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美兰著
页数:74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562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邮政通史》的研究在全面继承、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不断扩大资料征引范围、拓展研究内容,既注重史实考证和描述,也注重理论分析,系统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邮驿制度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丰富地展示了中国历代邮政的组织管理、制度律令与发展规律,把中国邮政史的研究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等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互动式的、全息式的研究,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宽阔领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邮政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作者简介
叶美兰,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年9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12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曾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现任盐城工学院校长。出版专著《柔橹轻篙——扬州早期城市现代化之路》《物联网与泛在社会的来临——物联网哲学与社会学问题研究》等。
目录
导语 中国古代邮驿史论的构建
一、中国古代邮驿的起源与变化
二、中国古代著名的驿道
三、古代驿道的军事功能
四、中国古代驿道设施与建筑
五、中国古代邮驿的本质与发展机制
第一章 先秦邮驿的规模初具
第一节 夏商王朝时期邮驿的初始及其交通通信
第二节 脱胎于殷商较成熟的西周邮传
第三节 诸侯称霸时期的春秋邮传
第四节 七国并峙时期的战国邮传
第五节 先秦驿路通行凭证——符节
第二章 秦汉邮驿的方兴未艾
第一节 秦代邮驿与军政
第二节 秦代的邮驿法规
第三节 “公车上书”与汉代邮驿管理制度
第四节 汉代邮亭与驿站建设
第五节 汉代书信投递与烽火通信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邮驿的风起云涌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邮驿概况
第二节 历史上第一个《邮驿令》的出现
第三节 邮驿与民族融合
第四节 私邮的出现
第四章 隋唐邮驿的兴盛繁荣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邮驿发展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通信方式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通信制度和法律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邮驿与文化
第五章 宋元邮驿的演进嬗变
第一节 宋代邮驿的演进
第二节 宋代邮驿形式与种类
第三节 宋代邮驿与社会
第四节 辽夏金元邮驿的嬗变
第六章 明代邮驿的改革发展
第一节 明代前期邮驿的开拓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邮驿改革
第三节 明代邮驿与社会
第七章 前清邮驿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前清邮驿的新陈代谢
第二节 前清邮驿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前清的邮驿制度与律令
下篇 中国近现代邮政史
导语 中国近现代邮政发展的基础及特征
一、中国近现代邮政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中国近现代邮政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晚清国家邮政的开办与经营
第一节 晚清海关邮政的建设
第二节 晚清国家邮政的正式开办与统一经营
第三节 邮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中华邮政的开办与发展
第一节 中华邮政的开办与实现利权统一
第二节 中华邮政的早期发展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中华邮政
第四节 中华邮政晚期的发展与终结
第三章 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邮政
第一节 革命邮政的特殊雏形——“红色交通线”
第二节 革命邮政的初步发展——苏区的赤色邮政
第三节 革命邮政的特别发展——抗战时期边区和战时邮政
第四节 革命邮政的最后发展——解放区人民邮政
第四章 中国人民邮政的初步建设(1949-1957年)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邮政通信事业
第二节 逐步建立邮政通信管理制度
第三节 人民邮政初建时期的特征
第五章 中国人民邮政的徘徊和调整(1958-1976年)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人民邮政(1958-1960年)
第二节 人民邮政进入调整和巩固期(1961-1965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邮政(1966-1976年)
第六章 调整和改革中的中国邮政事业(1977-1986年)
第一节 在徘徊中拨乱反正的中国邮政
