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犊牛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封面

作者:孙鹏

页数:15000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6361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犊牛饲养管理技术》一书重点介绍了不同犊牛品种、犊牛生理特点,从成母牛围产期至犊牛生后健康及饲养管理技术,很后从动物福利角度监测犊牛舒适度以及常见病,为实践中养殖场内犊牛的健康科学饲养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作者简介

孙鹏: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奶牛胃肠道营养代谢与优质乳生成机制研究。主持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70多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审稿人,美国奶业科学学会(ADSA)会员。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

目录

第一章牛的品种()

第一节中国牛的品种()

一、秦川牛()

二、南阳黄牛()

三、鲁西牛()

四、晋南牛()

第二节牛的引进品种()

一、 西门塔尔牛()

二、夏洛莱牛()

三、利木赞牛()

四、海福特牛()

五、其他引进品种牛()

参考文献()

第二章犊牛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犊牛的生长发育特性()

一、生长性能指标()

二、影响生长指标的因素()

第二节犊牛的消化生理特点()

第三节犊牛的乳腺发育()

参考文献()

第三章母牛的产前准备及护理()

第一节母牛的基本繁殖信息()

一、母牛的性成熟和排卵()

二、发情与发情周期()

三、妊娠和分娩()

第二节围产期奶牛()

一、奶牛围产期的生理特点()

二、奶牛围产期的生理代谢变化()

三、围产期奶牛的主要疾病()

四、围产期奶牛的健康管理()

第三节分娩与产后犊牛护理()

一、分娩前准备()

二、接产和助产时的注意事项()

三、产后犊牛护理()

参考文献()

第四章饮水和乳的饲喂()

第一节初乳的饲喂()

一、成分()

二、生物学特性()

三、饲喂方法()

四、初乳饲喂的注意事项()

五、饲喂初乳的作用()

六、饲喂初乳的非营养性原因()

第二节常乳的饲喂()

一、常乳的饲喂方法()

二、常乳饲喂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饮水()

一、牛的饮水量()

二、饮水温度()

三、水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五章犊牛的早期断奶()

第一节犊牛早期断奶的饲养管理()

一、断奶措施()

二、犊牛的管理()

三、早期断奶犊牛饲养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早期断奶技术()

一、早期断奶技术()

二、早期断奶时间()

三、早期断奶方法()

四、断奶应激问题()

五、早期断奶的意义()

六、断奶技术现状()

参考文献()

第六章犊牛的日粮饲喂()

第一节代乳料()

一、代乳粉()

二、饲喂用具和饲喂温度()

三、使用代乳粉的要点()

第二节开食料()

一、犊牛瘤胃的发育()

二、开食料()

三、高质量清洁饮水()

四、开食料的过渡()

五、环境卫生与疾病防治()

六、犊牛开食料的营养生理作用()

七、饲喂方式()

参考文献()

第七章环境管理()

第一节环境要求()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气流()

四、光照强度()

五、声音环境()

六、有害气体()

七、细菌密度()

八、地势()

九、交通、防疫和环保()

十、水电设施()

十一、尘埃()

第二节牛场周围的环境污染控制()

一、牛场主要污染物()

二、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牛场的建筑设计()

一、牛的饲养方式()

二、牛舍的基本类型()

三、牛舍的基本建筑()

参考文献()

第八章犊牛饲养中常用的设备()

第一节饮水设备()

一、浮球式饮水器()

二、牛用饮水碗()

第二节睡眠设备()

第三节修蹄设备()

第四节饲喂设备()

第五节犊牛岛和犊牛栏()

一、犊牛岛()

二、犊牛栏()

参考文献()

第九章犊牛常见病()

第一节犊牛普通疾病()

一、犊牛便秘()

二、新生犊牛假死()

三、脐带炎()

四、犊牛佝偻病()

五、犊牛脐带出血()

六、犊牛神经反应障碍()

七、犊牛水中毒()

第二节犊牛传染性疾病()

一、犊牛腹泻病()

二、犊牛肺炎()

三、蛔虫病()

四、犊牛钱癣()

五、犊牛副伤寒()

六、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参考文献()

第十章犊牛舒适度管理()

第一节牛舍设计要求()

第二节卧床舒适度管理()

一、卧床空间()

二、卧床垫料()

第三节采食舒适度管理()

一、采食空间()

二、饲料管理()

第四节饮水舒适度管理()

一、饮用水温度控制()

二、饮用水量的管理()

三、饮用水水质管理()

第五节运动场舒适度管理()

一、运动场地面的管理()

二、运动场环境卫生管理()

第六节犊牛习性与舒适度()

常见习性()

第七节舒适度的评估指标()

一、温湿指数()

二、呼吸频率()

三、直肠温度()

四、风寒温度()

五、奶牛舒适度指标()

六、卧床使用率()

七、奶牛站立指标()

八、奶牛跨卧床站立指标()

参考文献()

