边境开始研
究中国少数民族。1943—1946年在中国当领事官期间,他阅读中
国书籍,钻研中国艺术,结交中国朋友,熟悉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
简直入了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到法国,在外交部工作。
1952—1957年在曼谷任法国驻联合国经济委员会代表。1957年
后任外交部联合国司外事专员。中法建交后,他于1966年重返北

京,任法驻华使馆参赞。此后调任法国驻香港总领事、驻缅甸大
使,1977年在仰光遇车祸去世。
    关于这部书的写作经过,作者遗孀奈莉达在她写的《(前言)》中
已作了说明,我在这里只扼要地介绍一下本书的结构和基本思想。
    全书除《(序言)》、《(跋)》以外共分八章。《(序言)》说明本书写
作目的和基本观点,《(跋)》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六七十年
代的形势发展,突出中国在保卫世界和平中的地位。每章由三部
分构成:第一部分类似各章的序曲,作者提出他观察到的有关中
国和远东的某些事实;第二部分就已经提出的主题,对中国和西
方的有关现象做详细的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是一封信,写给作者
在中国结识的一个朋友,名叫“唐林”,信中亲切地描述他们过去的
经历和共同讨论的问题。作者建议读者先阅读这些信件,然后回
到正文,这样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分析。
    佘敷华希望通过这部著作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国和西方的
相互了解。积三四十年的观察和经验,他悟出了一些颇为深刻的
道理。第一,他认为西方对中国的不理解首先是出于对自己的不
理解,而对自己的不理解则往往是由于只从自己方面来看自己,而
没有从“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而对自己的认识必须包括他人
对自己的看法在内,否则是不全面的,会造成许多误解。
    第二,对他国文化的评论决不能用自己文化作为衡量的价值
标准。各种文化体系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研究者最忌讳用某一
种“模式”去套在不同文化身上,这样必然会牺牲文化的多样
性。而且,认识他国的文化也不能只根据其当前状况,还必须追
溯到过去,从历史上去寻找民族文化和心态特点的深刻根源,不
能割断历史。

 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
义,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对中国
的“技艺”(广义的技艺,包括治国待人之道),对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对中国艺术的特点,对中国思想的特点,对中西文化的冲
突,都用历史的、比较的眼光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每一章能
引起我们的沉思,激动我们的情感,有些警句值得反复回味。
    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谈到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时,佘
敷华指出:西方从笛卡尔以来往往把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
信仰与知识对立起来,而中国人则要求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西方
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世界,而中国则关心对科技的作用进行控
制;西方把原子弹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而中国一发明原子弹就宣
布:原子弹是人创造的,也一定会为人所消灭;西方经常处于隆
隆的机器噪音和被原子弹毁灭的恐惧之中,而中国人则把原子弹
视为“纸老虎”。今日的世界不是面临着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
明堕落的威胁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能给西方一些启示呢?
    在谈到文化上的借鉴时,佘敷华批评那些“专家”们经常把
各国的固有文化、“技艺”看作是推广西方技术的障碍而一笔抹
煞,因为西方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并
把这种体系作为建立一个西方类型的政治组织的先决条件,从而
造成世界性的一体化。作者反对这种企图,认为必须尊重各民族
的特点和精神,因为制度都是由一种精神力量来推动的,不可能只
是模仿;也没有现成的处方,必须从内部进行创造或重新创造。
他认为把传统文化硬塞进西方式的民主礼服是大成问题的,而中
国在西方“技艺”的威胁下正在重新创造自己的制度,为许
多“穷”国树立了榜样。作者还看到,中国的工业化试验刚刚开

序  言
    本书不是一部游记,更不是一篇理论性论战文章。中国虽然
遥远,但是中国既非怪异大全,亦非我们的试验田,更非行星观测
站,某种可以孤立抓住的火星整体。理解中国,如果和理解我们自
己同时进行,则可;否则,不可。
    ……我们就是这样:
    无我亦无你,无你亦无我!
   
    对中国,现在就该说这句话。
    我们对中国人不理解,事实上始于对我们自己不了解。我这
句话的意思是:对他们在我们身上观察什么,拒绝接受我们的哪
些东西,我们一无所知。越来越狭小的一个星球将我们包围,并将
他们与我们紧靠在一起,每一方却在相互干出的荒谬行为中越来
越强硬,互不交流——矛盾冲突一直转移到非洲。

