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苏珊·克莱伯德
页数:35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96231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优选工业业务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西门子作为德国拥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以及优选工业业务领域的创新先驱,也是“工业4.0”概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简介
苏珊·克莱伯德,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迪伦·克莱伯德的母亲。事发后的数年里,她仔细反省了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试图理解精神健康障碍与暴力行为之间的交叉联系。她没有被哀伤打垮,相反,逐步成为了一名推动者,全力投入到推进精神健康意识和疾病干预活动中去,并且成效卓著。本书的全部收益将捐献给专注精神健康议题研究的慈善机构和组织。
本书特色
● 《泰晤士报》:“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
●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自白与反思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目录
第一章 “科伦拜恩高中发生了枪击案”
第二章 玻璃的碎片
第三章 别人的生活
第四章 安息之所
第五章 不祥的先兆
第六章 少年时代
第七章 同是天下父母心
第八章 哀伤之地
第九章 与哀伤共存
第十章 终止否定
第十一章 绝望的深渊
第十二章 致命的组合
第十三章 自杀之路(迪伦的高二)
第十四章 暴力之路(迪伦的高中最后一年)
第十五章 间接伤害
第十六章 全新的认知
第十七章 审判
第十八章 错误的问题
结 语
节选
几乎从科伦拜恩枪击案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便开始记录这段经历。写作是我处理悲剧的方法之一,于是我记下了儿子魔兽般的罪行——无辜生命的丧失以及他的自杀。我从未有意识地去创作。写作,对我而言如同呼吸,是生命的一部分。
拿这些文字怎么办,是很久以后才做出的决定。最初,我认为自己内心不会强大到敢于公开发表对迪伦和我们家的看法。我很害怕我分享个人的故事和思绪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视为对受害者的不敬,或是迫使社区成员和亲人重温科伦拜恩枪击案那惨痛的回忆。我不想再收到如山的仇恨邮件和媒体的轰炸,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经受住第二次的打击了。
直到数年后,我才与一家出版商签约,接着完成书稿。距离《谜一样的孩子》一书问世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为了推广,我还得在媒体上露面。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兔子,即将在众目睽睽之下从空旷的草地上飞蹿过去。
最终,我之所以能跨出这一步,是因为我所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生死攸关的议题。我深感责任在肩,必须与父母和家人分享所发生的事件和缘由。我相信讲述迪伦的经历对他人会有益处,尤其是那些身陷绝望的循环之中,正在苦苦挣扎的人们。我特别想让读者知道,任何人都可能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需要专家的关注、帮助或是治疗,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或他们是谁。作为父母,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为时已晚。面对世人,当事人显得安然无异,他们的成功和成就的背后,可能掩藏着无言的痛楚。
迪伦就是这样,他被爱他的家人和朋友包围着,跟他亲近的人都觉得一切安好,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科伦拜恩案件是一场史诗级的悲剧。隐藏的痛苦也会通过高危的行为表现出来,或是致使受折磨的孩子和成人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些不幸司空见惯,然而是可避免的。如果当初迪伦的亲友中,有人能辨识出他正在经历着痛苦,我们是可以介入的,并提供给他所需的救助,帮助他度过危机期。那么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他的判断力受损,不由自主地痴迷暴力,被误导以至于失去人性,最终导致他杀害同学和教师,继而自杀身亡,都可以避免。
科伦拜恩枪击案过去多年,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更愿意将“行为健康”作为健康的一部分来考量。自从悲剧发生以来,我目睹了一些方面发生的巨大改进,包括心理保健、学校政策、对枪击案的积极应对和预防自杀,等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暴力行为,无论是如科伦拜恩案件一样的大规模枪击案,还是较小规模的情况,都是有可能被防范的。一个人迷失了方向,并非本质上是坏人。对死亡和自杀有持续的念头是病态的症状,并非人格上的缺陷。
《谜一样的孩子》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媒体真诚而积极的回应,对此我打心眼儿里又惊又喜,充满感激。我最担忧的是这本书会重新激起愤怒和痛苦的风暴,再次撕开1999年4月的伤口——还好并没发生。我经常从读者那里听到的反馈是:“谢谢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很多家长都说,读后,他们从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更仔细地研究他们的心理。有些人还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更有人与我分享他们精神上的挣扎和自杀的念头。这本书使得他们头一次意识到如果真的自杀身亡,亲人将会陷入怎样绝望的境地。我所听到的这些呼声,反映了针对思维混乱、酒精毒品成瘾、行为障碍及其他脑健康问题的患者,在改善护理和治疗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
这本书的出版还带来另一份意想不到的祝福:科伦拜恩悲剧的几名幸存者主动与我取得了联系。有机会与他们见面,让我感到很荣幸。他们的宽容和大度,令我自愧不如。能与迪伦的受害者或他们的家人真诚地彼此拥抱,这在枪击案发生之初,简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感激万分。
自这本书发行以来,我更多着重在参与全国范围的活动,本地的志愿工作大幅减少了。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校、医护者和媒体人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水平,我会在其中公开发表演说。让我讶异不已的是这本书还引起了全球读者的关注——我从未想过,美国之外还会有人对如此艰涩的主题感兴趣。到目前为止,本书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包括匈牙利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德语、法语、韩语、汉语、葡萄牙语、俄语,等等。全球范围感兴趣的程度证明了精神健康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
我还有幸能够将本书的盈利捐献给致力于预防自杀、循证医学项目和大脑健康研究的组织。如果没有本书的出版,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组织尽心尽力,值得为之加油。
在灵魂不断求索科伦拜恩案件的答案的漫长时光中,有一桩事情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我对迪伦的感情。对他一如既往的爱是我得以坚持写作和活下来的力量,也是我得以专注于所支持的事业的原因。无论睡梦还是醒来,他都安息在我的心怀。我想象着他陪伴我一起走过绵绵岁月,一起讲述我们那让人心碎的故事。我祈愿当时能像现在这样明了诸多事实和知识资源,会在迪伦需要我的时候更好地帮助他,那么,许多生命都会因此而安然无恙。这样诚心地祈愿,会一直延续,直到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