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返乡创业密码

封面

作者:刘晓

页数:274000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6378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返乡创业是“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重要实践领域。《返乡创业密码》从返乡创业主力军——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创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破解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为返乡创业的成功助力护航。《返乡创业密码》一册在手,必将给返乡创业者以深刻的启迪、开放的思维、系统的方法、成功的借鉴、创富的勇气、必胜的信心!

作者简介

  广西兴邦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宁市中小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从事建筑行业十多年,于2013年成立了广西兴邦建设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工程施工总承包,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他出生于贵港的一个农村家庭,从事建筑行业多年,很清楚农民工生活的不易,一直在想办法帮助全国2.8亿农民工创业致富。当前,国家号召归雁经济、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加上国家正大力解决农民脱贫问题,刘晓更加坚定了他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念。

目录

第一章 农村创业大潮 1
第一节 农民工的历史和现状 2
一、建设的主力军 2
二、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冲击 3
三、农民工的困难和机遇 5
四、返乡创业的新思路 9
第二节 农村创新创业的潮流 11
一、创新创业是农村发展的必然 11
二、创新创业是农业改革的路径 14
三、创新创业是农民致富的出路 16
第二章 返乡创业的优势 19
第一节 返乡创业的人才优势 20
一、返乡创业者的眼界与胸怀 20
二、农村的劳动力优势 22
三、农村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24
第二节 返乡创业的资源优势 27
一、本地资源的发掘 27
二、资源是发展的条件 30
三、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第三节 返乡创业的政策优势 35
一、返乡创业鼓励政策 35
二、用好用活本地政策 40
第三章 公益创业与返乡创业 45
第一节 公益创业概述 46
一、什么是公益创业 46
二、公益创业的特点 49
三、公益创业的优势 52
第二节 返乡创业与公益创业的结合 54
一、农业和农村公益的必要性 54
二、公益模式的改造 58
三、返乡公益创业的展望 61
第三节 返乡公益创业的具体方法 63
一、公益创业的模式和策略 63
二、找到公益创业的思路 65
三、寻求公益创业的市场突破 68
第四章 返乡创业的要点 73
第一节 因地制宜 形成特色 74
一、把握本地的经济和市场 74
二、构建特色产业 78
第二节 发挥优势 产业对接 82
一、产业的对接 82
二、创新思路实现产业突破 85
三、农村产业发展的后发力量 89
第三节 联合发展 扬长避短 90
一、构建产业集群 90
二、强化短板和风险控制 92
第五章 返乡创业项目选择 95
第一节 发现和构思创业项目 96
一、从市场需求到创意 96
二、从创意到创业机会 100
第二节 创业项目的评价分析和风险控制 105
一、创业项目的评价 105
二、创业项目的分析 108
三、创业风险控制 112
第三节 返乡创业项目选择的特殊性 114
一、项目要突出本地化 114
二、项目要带动一方发展 115
三、做好风险防控 116
第六章 返乡创业合作 117
第一节 产业链合作 118
一、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118
二、产加销一条龙式合作 120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124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124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点 126
第三节 农村创业互助 129
一、创业互助的必要性 129
二、创业互助的方式 133
第七章 创业项目的灵魂和根本 135
第一节 创业项目的灵魂 136
一、创业项目的逻辑 136
二、创新是创业的灵魂 138
三、善于塑造项目的灵魂 141
第二节 创业项目的根本 143
一、创业项目的资源要素 143
二、创业项目的关键要素 145
三、返乡创业的根在何处 147
第三节 创业的准备 148
一、创业者的心理 149
二、创业者的品质 153
第八章 返乡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 157
第一节 商业模式概述 158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158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 161
三、商业模式与返乡创业 166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构思和设计 167
一、商业模式的构思 168
二、商业模式的设计 171
第九章 返乡创业的产品与市场开发 175
第一节 返乡创业的产品开发 176
一、产品创新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176
二、产品创新开发的思路和模式 182
第二节 返乡创业的市场开发 184
一、市场开发的管理 184
二、市场开发的要点 187
三、市场开发的方法 189
四、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开发 193
第十章 返乡创业项目管理 197
第一节 创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98
一、创业项目管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198
二、返乡创业项目更需要规范管理 200
第二节 返乡创业项目管理方法 200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要点 201
二、管理的规范化 203
第十一章 返乡创业项目融资 207
第一节 项目融资的要点 208
一、项目的资金需求 208
二、项目融资的规划和流程 209
三、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11
第二节 项目融资的途径 212
一、传统融资途径 212
二、互联网融资 214
第十二章 结束语:展望返乡创业的未来 217
第一节 返乡创业的发展方向 218
一、政策方向 218
二、产业方向 219
三、创业者方向 220
第二节 我们要创造怎样的未来 221
一、农村的发展 221
二、农业的升级 222
三、农民的富裕 223
参考文献 225

