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军著
页数:297页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7224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基础篇、原则篇、文体篇、媒体篇四大部分, 包括全媒体新闻评析概论、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新闻作品评析的特点、新闻作品评析方法、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写作等十九章内容。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全媒体新闻评析概论
第一节 新闻评析的含义
第二节 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的任务
第三节 学习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
第一节 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要求
第二节 新闻敏感源于思维敏感
第三节 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养成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特点
第一节 新闻价值评价
第二节 采访过程考察
第三节 写作得失分析
第四节 社会文化价值评析
第四章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第一节 新闻作品内容分析
第二节 新闻作品形式分析
第三节 新闻作品叙事学分析
第五章 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写作
第一节 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二节 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构思
第三节 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写作
……
原则篇
文体篇
媒体篇
参考文献
节选
《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教程》: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采写能力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完整的新闻学教学体系,除了讲授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知识外,还需要讲授新闻评析知识,正如考古学要讲授文物鉴赏知识一样。新闻评析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作品的鉴别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鉴赏、观摩中才能提高自身的采写编评能力。因此,新闻评析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 许多新闻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本专业学生对新闻理论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缺乏直观的理解。 全国有各类新闻奖的评奖活动,在评奖中许多评委发现,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作品的一些本质要求并不完全理解,追求的目标也不完全明确。过去一些旧的新闻观念在记者、编辑心中还根深蒂固,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采写编评工作。有些作品为了实现某种政治价值,甚至完全放弃了对新闻本位的追求,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 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于是,新闻评析方面的书应运而生。这些书从如何站在新闻本位、新闻伦理基本理论的角度看新闻作品人手,把新闻理论知识放到对具体作品的解释中去理解。 通过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可以还原新闻采写过程,加深对新闻概念的理解,分清作品优劣,提高识别能力;新闻作品评析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桥梁,可以加深对新闻作品的理解,逐步培养对新闻现象、新闻问题的批判能力,逐步感悟新闻采写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的精髓,也可以直接提高记者的新闻素质,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培养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教给他正确的新闻观念,其次才是培养他发现新闻和传播新闻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对新闻本质的认识、对新闻伦理的基本认知等方面建构新闻评析的理论框架。对新闻评析的特点、方式、方法逐一进行阐述。《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教程》旨在使学生学习新闻作品评析之后,在新闻实践上能有所启发。二、新闻批评体系化与作品评析的学科化 使新闻批评体系化,令作品评析学科化,这两句话是《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教程》的主题。新闻批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媒介生态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和规范,对新闻传媒、传媒工作者、新闻作品、新闻思潮、媒介行为所作的探讨和评价。新闻批评的基本含义是“鉴识”和“认定”,即描述媒介行为、分析新闻作品、解说新闻现象、评定传播效果、论证规范观念。新闻作品评析课程的设立,表明我国学者已经把新闻批评这门学科的体系化、细致化作为努力的目标,而不像过去那样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泛泛地进行议论和分析。 新闻批评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对于媒介生态、新闻思潮、新闻传媒、新闻理论的批评一般可以归入宏观批评之列,而对于媒介行为、传媒工作者、新闻作品的批评一般可以划为微观层面的批评。换言之,新闻批评可以细化为多种类别、多个层面、多个方面,它本身应该构成一个新闻学下面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对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说的活动,几乎从有报纸起就开始了。读了报纸,读者总会有所议论、有所评说。走进报社大楼,常常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当天出版的报纸以及对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的评析。 三、学习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的途径 (一)通过评析经典新闻作品来提高新闻作品赏析能力 什么是经典?百度上的解释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如经典著作。除此之外,还有这么几种意思:第一,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第二,指宗教典籍,如《圣经》《古兰经》等;第三,指文献典籍。 那么,经典的东西肯定都是有一定的时间沉淀的东西,时间上自然就久远了些。 笔者理解的是,经典的新闻作品也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怎样判断是否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呢?目前有这么几个途径: 一是各级新闻评奖中评选出的作品,当然级别越高,认可度越高;二是专家评析推荐的新闻作品;三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闻作品。 这样选出的优秀作品是不错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些新闻作品还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比如: 2002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为《百年好文章》的丛书,这是一套4册的作品集,分别展示了法新社、路透社、合众社、美联社这4家全球性通讯社记者在20世纪的百年间创作的新闻精品佳作。有人对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了好新闻的标准:好新闻都有一个实标题,都应给人以启发,都有个性化的写作手法,都是站在读者角度写的,都能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都是客观的报道。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也应视为经典新闻作品,已经有不少就中国新闻奖作品进行评析的文章和著作面世了,这些都可作为全媒体新闻作品评析的阅读材料。 写大字有个描红的过程,写作也是一样,要善于模仿,可以学习优秀文章的构思、语言和写作角度。这里就涉及汲取优秀作品的营养问题,这不是抄袭,是借鉴,是将其长处与自己的内容融为一体。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从头来,还有必要学习先人的文化遗产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