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

封面

作者:张保权/

页数:24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1339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重探讨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类型的“经济文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和作用,围绕经济与文化、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征,深入阐述经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六种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性与内涵性经济文化、制度性与法治性经济文化、利益性与伦理性经济文化,并以此作为概念分析工具,贯穿全书各个部分。  从长远看来,中国经济建设必须与文化建设相配合,通过文化建设增进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进步的目的。鉴于经济文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是为了适应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作者简介

张保权,陕西丹凤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等。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含义
第一节 过程性经济文化和内涵性经济文化
第二节 制度性经济文化和法治性经济文化
第三节 利益性经济文化和伦理性经济文化
第四节 经济文化六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国外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犹太民族的经济文化
第二节 美国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第三节 西欧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第四节 日本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第三章 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
第三节 当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与经济文化

第四章 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地域文化与商帮文化
第一节 经济文化学视野下的地域文化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中的地域性商帮文化
第三节 各种地域文化与商帮文化的融合与会通
第四节 地域经济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章 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节 经济制度、法律与政策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节 经济学说与经济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与文化结构
第一节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文化概念检视
第二节 经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文化结构的重构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中六种文化类型的融合与博弈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建设
第一节 中国作为文化主导型社会的理论反思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经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当前经济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结语 经济文化与中国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  一 过程性经济文化  这是经济文化的最低层次,也是经济文化的基础层次。它是指渗透、包含在一切经济生活过程中的文化。在一个正常的、发育良好的社会里,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经济文化,没有不带有文化因素的赤裸裸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每一个经济环节都带有文化的成分,都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内心需求和理想愿望等在特定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下的外化与实现。这既是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都体现了人们对公平公正、省时省力、漂亮美观等文化特质的执着追求。  过程性经济文化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环节,尤其侧重于工艺、程序、技能与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农民怎样种地、工人怎样做工、商人怎样做买卖、工匠怎样制作工艺品等。人类参加劳动,一方面是由于维持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改造了自身,不仅催生了个体的意识、感觉、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还培育了集体性的或者说是社会性的习惯、合作、组织、管理等。制造与加工的工艺过程的不断发展锻炼了人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从早期最简单的劳动到当今社会极为复杂的精细化、组织化、集约化的劳动和管理,都是如此。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存需要的过程,是人类的认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感觉器官、思维方式、操作技能得以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经济生活过程既是物质生产过程,又是精神生产过程。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文化,属于广义的文化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各个行业及其工种的工艺过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从会不会、能不能、行不行,到好不好、熟不熟、精不精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具体表现为专门化、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在此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研发文化、生产文化、营销文化、商品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等。就企业与文化的关系而言,早期的企业主要是提供商品和服务,文化性质并不是很明确,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属性的不断丰富,企业的文化属性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专门从事文化商品经营活动的企业越来越多。  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不断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首先,农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农业发展都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约1500年前,《齐民要术》在中国问世,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百科全书。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农业文明得到根本改观。在当代国际社会,杂交水稻、水稻基因组、人工养殖与人工种植、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农业、有机食品、健康食品、转基因食品、纯天然食品等理论与实践成果无不闪烁着科技文化的光辉,当然有的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争议。其次,继农业文明之后,工商业文明崛起,发明创造成为热潮,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与汽车业、通信业、出版印刷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他认为:“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