 本书每章之后均附有一封书信,诸位即将读到。这些信函是
写给一个确有其人的中国人的。这只是信文的一半,只有加上从
中国来的复信,将我们的价值观念与中国的价值观念进行对
比——中国的价值观念,是即将达到十亿人口的人类群体的价值
观念——这些书信才会具有充分的意义。
    因此,我准备超越1949年发生的大事(这一年,经历过“长
征”的人们取得政权),越过自这个日期以来在这个辽阔的国家内
外先后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实,来谈论对中国的认识。对于
数字、传闻轶事、印象和现成答案感兴趣的读者,已有不少详细
描写在这个国度里发生的事情的著作、文章、记述,请他们去看
这些书籍就可以了。    ’
    有时,涉及中国的一些事实会使我们迷惑不解,这就促使我们
更深地去探询其原因,并求助于“记者”或经济学家的专业以外
的其他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他必须掌
握各种人文科学和哲学的全部资料,才能指望将问题看得准确。
这种企求也只能适可而止。根据与中国现实长期接触的经验,我
在这里准备先探讨一下那些今天正在支配着中国以及我们自己的
动机(不论意识到与否),然后归纳出一条行动路线来。
    尽管人们必须有所相信才能行动,特别是有效地行动,然而要
完完全全凭理智来说明行动,大概也是不可能的。对于必须抱有
信念这个道理,谁又会怀疑呢?不过,有时我们对那些最基本的东
西也不再相信了。我们的行动已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对于给
予“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对于进步、“发展”、文明以及和平等
等,我们都产生了疑问……我们的信念淡薄了,正因为如此,我们
最无私的举动便被其自身的无效所挫败。

我虽力求攀附学者、思想家的思考——这些学者、思想家每
人都在一个特殊的领域里把握住一定的真理,同时也估量了将我
们的所有知识综合起来这一任务的繁重性,但是本书中试图作出
的解释仅仅是一个开端,一条捷径。历史学从来不是科学,也永远
不会是科学:历史学今天拥有心理学、人种学、社会学、考古
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的成套资料,所有这些资料具有无可争辩的
价值,可是看来它仍不能从中引出一种对当前各种现象普遍适用
的,至少是可信的解释。既然我这里提出的简要综述只部分地应
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因而也就歪曲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它显然不
会使专家们满意。如果理性不同直觉配合,这样的综述甚至还会
与纯理性发生冲突,而直觉是永远无法验证的。所以,这是一次
大胆的,然而也是必要的冒险,因为政治、经济或人文的现实日
复一日地追逼着我们,而且很有可能超越我们的努力,并将我们
的努力化为乌有。因此,本书希望先把我们的认识和我们的信仰
加以比较,然后,将它们可能给我们的启示形象地表现出来。但
是读懂这本书倒并不需要对中国有专门的知识,本书“的对象
是“理智的人”。
    本书围绕着一些常见熟知的事实,从一个新的角度加以阐述,
使读者观察到中国的技术、心理、艺术及思维,从中得出一种历
史观,同时对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人口所掀起的造反怒潮的意义
有所了解。
    引用一些各方面作者的言论,只是反映本研究的部分成果。
此项研究虽未限定题目的范围,却希望达到鲜为人知的深度。提
请注意这项研究,如果可能的话,协调这项研究,并指出其极端的
重要性:这便是本书的宗旨。

 作者认为可将每章平行地分为三个部分,这样做有好处。第
一部分企图借助于精选的事例接触具体的问题;第二部分对问
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在尽可能坚实的基础上保证本书采用的比较
方法得到成功;然后,作者的奢望是引来对当今日益增多的问题
的答复——即引来一场对话,所以每章结尾均附一书信,目的是
将经过抽象而使人头晕目眩的那些思想,重新加以归纳。这样的
一个写作框架包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有某些重复之处,务请读
者注意。然而某些主题反复出现,这事实本身也表明了它们的重
要性。
    前面已经说过,写这些书信的真正原因,乃是唐林确有其人。
这些信件为今后与生活俭朴的新中国交流情感定下一个基调,不
仅如此,也为今后与全世界因不为人理解而感到焦虑或愤怒的人
进行情感交流,定下一个基调。
    最    最    最
    面对着人们所称的西方,即在欧洲广阔的整体范围内诞生的
文明,加上其各色变种及延伸,面对着今日程度不等地代表着这种
文明的各个民族,中国和它们截然不同。看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不是从什么天狼星上,而是从中国都城来观察我们自己,探索北京
的观点,这难道不是一个挑战吗?有那么多的人,在自由受到威胁
时,只根据“集团”或简单的意识形态去判断事物;有那么多的
人,对俄国人性格有些亚洲味道这一点深信不疑,证据就是他们的
眼睛有蒙古褶或者他们有斯拉夫人气质;在这些人看来,如果有
人从可能存在数种形式的极权国家主义这一假设出发去立论,或
者从俄国人比中国人与我们更相近这一假设出发去立论,那便是

