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玉斌
页数:32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403968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护理心理学(第3版)》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书分3篇,共17章,内容包括以心理学绪论、普通心理、发展心理、社会心理和健康心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组成护理心理学的基础篇,以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组成护理心理学的技能篇和以心理护理概论、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护理人员心理等知识和规律组成护理心理学的心护篇。书后附有6项实验和8项心理测评问卷与量表及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护理心理学(第3版)》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助产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在职临床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类型
第四节 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篇 护理心理学基础篇
第一童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现象
第三节 心理实质
第四节 心理学主要理论
第二章 普通心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认知过程
第三节 情绪过程
第四节 意志过程
第五节 个性特征
第六节 个性倾向
第七节 自我意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发展
第三节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社会心理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角色
第四节 社会认知
第五节 社会行为
第五章 健康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应激
第二篇 护理心理学技能篇
第六章 心理评估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晤谈法
第四节 心理测验
第七章 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一般技术
第四节 心理咨询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第三篇 护理心理学心护篇
第九章 心理护理概论
第一节 心理护理概述
第二节 心理护理程序
第十章 患者一般心理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患者一般心理概述
第二节 患者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
第三节 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第十一章 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第二节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一般心理护理
第三节 常见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心理护理
第十三章 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神经症概述
第二节 神经症常见的类型
第三节 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十四章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精神障碍概述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十五章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二节 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三节 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十六章 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 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二节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三节 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四节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五节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十七章 护理人员心理
第一节 护理人员心理概述
第二节 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
第三节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考实验
附录二 心理咨询师申报条件
附录三 问卷与量表
《护理心理学》教学甚本要求
节选
《护理心理学(第3版)》: 一、胎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胎儿期(fetusperiod)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的这一段时期,是个体发生的时期,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准备了自然的物质基础。 当外界的声音、触摸作用于胎儿时,胎儿能通过母亲心跳的变化、身体的动作做出反应,说明胎儿已具备皮肤感觉、听觉和运动功能,不仅如此,胎儿还能通过母亲的活动辨别昼夜的周期,感知母亲的情绪并做出反应。胎儿的这些反应也受到母亲在孕期营养、疾病、情绪、服用药物、酗酒、吸烟、吸毒等影响。例如,酗酒的母亲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动作迟缓和心智薄弱等综合症状,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因此,应重视孕妇的心理卫生,保证胎儿的健康发展,达到“优生”的要求。 二、新生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新生儿期(neonateperiod)是个体发展的起点,也是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开始发生的时期。在其成为独立的个体、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新生儿延续了胎儿时期对母体的情绪和活动的反应性,不仅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且积极地对外在环境做出反应。这个过程促使了感觉能力的迅速发展和知觉能力的初步发展。 在新生儿时期,各种感觉能力的迅速发展使新生儿在与外界交往时出现了情绪的分化,在闻到强烈的臭味时,新生儿就会紧闭眼皮,扭歪面孔,身体骚动不安,出现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对香蕉、巧克力、蜂蜜等香味,新生儿会出现愉快满足的表情。在新生儿末期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和对社会性刺激的偏爱。例如,出生6天的新生儿,能模仿母亲做出伸出舌头的动作和其他面部动作,并能对人类的语言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这些新生儿与外界环境的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出,其认知结构是以感觉和运动为主要组织成分的,因此,也称感觉运动性认知结构。 三、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婴儿期(infancyperiod)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最快的时期,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快速发展为婴儿心理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在这一时期,运动、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构成了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并出现了思维的萌芽。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为在出生后1年内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等大动作的完成和手的捏弄、涂、绘、写等精细动作的初步发育,它一方面反映了躯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与心理发展相互作用,促进了个体空间知觉、直觉运动思维的发展,孕育了具体形象思维,迈出了人类思维发生的第一步。 语言是儿童重要的交际工具,个体语言过程主要包括语言感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是以听觉系统、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中枢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婴儿语言的发展体现在理解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可表现为此期特有的口头言语现象,如声母容易出错而韵母一般不会出错,“口吃”“以词代句”等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积极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语言结构更加复杂化,出现了多词句,并能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这为婴儿思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新生儿的感觉相比,婴儿的感觉能力进一步成熟,辨别能力更加精细。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并具有相当大的潜能。1岁后开始产生概括性和间断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最初形式,特别在2.5~3岁,是儿童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3岁前儿童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意味着智慧活动即智力的真正开始,而且意味着人的意识的萌芽。这些认知活动的发展使得婴儿有可能初步地意识到外部世界与自己本身的存在,从而开始出现最初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成为婴儿认知的主要特点。 婴儿的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为其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成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主要照顾者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婴儿不仅表现出以自己的情绪作为交往信号,而且学会了辨别他人的情绪和表情,开始建立了与主要照顾者之间依恋的情感。一方面,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婴儿能对不同的交往信号做出反应,识别不同的交往对象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父母亲与婴儿交往在内容、方式和游戏性质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社会性、人格发展和性别角色正常发展及社交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探索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婴儿逐渐开始了解自我,其社会性行为开始发展,道德行为与观点开始萌芽。在其情绪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出现极其不稳定的行为,也不总是服从于一定的道德标准。因此,对婴儿的行为、品质不要轻下断论,要经常提醒、鼓励并提出适宜年龄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