节选

第一章牛的品种
第一节中国牛的品种
一、秦川牛
秦川牛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种(图1-1,http://www.qnong.com.cn/),原产于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目前饲养的总数在60万头以上。秦川牛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其中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岐山15个县、市为主产区。

图1-1秦川牛

体型外貌: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约占总数的80%,黄色较少。头部方正,鼻镜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多为向外或向后稍弯曲;体型大,各部位发育均衡,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肩长而斜,前躯发育良好,胸部深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荐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壮结实,前肢间距较宽,后肢飞节靠近,蹄呈圆形,蹄叉紧、蹄质硬,绝大部分为红色。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体重600~800 kg。易于育肥,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 g(母)或700 g(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为505%。

二、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图1-2,https://baike眀aidu眂om/),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躯高大,力强持久,肉质细,香味浓,大理石花纹明显,皮质优良。南阳黄牛毛色分黄、红、草白三种,黄色为主,而且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适应性能俱佳。南阳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市郊区、唐河、邓州、新野、镇平、社旗、方城、泌阳8个县、市为主要产区。除南阳盆地几个平原县、市外,周口、许昌、驻马店、漯河等地区分布也较多。河南省有南阳黄牛200多万头。

图1-2南阳黄牛

体型外貌:毛色多为黄色,其次是黄、草白等色;鼻镜多为肉红色,多数带有黑点;体型高大,骨骼粗壮结实,肌肉发达,结构紧凑,体质结实;肢势正直,蹄形圆大,行动敏捷。公牛颈短而厚,颈侧多皱纹,稍呈弓形,髻甲较高。肉用性能:成年公牛体重为650~700 kg,屠宰率在556%左右,净肉率可达466%。该品种牛易于育肥,平均日增重最高可达813 g,肉质细嫩,大理石纹明显,味道鲜美。南阳牛对气候适应性强,与当地黄牛杂交,后代表现良好。

三、鲁西牛

鲁西牛亦称“山东牛”,是中国黄牛的优良地方品种(图1-3,http://www眖ianyan眀iz/supply/s50966096県tml)。原产山东西南地区,主要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和济宁两地区,北自黄河、南至黄河故道、东至运河两岸的三角地带。鲁西牛是中国中原地区四大牛种之一,以优质育肥性能著称。毛色多黄褐、赤褐。体型大,前躯发达,垂皮大,肌肉丰满,四肢开阔,蹄圆质坚。成年公牛体重500 kg以上,母牛350 kg以上。挽力大而能持久。性温驯,易肥育,肉质良好。鲁西黄牛具有较好的肉役兼用体型,耐苦耐粗,适应性强,尤其抗高温能力强。目前约有45万头,分布于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市。聊城、泰安以及山东的东北部也有分布。其中以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为中心产区。

图1-3鲁西牛

体型外貌:被毛有棕色、深黄、黄色和淡黄色四种,以黄色为主,约占总数的70%,一般牛毛色为前深后浅,眼圈、口轮、腹下到四肢内侧毛色较淡,毛细而软。体型高大、粗壮,结构匀称紧凑,肌肉发达,胸部发育好,背腰宽广,后躯发育较差;骨骼细致,管围较细,蹄色不一,从红到蜡黄,多为琥珀色;尾细长呈纹锤形。肉用性能:鲁西牛体成熟较晚,成年公牛平均体重650 kg左右,肥育性能良好,皮薄骨细,肉质细嫩,1~15岁育肥平均日增重610 g。18月龄屠宰率可达572%,并具明显大理石状花纹。

四、晋南牛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图1-4,http://tupian.baike.com)。晋南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包括运城地区的万荣、河津、临猗、永济、运城、夏县、闻喜、芮城、新绛,以及临汾地区的候马、坤远、襄汾等县、市。

图1-4晋南牛

体型外貌:毛色以枣红色为主,其次是黄色及褐色;鼻镜和蹄趾多呈粉红色;体格粗大,体较长,额宽嘴阔,俗称“狮子头”。骨骼结实,前躯较后躯发达,胸深且宽,肌肉丰满。肉用性能:晋南牛属晚熟品种,产肉性能良好,平均屠宰率523%,净肉率为434%。

第二节牛的引进品种

一、 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图1-5,https://b2b県c360眂om),并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但由于西门塔尔牛产乳量高,产肉性能也并不比专门化肉牛品种差,役用性能也很好,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它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引进品种,适应性好,在许多地区用它改良本地黄牛,普遍反馈改良效果好、肉用性能得到提高、日增重加快。而且此品种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就被引进到国内,并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功饲养。但由于“文革”开始致使该品种没有得到及时推广。1990年山东省畜牧局牛羊养殖基地引进该品种。此品种被畜牧界称为全能牛。我国从国外引进肉牛品种始于20世纪初,但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在引进我国后,对我国各地的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杂交一代的生产性能一般都能提高30%以上,因此很受欢迎。