无稽之谈。然而,这确实值得一试。因为北京的观点在很多人看
来确实存在,这种观点意味着某种生存方式。所以用“中国人眼
光看欧洲”,等于将四分五裂的、相互对立的俄国人、法国人、美
国人和政治制度各异的其他各国公民置于一炉,而不在一些细微
差别上纠缠。对中国人来说,这些细微差别即使被注意到了,也
往往只具有相对的重要性。本书将从头至尾把这个“欧洲”,这
个“西方”,这个“西域”加上引号,以便丝毫不将其纳入政治网
络之中。这个“欧洲”、“西方”、“西域”的范围,至少从乌拉尔
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它们涉及自由、民主、福利、宗教、
对人的看法、世界观以及服饰细节等等。最后这一点值得注
意:尼赫鲁佩戴玫瑰花,并非出于牛津的审美观,而是由于花朵
在印度起着强有力的象征作用……而中国妇女发明的旗袍至今
仍是一个有待破译的密码书信。
    所以,必须努力用中国人的眼光去看中国——以及我们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当今威胁着人类的无边无际的聋子对话。本
书的篇章力图使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要求和意图。这正是我们这个
时代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

二、发明创造
    最简单的技术也好,最高深的技术也好,总是创造性的、精心
计算的、有丰富想象力的思维的产物,它搭造人物布景,指导剧情
发展,安排整个人生的剧本。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论这自然是矿
物界,植物界,动物界还是人类,技术把物质生活、经济生活、社会
生活和精神生活组织起来。技术就这样关系到并且围绕着全部生
活,它是继承下来的、借鉴来的、逐步完善的各种发明创造的有
机整体。技术改变了物质与精神,因为人不仅仅是做工的人,他还
驾驭自己。每一个社会都拥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工艺技术,从而
确定某种生活方式,各种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似乎也自成条理,相
互平衡,同时思想观念也环绕着某些主题而汇集起来,每一种技术
又与另一种技术密切相关:日常的举止与食物、衣着、政治等等
都有联系,从最属于个人的部分到最属于集体的部分均为如此。
一切艺术均有自己的专门技术,一切演说有其方法,一切信仰有其
仪式,甚至一切希望也有走向本能与教育的未定界限的边界的秘
密通道。
    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有各个层次:有思维的、议会的、夺取
政权的技术,也有打猎、农业和机械的技术。但是我们只愿意把

后者看作技术,似乎这才名副其实。于是人们就以为,“homo
faber”,我们那位性情平和、手脚勤劳的祖先,除了制造横口
斧以外,就没有别的活干,而且似乎从未体会过焦虑不安的滋味,
也从未遇到过什么心理上障碍。有一个实用主义者杜威,中国人
一度对他特别感兴趣,他曾说:“人只有在必须克服物质方面的困
难时才开始思考。”难道真能同意他的话吗?显然不能!然而这
恰恰是“欧洲”人所熟悉的思路。
    例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技术的演变会带来社会形式的
演变:风磨产生了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了“近代欧洲”。这种决
定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假如我们用另一种决定论,即社会
形式产生了精神结构,来补充这一决定论,那么就会走到荒谬的地
步,即用磨坊业来解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用机器的广泛应用去解
释近代哲学!不管怎样,这个美好的命题不正表现了今日“欧
洲”特有的二重性么?物质与精神在今日的欧洲形成强烈的对
立,二者之间的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一方面是物质技术,另
   
一方面是涉及人的技术。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这f是我们
时代的特点。强调某些物质方面的成就,强调福利的改善,正好说
明我们时时刻刻死守着“技术”这个词的习惯用法,只把技术看
成是对大自然恶势力的胜利,用这个词来解释一切事物,而对其他
的技术则视而不见,或至少对其他技术没有对发明创造表示同样
的热情。诚然,由于我们的机器和我们的物理学的特点,物质进步
的进程有着明显的成绩和几乎魔力般的后果,这一切都促进了我
们的蓬勃发展。我们的错误也正表现在这样的矛盾上,这个矛盾

使我们将工艺技术看作是一个自在的事物,看成是可用于一切国
家的物质秘方,而同时又谈什么“技术文明”。如果“技术文明”
不包括激发技术文明的精神,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空的,而且是同义
叠用,因为根本不存在没有技术的文明。
    我们的物质技术确实只是太阳的影子!它与科学紧密相连,
它既是科学之父,又是科学之子,它向各处传播,当然也以极不完
整而且歪曲的形式,传播严谨学风以及对绝对的探求,这二者乃
是“欧洲”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核心。科学本身朝各个方向向前迈
进,但不能使任何其他事物前进。科学具有感染力,它到处冲击着
传统,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所有其他的传统,经济传统,社会生活
传统。它还要触及哲学,宗教……然而,对于涉及人的技术,对于
精神、道德、制度等等,它只提供了一个脆弱的支撑物,这就是日
臻完善的知识,凭知识来不断探求自我意识。人类的新世界已隐
约可见,然而我们的思想却只出现很少的变化,因为我们的内心世
界比新事物落伍一大截。我们虽然拥有几乎十全十美的武器,但
在涉及人的技术方面,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仍停留在直觉阶段,凭
经验臆断的阶段,竟允许爆发类似远古时代直至昨天还爆发的那
种疯狂行动,当时一些社会在狂热的支使下,野蛮地相互厮杀。一
位思想家说道: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面向世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