第二节 邮政通信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邮政法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解析
第七章 渐进和发展中的中国邮政事业(1987-1998年)
第一节 邮政改革与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邮政体制的再度变迁:邮电分营
第三节 海峡两岸的通邮及其重要影响
第八章 邮电分营后的中国邮政事业(1999年-)
第一节 万国邮政联盟与当代中国
第二节 WT0与中国邮政市场的开放
第三节 艰孵而出的邮政体制改革
第四节 邮电分营后的邮政现状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邮政通史》: 齐国早在管子相桓公之时,就有科学的“驿传”之制,相比较其他国家,其邮驿设施先进、相关制度完善,可以说这是其首先强盛并称霸春秋的保证和表现:“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③如果有使者、贵客从远方来,齐国邮驿的负责人“遽”就马上派人帮助客人卸下行李等物,并准备饮食,配备专门饲马人员(《管子·大匡》)。文献中的“遽”指邮驿,“委”是放置物资的仓库,“有司职之”就是专门负责的人。新兴的楚“以驲传命”也已成邮传定制,放“驲”的地方,配备很多驲车和驲马。其都城附近的大道上经常是骝车相望、声势浩大。发展较中原晚的北方燕国,在春秋时也大量修建道路,使其邮驿迅速发展。燕国境内大道边的庐室林立,馆舍内部整洁。除此之外,大道两侧还种有树木,打有水井。信使传递信息甚是便利,“夜可以寝,昼可以憩,有井以备饮食,有树以为藩蔽,野庐氏专掌之,则行者之至如归矣”④! 完善的驿传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度。春秋时期,子产对晋文公的邮驿成就高度评价:“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痹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螟馆官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官,车马有所,宾从有代。”⑤晋文公宁愿不修皇宫、亭台,却花费巨资修理各国来使的驿馆和马厩,不仅道路平坦,而且夜里客人到达时,大道边有灯火照明,仆人随时安排贵客的车马,服务周到。‘ 单骑通信和接力传递的出现是这时邮驿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邮驿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这时出现了能大大提高通信效率的单骑通信和接力传递,是中国邮驿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郑国子产的“乘遽”是单骑快马通信的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年》有,公元前540年秋天,正在京都郊区办事的相国子产闻讯公孙黑叛乱,担心普通的车速度慢而赶不上平乱,就临时乘坐快速的单骑“遽”迅速赶回来。⑥单骑“遽”是那时邮传速度最快通信方式。接力传递也很快出现。《左传·昭公元年》载有,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针投靠晋后,在秦晋都城之间(今陕西凤翔和山西绛县之间)修建了一条长达千里的邮传大道,在道上每隔10里就建有一舍,每辆邮驿车只需跑10里就可传交给下一驿舍的车辆。这样每10里一段的接力邮传,传百舍就达千里。这种接力送信、运输的方式,比单程车传速度快。不过,这两种邮传方法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到春秋晚期,才逐渐普及。 春秋时,在比较紧急情况下,“传车”“驲”“遽”“传”传遽“是主要的通信工具,在各国发挥作用。传车即前面已经说过的车传通信。《史记·范雎列传》有:“于是秦昭王大说,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雎。”“驲”“遽”是高级人物办急事所乘坐的急行车。齐国国君十分震惊其贤臣晏子出奔,立即乘上“驷”去追赶晏子,最终在齐国边境请回他的贤臣。《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子木使驲蔼诸王”,②子木是楚的令尹;《左传·昭公二年》有“子产在鄙,闻之,俱弗及,乘遽而至”③,路上普通车遇到传车需要躲避;《左传·成公五年》有“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④,但贤德的伯宗却令传车避重车,日“辟传”。此时的邮传已是“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祁奚公正无私,是晋国的老臣。史载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⑤,为众人所推崇敬重。大臣叔向因政治斗争的牵连而受到晋政府的囚禁。祁奚闻悉叔向希望自己救他,马上“乘驲”来见当政的范宣子,证明叔向是有计谋、少过错、惠于人的贤臣,为了“社稷之固”,就是赦免他10次也不过份。范宣子接纳了祁老臣的建议,赦免了叔向的罪。“祁奚乘驲而见宣子”⑥成为春秋史上的佳话。 郑国商人弦高犒师的故事流传千古。公元前626年春,超过三百乘的秦国兵车偷袭郑国,弦高在赶往集市的路上,与秦国军队正好相遇。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弦高便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郑国专门派来迎候并犒劳秦军的使者,向秦军献上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稳住秦军后,弦高急忙用边境上的邮传车向郑国送去军情,让国君准备对付秦军的对策。秦军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不敢偷袭。郑国国君获得边防军情,派遣使臣到秦军处交涉,指明秦军准备偷袭的不正当行为。这故事说明,在公元前7世纪时,中原地区的通信效率高、速度快,能及时准确地把边境消息传递到国都。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