图1-5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躯体常有白色胸带,头部、腹部、尾梢、四肢的飞节和膝关节以下为白色;体格粗壮结实,额宽,头部轮廓清晰,嘴宽眼大,角细致,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和体躯较深,腰宽身躯长,体表肌肉群明显易见,臀部肌肉充实,股部肌肉深,多呈圆形;四肢粗壮,蹄圆厚。西门塔尔牛体型高大,一般成年公牛体重为1 000~1 300 kg,母牛为650~800 kg;产肉性能良好,瘦肉多,脂肪分布均匀,肉质佳,屠宰率一般为63%。

二、夏洛莱牛

夏洛莱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莱省和涅夫勒地区(图1-6,http://www眛aojindi眂om),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自育成以来就以其生长快、肉量多、体型大、耐粗放、生长迅速、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早已输往世界许多国家。被毛白色或黄白色,少数为枯草黄色,皮肤为肉红色。体型大而强壮,头小而短,口方宽,角细圆形为白色,向前方伸展。腰间由于臀部肥大而略显凹陷。颈粗短,胸深宽,背长平宽。全身肌肉很发达,尤其是臀部肌肉圆厚、丰满,尾部常出现隆起的肌束,称“双肌牛”。

图1-6夏洛莱牛

夏洛莱牛生长速度特快,适应性强,耐寒抗热,产肉性能好,具有皮薄、肉嫩、胴体瘦肉多、肉质佳,味美等优良特性。成年公牛体重1 100~1 200 kg,母牛700~800 kg,最高日增重可达188 kg,屠宰率为65%~70%。12月龄体重可达500 kg以上。初生400 d内平均日增重118 kg,屠宰率为622%;20世纪70年代引入河北省做杂交改良父本牛。近年来每年改良本地母牛15万头以上。

三、利木赞牛

利木赞牛又称利木辛牛(图1-7,https://baike眀aidu眂om),为大型肉用品种,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并因此得名。利木赞牛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利木赞牛以生产优质肉块比重大而著称,骨较细,出肉率高。其主要分布在法国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数量仅次于夏洛莱牛,育成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输入欧美各国,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牛分布,属于专门化的大型肉牛品种。1974年和1993年,我国数次从法国引入利木赞牛,在河南、山东、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全书同等地改良当地黄牛。

图1-7利木赞牛

毛色多为一致的黄褐色。角为白色,公牛角较粗短,向两侧伸展;被毛浓厚而粗硬;肉用特征明显,体质结实,体躯较长,肌肉发达,臀部宽平。利木赞牛属早熟型,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好,补偿生长能力强,耐粗饲。成牛公牛活重可达900~1 100 kg,产肉性能和胴体质量好,眼肌面积大,出肉率高,肥育牛屠宰率可达65%左右,胴体瘦肉率为80%~85%,骨量小,牛肉风味好。

四、海福特牛

海福特牛产于英国英格兰南部的赫里福德郡(图1-8,http://www眏dzj眂o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早熟中小型肉牛品种。我国1913年曾有引入,1965年后又陆续从英国引进。犊牛初生重,公牛为34 kg,母牛为32 kg;平均成年体重,公牛为1 000~1100 kg,母牛为600~750 kg。海福特牛性情温驯,合群性强,繁殖力高。小母牛6月龄开始发情,育成母牛18~90月龄、体重600kg开始配种。海福特牛毛色主要为浓淡不同的红色,并具有“六白”(即头、四肢下部、腹下部、颈下、髻甲和尾帚出现白色)。体型较小,骨骼纤细,肉用特征明显;头短、额宽,角向外侧平展;躯干呈矩形,颈短厚,颈垂发达,躯干肌肉发达,臀部丰满;四肢短壮,蹄质结实。海福特牛肥育年龄早,增重较快,饲料报酬高;肉质柔嫩多汁,味美可口,一般屠宰率为60%~65%。

图1-8海福特牛

五、其他引进品种牛

我国部分地区还引进了原产于英国的安格斯牛、短角牛,丹麦红牛、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牛等,在我国均表现出较好的改良地方品种的效果,后代杂种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莫放2010毖牛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沙尔夫,杨文军,马大山2000崩木赞牛的培育研究[J].内蒙古畜牧科学(2):33-34

佟桂芝,宋斌,殷溪瀚,等2016迸嘤方式对和牛犊牛健康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43(8):2 026-2 031

王建钦2006蹦涎襞5钠分纸樯芎陀种方向[J].中国牛业科学 (5):72-73

夏海涛2016比馀I产中两个关键环节——肉牛品种的利用与犊牛的饲养管理[J].山东畜牧兽医,37(11):13-14

许尚忠,李俊雅,任红艳,等2008敝泄西门塔尔牛选育及其进展[J].中国畜禽种业 (5):13-15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畜牧业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1996敝泄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牛口种志》编写组1988敝泄牛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编辑委员会.2001敝泄农业全书·河北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犊牛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