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JohnC.Dixon著
页数:42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13550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汽车减振器的发展历史;振动理论减振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平顺性和操纵性;减振器设置;流体力学减振器的设计基础等。
目录
目录
第2版前言
译者序
第1章减振器概述1
11减振器发展历史1
12摩擦类型14
13减振器构造15
14行驶找平减振器31
15位置依赖型减振器35
16筒式减振器的一般形式37
17安装座39
18工作速度和行程42
19制造48
110文献综述50
第2章振动理论58
21概述58
22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58
23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60
24单自由度无阻尼强迫振动64
25单自由度有阻尼强迫振动67
26库仑阻尼69
27平方阻尼71
28串联刚度72
292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77
2102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78
211共振减振器79
212平顺性和操纵性中的减振器模型80
213端部频率(偏频)81
214单自由度无阻尼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82
215单自由度有阻尼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84
216无阻尼侧倾振动85
217有阻尼侧倾振动87
2182自由度无阻尼垂直哺┭稣穸87
2192自由度有阻尼垂直哺┭黾蚧振动92
2202自由度有阻尼垂直哺┭鐾暾振动分析94
第3章行驶平顺性和操纵性97
31引言97
32道路建模97
33行驶平顺性102
34平顺性时域分析104
35平顺性频域分析108
36座椅上的乘客110
37车轮垂直跳动111
38操纵性112
39车桥振动114
310转向振动116
311行驶平顺性和操纵性的兼容116
312减振器优化121
313减振器的不对称性121
第4章设置127
41概述127
42运动比(或杠杆比)127
43位移法129
44速度图130
45计算机计算130
46机械位移130
47杠杆比的作用131
48杠杆比的计算133
49摇杆134
410刚性臂139
411双横臂悬架141
412减振柱式悬架143
413推杆和拉杆145
414摩托车前悬架146
415摩托车后悬架149
416整体车桥153
417干性剪式减振器155
第5章流体力学156
51引言156
52流体特性158
53化学特性158
54密度159
55热膨胀159
56可压缩性160
57粘度160
58热容量163
59热传导性163
510蒸气压强164
511气体密度164
512气体粘度165
513气体可压缩性165
514气体可吸收性165
515乳化168
516连续性176
517伯努利方程176
518流体动量178
519管道流动179
520速度分布图184
521其他损失187
522孔口191
523组合孔196
524涡流197
525宾汉流动200
526液体—固体悬浮液200
527ER电流变流体和MR磁流变液体202
第6章阀的设计205
61概述205
62阀的类型207
63盘状阀208
64杆状阀209
65柱塞阀210
66片阀211
67阀的特性213
68阀的基本模型215
69完整的阀模型218
610阀流量的求解222
611温度补偿224
612位置敏感阀226
613加速度敏感阀230
614压强速率阀231
615频率敏感阀232
616行程敏感阀232
617压电阀236
618双向作用薄片阀237
619旋转可调阀238
620波纹管阀240
621简单管阀241
622顶(或头)阀243
623多阶段阀243
第7章减振器特性244
71引言244
72减振器基本参数248
73机械摩擦250
74静载荷253
75活塞自由体受力图254
76阀的流量256
77减振器压强和阻尼力257
78线性阀分析258
79空化259
710温度261
711可压缩性261
712循环特性F(X)263
713极端循环工作268
714应力和应变269
715减振器加力271
716噪声272
第8章减振器的调节274
81引言274
82可调阀276
83并联孔279
84串联孔279
85最大截面积279
86开阀压力280
87截面系数(刚度)280
88自动调节系统281
89快速自适应系统284
810杠杆比287
第9章电流变和磁流变减振器288
91引言288
92ER睲R历史288
93ER材料295
94ER减振器300
95ER控制阀305
96MR材料307
97MR减振器310
第10章减振器的技术要求318
101引言318
102端部装配318
103长度范围319
104F(v)曲线319
105构造320
106直径320
107油的特性320
108寿命320
109成本320
第11章测试322
111概述322
112瞬态测试323
113机电试验327
114液压试验台329
115仪表330
116数据处理332
117正弦测试理论334
118测试步骤337
119三角波形测试340
1110其他形式内容实验室测试341
1111道路测试343
附录345
附录A术语345
附录B空气特性363
附录C水的特性366
附录D测试记录表格368
附录E宾汉流动371
附录F单位换算375
插图3
第2版前言
译者序
第1章减振器概述1
11减振器发展历史1
12摩擦类型14
13减振器构造15
14行驶找平减振器31
15位置依赖型减振器35
16筒式减振器的一般形式37
17安装座39
18工作速度和行程42
19制造48
110文献综述50
第2章振动理论58
21概述58
22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58
