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先国
页数:25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04620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自清对西方文论的借鉴来考察朱自清的文艺思想,作者认为,朱自清立足现实,在借鉴西方、阐释传统中形成了化俗从雅的文学观。
作者简介
李先国,男,湖南常宁人。1 971年出
生。1 993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获学士
学位。200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
士学位。1 993年分配至衡阳师范学院中文
系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2002年调入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5年调入绍
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1 998年以前主要从事
歌词研究,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朱自清研
本书特色
分析文学作品,可以细读;分析文论作品,同时可以细读。细读的好处是通过把握文论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肌理、文脉、意向,可以深入揭示文论的内涵。
目录
第一章借鉴的目的
第二章借鉴之一:朱自清与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第三章借鉴之二:朱自清与佩特的唯美主义
第四章借鉴之三:朱自清与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
第五章共生:朱自清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节选
我从事中国现代文论研究,要从大学说起。参加了1977年
的高考,是在1978年春进入安徽师大的。由于久违了知识,同
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那时,我喜欢美学,图书馆的相关著作很
少,自己就想方设法地寻找。记得看过一些书,竟然模仿着写,
其中有两篇印象深刻点的,一篇写诗经的美学思想,在诗经中寻
找与美有关的词语来做文章,当然是幼稚的,投给本校学报,只
是得到了老师的一句鼓励,也是满心高兴的。另一篇与上海某高
校的美学教授商榷,这位教授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批判了
“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我是十分赞同的,可将姚文元的思想
定性为“资产阶级”,我以为不恰当。我将姚文元为什么不是资
产阶级的论文寄给了教授,请他指教,居然回了长信,我很感
动。可惜,我的论文没有保留下来,教授的回信也在后来的几次
搬家中不知去向了。但从学业上讲,给我影响最大的当数教授文
艺学概论的周承昭师、严云受师。周师上课声情并茂,他在课上
讲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第一次取得的是假经,上当受骗,绘声绘
色,连当时站在教室的窗台上修窗户的木工师傅,也停下手中的
活,听得入神。我真担心木工师傅的安危,一不小心,滑落窗
下,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我们的教室在四楼。严师上课又是
另一番风景,讲得丝丝人扣,逻辑性强,举例丰富,说明细致,
如剥茧抽丝,抽出的千丝万丝,织成理论的网,网住你游走的思
绪,长期浸淫其中,思路自然也就理顺了。我在严师的课上,奋
笔疾书,一学期的课程,记下了满满的两本笔记,到今天,应该
还在我的藏书中。我还记得课余向严师请教人物性格的问题,后
来成了我与严师合作著述《文学象征论》的起因。
到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文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
象,也就成了一种兴趣。但我总以为,要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必须了解中国建构文学理论的历史,所以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中
国现代文论史上。后来想想,这个领域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也
就更加坚定了去做的决心。也许是受到影响吧,我的研究生中也
有人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加入了理解中国现代文论
史的行列。先国做朱自清的文论思想,这个选题,我认为是重要
的。作为作家与学者的朱自清,学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可作为文
论家的朱自清,却没有获得足够评价。其实,朱自清早在五四过
后就发表了相当重要的文论文章,其中有《民众文学谈》、《民
众文学的讨论》、《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之力》、《文学的美》、
《文学的一个界说》等文章。30年代又撰写了《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诗集导言》、《选诗杂记》。40年代出版了《经典常谈》、
《语文零拾》、《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看过朱自清
的文论我有这样的感觉:其一,朱自清的文论与其创作体会相结
合,显得亲切与真实;其二,朱自清不是空谈家,他的文论与其
对现实人生的看法相表里,有着丰厚的人生意涵;其三,他的见
解虽然平实,却相当深刻,其中关于诗学的看法,深刻影响了后
来学者,如《诗言志辨》等。朱自清作为文论家的地位如果得
到了肯定与解释,那么,无疑的,中国现代文论就多了一份厚实
成果,今天的文论建设就多了一份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一个较为
广泛的角度来解读朱自清,将他的人生思想放在时代的、中西文
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看,由此,再去研究他的文论思想的独特性
及成就,也就具有学术上的意义与价值。先国在完成博士论文的
基础上,再对博士论文加以修改与充实,正是向着这个高度攀升
的,从其论文的学术质量来看,已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先国关于朱自清文论思想的结构分析,搭建了一个认识朱自
