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志波
页数:200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14048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着“实用性”的编写原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突出刮痧的临床操作技术及相关知识,文中配有操作技术的图解,语言表达生动具体、清晰明了,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并把各技术操作方法及要点拍成视频,阐述其技术要领、操作步骤、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使广大读者可以更直观更简便的学习各种技术的操作流程。
目录
1基础篇
第一章 历史沿革
一、萌芽阶段
二、成熟阶段
三、发展阶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分部穴位及宜忌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全息理论
二、经络理论
三、藏象学说
四、卫气营血学说与刮痧的透邪外出
第二节 刮痧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二、肩颈部穴位
三、背部穴位
四、胸腹部穴位
五、四肢穴位——上肢
五、四肢穴位——下肢
第三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
第三章 机制、功效及应用
第一节 机制
一、中医理论
二、现代研究
第二节 功效及应用
一、排毒
二、泻火解毒
三、舒筋活络
四、活血化瘀
五、行气止痛
六、运脾和胃
七、祛湿化浊
八、散结消瘕
九、开窍醒脑
十、美容
2技法篇
第四章 操作常规
第一节 刮痧工具及辅助介质
一、刮痧的工具
二、刮痧的介质
第二节 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
二、操作中要领
三、时间与疗程
第三节 刮痧手法弩漆位选择
一、手法分类
三、体位选择
第四节 定经、选穴与配穴
一、定经
二、选穴原则
三、配穴方法
第五章 分部操作与补泻原则
第一节 分部操作
一、头部刮拭方法
二、面部刮拭
三、颈部刮拭
四、胸部刮拭方法
五、腹部刮拭方法
六、腰背部刮拭方法
七、四肢刮拭方法
第二节 补泄原则
一、补法
二、泻法
三、平补平泻法
第六章 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处理
第一节 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
二、刮痧中
三、刮痧后
第二节 不良反应处理
一、晕痧
二、出血
三、刮痧介质过敏
四、疼痛加重
第七章 概述
3临床篇
第八章 刮痧治疗常见皮肤病
第一节 湿疮(湿疹)
第二节 四弯风(特应性皮炎)
第三节 瘾疹(荨麻疹)
第四节 摄领疮(神经性皮炎)
第五节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第六节 自疙(银屑病)
第七节 粉刺(痤疮)
第八节 洒渣鼻(玫瑰痤疮)
第九节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第十节 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十一节 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
第十二节 油风(斑秃)
第十三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
第十四节 肝斑(黄褐斑)
第十五节 黧黑斑(黑变病)
第十六节 自驳风(白癜风)
穴位索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历史沿革
一、萌芽阶段
二、成熟阶段
三、发展阶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分部穴位及宜忌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全息理论
二、经络理论
三、藏象学说
四、卫气营血学说与刮痧的透邪外出
第二节 刮痧穴位
一、头面部穴位
二、肩颈部穴位
三、背部穴位
四、胸腹部穴位
五、四肢穴位——上肢
五、四肢穴位——下肢
第三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
第三章 机制、功效及应用
第一节 机制
一、中医理论
二、现代研究
第二节 功效及应用
一、排毒
二、泻火解毒
三、舒筋活络
四、活血化瘀
五、行气止痛
六、运脾和胃
七、祛湿化浊
八、散结消瘕
九、开窍醒脑
十、美容
2技法篇
第四章 操作常规
第一节 刮痧工具及辅助介质
一、刮痧的工具
二、刮痧的介质
第二节 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
二、操作中要领
三、时间与疗程
第三节 刮痧手法弩漆位选择
一、手法分类
三、体位选择
第四节 定经、选穴与配穴
一、定经
二、选穴原则
三、配穴方法
第五章 分部操作与补泻原则
第一节 分部操作
一、头部刮拭方法
二、面部刮拭
三、颈部刮拭
四、胸部刮拭方法
五、腹部刮拭方法
六、腰背部刮拭方法
七、四肢刮拭方法
第二节 补泄原则
一、补法
二、泻法
三、平补平泻法
第六章 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处理
第一节 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
二、刮痧中
三、刮痧后
第二节 不良反应处理
一、晕痧
二、出血
三、刮痧介质过敏
四、疼痛加重
第七章 概述
3临床篇
第八章 刮痧治疗常见皮肤病
第一节 湿疮(湿疹)
第二节 四弯风(特应性皮炎)
第三节 瘾疹(荨麻疹)
第四节 摄领疮(神经性皮炎)
第五节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第六节 自疙(银屑病)
第七节 粉刺(痤疮)
第八节 洒渣鼻(玫瑰痤疮)
第九节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第十节 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十一节 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
第十二节 油风(斑秃)
第十三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
第十四节 肝斑(黄褐斑)
第十五节 黧黑斑(黑变病)
第十六节 自驳风(白癜风)
穴位索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