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

封面

作者:董恺忱著

页数:500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91181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收录恺忱教授的新作和旧作30余篇,其内容,从地域看,除中国外,重点谈及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从时段看,既有贯通古今(从原始农业到农业现代化)的总述,也有不同阶段的分述;从问题看,则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经济制度、农业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型、农书、农学思想和农业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既有具体问题(如农书、某一农业发展阶段,以至某一人物、某一著作)的比较,又有高度综合性的比较。套用戏剧界的一句行话,恺忱教授的“戏路”是很宽的。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都不脱离“在世界整体中比较研究”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路,而这些研究又贯彻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精神。书中有《比较方法在农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是王毓瑚先生农史比较研究理念的发挥和具体化,从中可以看出恺忱教授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书特色

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
 论中国旱地农法中精耕细作的基础
 明清两代的“畿辅水利”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
 英国塔尔农法述评
 诺弗克农法评析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中的普鲁士道路和容克地主
 从西欧近代农书看农业的近代化
 李比希的农学思想
 比较方法在农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现实意义
 明治时期的日本农业和西方农学
 论18世纪中期中英农法演化成就与变革趋势
 19世纪后半期英日农业发展动态之比较

目录

序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和集约农法词义辨析(代前言)集约农业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初步探讨——兼论精耕细作和农业现代化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论中国旱地农法中精耕细作的基础——兼评它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明清两代的“畿辅水利”试论月令体裁的中国农书中国传统农学的东传与西被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过程英国农业发展的道路英国塔尔农法述评诺弗克农法评析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中的普鲁士道路和容克地主领主农场制考——普鲁士式道路探源(编译)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读书笔记)法国式农业发展道路的历史验证——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农业与农民西欧中世纪农业经济思想从西欧近代农书看农业的近代化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想李比希的农学思想比较方法在农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农业类型的研究与发展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传统农业阶段的中西农书比较研究明治时期的日本农业和西方农学龚自珍与哈林顿农地改革方案之比较论18世纪中期中英农法演化成就与变革趋势——《知本提纲》与《马力中耕农法》之比较研究19世纪后半期英日农业发展动态与比较——以M.费斯卡的英日农业观为基点(研究提纲)附录1.王毓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2.中日两国农业研究友好交流与出版——1996年中日农业图书出版交流会报告(日文)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世界农业史分支》条目(详见该书,农业出版社,1995年)后记

节选

bsp; 序 
    恺忱教授的《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一部中外农史比较研究的
  开拓文作就要出版了,我由衷地为老朋友高兴。收到出版社送来的厚厚一摞
  书稿的清样,仓促之间虽然无法通读,浏览之余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
  一部视野开阔的开拓性的著作,是农史界近年罕见的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结识恺忱教授的。当时我在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
科学》编辑部工,向农史界前辈学者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王毓瑚先生约稿,也因而认识了王先生的高足——恺忱教授。恺忱教授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学强记、思维敏捷、识古通今、学兼中外而又热情豪爽,
富于正义感。他比我年长10岁,但这不妨碍我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当然,他
同时又是我的老师,我从他的言谈和文章中得益甚多。通过接触,我还得知
恺忱教授曾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下放劳动,继被安排在图书馆搞资料。时任
农大图书馆馆长的王毓瑚先生慧眼识英才,鼓励他学习和研究农史。正是在
王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恺忱教授走上了农史研究的拓荒之路。在这样艰难
条件下的学习和积累,为他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文革”结束以后,农史研
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活跃起来,恺忱教授很快崭露了头角,以其博识、机
敏、雄辩、豪爽驰誉农史界。“文革”后,他被打成右派的错误获得纠正,本
来有走上仕途的机会,但他婉辞了送到他手上的“官帽”,继续清苦的教学和
研究的生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他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中外农史比较研究,是王毓瑚先生倡导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他主张
从整体着眼研究中国农业史,把中国放到世界整体之中,进而开展与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比较。比较可以从具体问题开始,在成果积累过程中逐步加以总
合和概括;前者宜用归纳法,后者宜用演绎法。显而易见,只有在世界整体
中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摆正各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位置,更好地把握其特点
和规律。在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益发显现这种见解
的卓尔不凡。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实践起来谈何容易!研究者不但要了
  解中国,而且要了解外国,不但要了解昨天,而且要了解今天,这就要求他
  们有很宽的知识面并掌握相应语言工具。王毓瑚先生早年留学德法,学贯中
  西,具有进行比较研究的优势,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在这方面的工作
  只是开了个头。王先生去世后,在农史界能够并愿意进行这种比较研究的可
  以说是凤毛麟角。恺忱教授是具备这种条件,并真正继承王先生的遗志孜孜
  不倦地进行研究的。
    《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收录恺忱教授的新作和旧作30余篇,其内
容,从地域看,除中国外,重点谈及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从时段看,
既有贯通古今(从原始农业到农业现代化)的总述,也有不同阶段的分述;
从问题看,则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经济制度、农业近代化和现
代化的转型、农书、农学思想和农业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从比较研究的角
度看,既有具体问题(如农书、某一农业发展阶段,以至某一人物、某一著
作)的比较,又有高度综合性的比较。套用戏剧界的一句行话,恺忱教授的
“戏路”是很宽的。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都不脱离“在世界整体中比较研
究”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路,而这些研究又贯彻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的精神。书中有《比较方法在农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现实意义》一文,是王
毓瑚先生农史比较研究理念的发挥和具体化,从中可以看出恺忱教授研究的
基本思路。
    恺忱教授的书使用了“农法”这一概念,并见之于书名。书中多次对这
一概念做出解释,介绍该词英文(husbandry)和德文(Landwirtschafi)的
含义,以及在日本使用中该词含义的引申①,同时又指出该词在中国古代农书
中(如王祯仅农书羚、岌韩氏直说二》等)早已出现。所以,这并非随意的选择,
而是作者通过多年比较研究、深思熟虑后确定的中西合璧的概念。它比农业
技术概念的含义广泛得多,涵盖了农事活动、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农业经营方
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与作者研究和关注的范围一致,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旨趣。
因此,它是该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我认为这是读者阅读该书时应该注意的。
    以“农法”为核心概念的中外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