清的意义平台。认识作家,就是认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识文论
家,同样地是认识他的个性风格。先国从朱自清文论思想发展的
角度来看他的文论思想的这个结构,使得结构的内涵更丰富,也
证明了这个结构存在的可信性。再从这个结构出发,将朱自清的
星星点点的文论观点整合起来,遂使朱自清的文论思想呈现了整
体性,虽然这样的整体性还不是什么严密的思想体系,朱自清文
论思想的个性特征却被充分地展示出来了。我认为,这种文论结
构的寻找与定位,是先国论文的重要创新处,一定会对后来的研
究者有所启发。先国论文中的如下一段话,尤其值得同好朱自清
的读者关注与深思,特录出,先睹为快:
朱自清的文艺思想是在主动接受西方影响下形成的,朱
自清在此影响下建立了一种化俗从雅的文学观。这种影响大
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1916年到1922年,这是朱自
清接受列夫·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影响的时期,朱自清在批判
接受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众文学的观点,人道主义是朱自清全
部文艺思想的底蕴,由此萌生了朱自清的现代思想,形成了
现代眼光。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接受,朱自清作为一个从传统
士大夫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认同了俗众,这是朱自清建立
化俗从雅文学观的第一步。二是从1922年到1928年,这是
朱自清接受沃尔特·佩特等人的唯美主义影响的时期。朱自
清的刹那主义与其极其相似,但佩特的唯美主义必然走向颓
废,所以是在颓废之前,而朱自清的刹那主义走向务实,是
在颓废之后的自我拯救。刹那主义是朱自清对现代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朱自清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雅”的标准。
这是朱自清建立化俗从雅文学观的第二步。三是从1929年
到1948年,这是朱自清接受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
说影响的时期,朱自清将它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相结合,
广泛运用于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并产生了一批成果,这些
成果尤其彰显出朱自清文艺思想的现代色彩。在语义分析学
说的运用中,朱自清也在解决着雅俗如何共赏的具体问题,
通过细读,理解语义,化俗从雅。在这第三步中,朱自清化
俗从雅的文学观得以完成。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先国的论文运用的是细读方式。分析文
学作品,可以细读;分析文论作品,同时可以细读。细读的好处
是通过把握文论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肌理、文脉、意向,可以深入
揭示文论的内涵。先国在分析朱自清与托尔斯泰、佩特、瑞恰
慈、燕卜荪的关系时,都是先经过精细的勘探,才做出结论的。
尤其是有关朱自清与瑞恰慈、燕卜荪的影响研究,通过详列朱自
清的阅读书目,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朱自清接受影响的过程、心
理动力及实际效果。先国在自己的论文中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概括
为“文本细读和实证分析”,寻求朱自清的文学创作、批评文
本、个人日记、书信的融通汇合的分析,虽然还不够老到,却也
运用得有声有色。时下的论文中,往往有一些宏观的比较,似是
而非,看过叫你分不清说的是对是错,这对认识一个人物或一件
事往往毫无帮助。这是在学术上打太极,推来推去,却击不中一
处要害,这样做研究,其实是无意义的。可先国做论文,从小处
人手,从细部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具体的,反而叫人读来真切
实在。我认为,不走学术的正路,堕入天马行空式的空虚中,既
浪费了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也浪费了读者的生命与精力。与己无
利、与人有害的事,还是不做为好。可遍观现今的学术界,好像
有一批人上了瘾,动辄太空时代的文艺学,全球化范围内的诗学
体系,写起来几百万字,印出来厚厚的几大本,你要问一个具体
的观点是如何演变的,他会瞠目结舌,说不出半个字。再仔细看
看,他的论证、观点,似曾相识燕归来,只因经过词语的陌生化
处理,无一字无来历,却无一字能够坐实出处,也就以旷世奇才
的成果面世了。极不正常的学风所致,使得中国搞学术的人多如
过江之鲫,却搞出来的多为赝品。在这方面,中国学人应当向日
本学人学学,多做一些具体研究,也许不无裨益。
先国做朱自清,对他是一个挑战。朱自清的国学修养深厚,
西学修养丰裕。要展开全面的对话,当然很困难。先国选择文论
思想作为对话的平台,本着学习的认真态度,能够用心体会,反
复斟酌理解,努力刻画朱自清文论思想的个性,找到了认识对象
与研究对象的方法途径。我认为还有两点值得深思与提高:其
一,先国认为朱自清形成了化俗从雅的文学观,一方面主张民众
文学,另一方面又主张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这样的归纳是
有事实根据的,但这样的集合有没有矛盾,需要回答。如果有矛
盾,这种矛盾对于朱自清文论思想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还应
分析得更细腻更深入。其二,朱自清是一个古典文学的学者,这
样的身份值得重视。古典文学学者介入现代文论的思考,具有何
种特点及优势,本来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以往的研究未能
给予充分关注。我认为,若能以朱自清为个案,细致探讨中国古
代文论如何融合西方现代文论,会对同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作
用。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者主要由四类人构成:现代文论的研究
者、外国文学与文论介绍者与研究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其
他的非职业研究者(如政治家等人物)。在勾勒中国现代文论史
时,最缺乏的恰恰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文论成果与经验,而
这里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论对现代文论的纵向影响,
这是内在的血脉关联,远比横向移植来的西方文学与文论更自然