23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60
24单自由度无阻尼强迫振动64
25单自由度有阻尼强迫振动67
26库仑阻尼69
27平方阻尼71
28串联刚度72
292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77
2102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78
211共振减振器79
212平顺性和操纵性中的减振器模型80
213端部频率(偏频)81
214单自由度无阻尼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82
215单自由度有阻尼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84
216无阻尼侧倾振动85
217有阻尼侧倾振动87
2182自由度无阻尼垂直哺┭稣穸87
2192自由度有阻尼垂直哺┭黾蚧振动92
2202自由度有阻尼垂直哺┭鐾暾振动分析94
第3章行驶平顺性和操纵性97
31引言97
32道路建模97
33行驶平顺性102
34平顺性时域分析104
35平顺性频域分析108
36座椅上的乘客110
37车轮垂直跳动111
38操纵性112
39车桥振动114
310转向振动116
311行驶平顺性和操纵性的兼容116
312减振器优化121
313减振器的不对称性121
第4章设置127
41概述127
42运动比(或杠杆比)127
43位移法129
44速度图130
45计算机计算130
46机械位移130
47杠杆比的作用131
48杠杆比的计算133
49摇杆134
410刚性臂139
411双横臂悬架141
412减振柱式悬架143
413推杆和拉杆145
414摩托车前悬架146
415摩托车后悬架149
416整体车桥153
417干性剪式减振器155
第5章流体力学156
51引言156
52流体特性158
53化学特性158
54密度159
55热膨胀159
56可压缩性160
57粘度160
58热容量163
59热传导性163
510蒸气压强164
511气体密度164
512气体粘度165
513气体可压缩性165
514气体可吸收性165
515乳化168
516连续性176
517伯努利方程176
518流体动量178
519管道流动179
520速度分布图184
521其他损失187
522孔口191
523组合孔196
524涡流197
525宾汉流动200
526液体—固体悬浮液200
527ER电流变流体和MR磁流变液体202
第6章阀的设计205
61概述205
62阀的类型207
63盘状阀208
64杆状阀209
65柱塞阀210
66片阀211
67阀的特性213
68阀的基本模型215
69完整的阀模型218
610阀流量的求解222
611温度补偿224
612位置敏感阀226
613加速度敏感阀230
614压强速率阀231
615频率敏感阀232
616行程敏感阀232
617压电阀236
618双向作用薄片阀237
619旋转可调阀238
620波纹管阀240
621简单管阀241
622顶(或头)阀243
623多阶段阀243
第7章减振器特性244
71引言244
72减振器基本参数248
73机械摩擦250
74静载荷253
75活塞自由体受力图254
76阀的流量256
77减振器压强和阻尼力257
78线性阀分析258
79空化259
710温度261
711可压缩性261
712循环特性F(X)263
713极端循环工作268
714应力和应变269
715减振器加力271
716噪声272
第8章减振器的调节274
81引言274
82可调阀276
83并联孔279
84串联孔279
85最大截面积279
86开阀压力280
87截面系数(刚度)280
88自动调节系统281
89快速自适应系统284
810杠杆比287
第9章电流变和磁流变减振器288
91引言288
92ER睲R历史288
93ER材料295
94ER减振器300
95ER控制阀305
96MR材料307
97MR减振器310
第10章减振器的技术要求318
101引言318
102端部装配318
103长度范围319
104F(v)曲线319
105构造320
106直径320
107油的特性320
108寿命320
109成本320
第11章测试322
111概述322
112瞬态测试323
113机电试验327
114液压试验台329
115仪表330
116数据处理332
117正弦测试理论334
118测试步骤337
119三角波形测试340
1110其他形式内容实验室测试341
1111道路测试343
附录345
附录A术语345
附录B空气特性363
附录C水的特性366
附录D测试记录表格368
附录E宾汉流动371
附录F单位换算375
插图3
节选
《减振器手册》: 转向振动是复杂和非常专业化的研究领域,它高度取决于难懂的轮胎特性。因此这里不作详细的分析。DenHutog(1985年)给出了介绍。 对于独立悬架,车轮简单的绕主销(转向)轴摆动。假定转向盘被紧紧抓住,但如果出现剧烈的转向振动,那么要抓紧方向盘是困难的,主要的柔性发生在转向柱和主要惯性一绕主销轴转动的车轮之间。各种类型的摩擦在系统中出现了,包括加有预载为得到理想的小库仑摩擦力的球铰,期望能消除这个问题。困难在于要考虑轮胎相对于路面运动时引起的实际的负阻尼,并且还要考虑与其耦合的主销装置的弹性变形。为了克服转向振动,有些车辆加装了转向减振器,该减振器通常水平布置在转向齿条的后面。 在早期汽车时代,汽车前桥采用刚性桥,转向振动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轮胎特性和整个车桥总的横向摆动、侧倾运动以及车轮的陀螺运动存在相互作用。采用前独立悬架大大改进了这种情形。已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不仅对飞机起落架做过这个工作。随着理解和设计的不断进步,现代道路车辆很大程度上已免除了转向振动。当感觉到转向盘振动时,它们一般是由差的车轮平衡引起的。两个前轮存在相同的不平衡量时,那么这两个车轮略微不同的滚动半经将导致十秒一周或更多周的拍振。这个问题的解不是加大转向阻尼,而是改进车轮平衡。一些前悬架设计对车轮不平衡更敏感。在这方面双横臂悬架要比减振柱悬架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