更亲切,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横向移植好比一场来自异域的及时
雨,下到自己民族的河里,可以兴风作浪。但自己民族的河流源
远流长,任何落人这条河里的雨水,最后变成的还是民族的河
水。总结中国现代文论发展过程中的来自传统的纵向影响,是攀
向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奠基性工作。
我这样要求先国的论文,当然是从更高的标准出发的。做博
士论文只有三年,毕业了,又得快快地出成果,这对于个人是重
要的,对于所在单位也是重要的,所以,尽早拿出阶段性的成
果,也就成了必然的事。但方向得明确,水平的高低得心中有
谱,认真的态度得自己去践履,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的选
择——做一个学术人。
朱自清是一个性格平和而认真的人,先国也是。我相信,先
国从朱自清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文论思想,也学到了如何做人的
道理。做人先于做学问,这是古代圣贤的教导,即使自己未必能
够做到,但心向往之,总比心中没有这份向往与敬畏要好得多。
生命难以承受学术之重,但总有一部分人要去承受的。
借鉴之三:朱自清与瑞恰慈和
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
1929年语义学家瑞恰慈受聘于清华大学,是朱自清与他共
事的开始。1931年至1932年,朱自清去英国留学一年,借阅、
搜罗、购买了瑞恰慈的著作。从他接触瑞恰慈的著作开始直到
1948年去世,其间还有瑞恰慈的学生燕卜荪也于1937年来到中
国,朱自清一直在反复运用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学说进行
文学批评和研究。这是朱自清借鉴西方文艺思想的第三个阶段。
第一节瑞恰慈和燕卜荪的中国之路
I.A.瑞恰慈(又译为理查兹),是英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
家、诗人。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研究文学理论,他的一些著作
在英、美现代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他最早的两部著作
《美学基础》(1921)和《意义的意义》(1922)都是与别人的
合著。他力图使文学理论“科学化”,强调把现代科学的一些成
果应用于文学研究,使它规范化。在早期的著作《文学批评原
理》(1924)和《科学与诗》(1925)中,他试图用行为主义心
理学的方法分析读者阅读诗歌时以感情为基础的心理反映程式。
《实用批评》(1929)和《如何阅读一页书》(1942)通过具体
的例子说明他的分析批评方法的运用,成为新批评派的先导。另
一方面,他也研究现代语义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瑞恰慈的批
评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影响。
另外,作为译介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重要阵地的《诗与批
评》,在1934年7月的第28、29期上曾连载宏告翻译的瑞恰慈
的《哀略特底诗》一文。瑞恰慈对艾略特的了解和评价比其他
人更加深入贴切,他不仅指出了“观念的音乐”这一重要方法,
而且还说明了《荒原》反映“一代人全部的苦况”的现实主题,
进一步启发读者去发现和体味艾略特在诗中隐藏的“济世热
情”。瑞恰慈是艾略特在理论上的同盟者和颇能会意其作品的分
析者,他1929年至1930年曾在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一年,
卞之琳等诗人都曾听过他的课。很显然,瑞恰慈的北平之行,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平诗坛对《荒原》的引进工作。①
瑞恰慈被翻译到中国最早的著作是《科学与诗》,伊人翻
译,北平华严书店1929年版。此书包含瑞恰慈的许多重要批评
观点。1937年,《科学与诗》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由曹葆华
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叶公超在为曹葆华译瑞恰慈著作《科
学与诗》作序时,强调说:“我相信国内现在最缺乏的,不是浪
漫主义,不是写实主义,不是象征主义,而是这种分析文学作品
的理论。”②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同时出版的另一种论文集《现
代诗论》,也是由曹葆华翻译编辑的,内收瑞恰慈三篇诗论文
章,题为《诗的经验》、《诗中的四种意义》、《实用批评》。
吴世昌的《吕恰兹的批评学说述评》一文,刊载于1936年
6月号的《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对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
的基本观点作了详细介绍。
对瑞恰慈的著作进行翻译和介绍集中于30年代,到了40年
代,他的批评学说已被中国的一些批评家自觉地加以接受和
运用。
受瑞恰慈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九叶派诗人袁可嘉。袁可嘉认为
新诗现代化即表现为综合化,这综合化的理论即从瑞恰慈而来。
立论之初,袁可嘉认为瑞恰慈的批评著作是现代西洋诗歌批评的
核心。①另外,李广田在他的《创作论》(1948)一书的序中说,
自己这本书写于1944年,“而那时候我正读着理查兹的著作”。
书中的《论伤感》一文,便完全吸收了瑞恰慈在《实用批评》
中的一些观点,对瑞恰慈对伤感的界定及伤感的成因与避免作了
详细介绍,对当时中国文坛的伤感倾向作了批评。在他的《诗
的艺术》一书中,《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和《诗的艺术》一文
对卞之琳《十年诗草》的剖析,都能见出他是受了瑞恰慈诗歌
语义学理论的影响的。
据《清华人文学科年谱》记载,1929年9月,瑞恰慈应聘
任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由剑桥来到清华后,受到热烈欢
迎。瑞恰慈发表了表示感谢之意的演讲词。这是朱自清与他在清
华共事的开始。《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是这样介绍瑞恰慈的:瑞
恰慈,英国人,曾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新批评派”的
代表人之一,被国外文学史家评为曾经风靡英美的“新批评派”
理论创始者。1929年到1931年度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