节选

  第一节农民工的历史和现状  农民工经历了曲折的历史。从最初“战战兢兢”地走出农村,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到形成规模,造就每年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经济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再到当前由于产业转型等因素纷纷返乡待业,期待通过创业再启致富之门——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  一、建设的主力军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民经济重心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既不能在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限于户籍等条件,他们又难以离开本地;同时,尚处于起步期的乡镇企业也无力容纳大量的农民。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摆脱了沉重的枷锁,也为农村人口的流动创造了条件。怀揣脱贫致富的梦想,凭着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农民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加入了进城打工的大军。据统计,1984年之前,广州的流动人口才8万人,1984年后快速增长到数百万人;到1988年,全  国农民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人。这些农民工主要参与到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当中,为当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农民工的出现,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农民工不仅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且把他们在外部获得的技能、眼界、思路等带回了农村,为农村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农村最大的困难是现金收入低,农民工外出务工获得现金收入,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的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在巨变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民外出打工是经济脱贫的需要,但其养老、子女教育、看病就医等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服务业等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各类企业更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对农民工的质  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各地区的劳动职业部门都努力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把中国的数亿农民变成了熟练的流水线工人。南下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东进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流域,北上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成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首选。每年春运时节,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回家过年成为中国独特的景观。农民工的艰辛和汗水,造就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  到2002年,熟练技术工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  局面,农民工活跃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此时,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到2006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已达到1.32亿人,  本地务工的农民也超过了1亿人,全国范围内广义的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4亿人。难以想象,没有这样巨大体量的农民工,中国的建设发展将怎样持续进行。农  民工吃苦耐劳、遵纪守法、服从管理、对薪资的要求低,为中国的各项产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可以说,没有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二、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冲击  201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产业转型的深入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农民  工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图1.1所示,虽然农民工的总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万人)28000  27500  27000  26500  26000  25500  25000  24500  24000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图1.12011—2015年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5(%)  4  3  2  1  0  1.经济转型的冲击  经济的转型使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出现了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产业升级的需要,迫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农民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新型产业需要具备更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农民工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新型产业对农民工数量的需求也将逐渐减少,很多农民工必须另谋出路。不仅如此,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必然淘汰大量的落后企业。在旧的企业濒临停产或者已经破产、新的企业还没有建成投产的期间,农民工很难获得充分的就业。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自不待言。  2.社会发展的冲击  社会的发展也对农民工这个概念形成了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从过去偏重经济发展,转向了社会和经济并重。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和规模,更要注重它的质量和前景。政府比过去更加关注民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民生相关产业更多体现为本地化,这也对农民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地化民生产业的建设者同时是受益者,它更倾向于吸纳本地劳动力、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农民工为异地民生建设创造了成果,却不能同时享受成果,这也是有失社会公平的问题。异地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本地就业需求的增加,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  农民工考虑返乡发展。民生产业的本地化,为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提供了可能性。  这两方面的冲击,使农民工逐渐陷入尴尬的处境。继续外出务工,要面临就业压力的增大;回乡发展又缺乏必要的条件,本地就业难以容纳。农民工必须重新定位,思考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农民工的困难和机遇  农民工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给社会产生了一个错觉:是不是他们被时代抛弃了?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也提出了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诉求。应该说,这样的诉求是正当的。农民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既要正视发展中的困难,也要发现其中存在的机遇。  1.农民工面临的困难  一是就业方面的困难。农民工就业在异地和本地都受到了强烈的阻力。首先是异地需求的萎缩。经济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人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异地”这个概念变得模糊了。尤其是互联网经济,O2O等模式的兴起,极大地缩短了经济的时空距离,使得各项服务都趋于本地化,异地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不明确。其次是就业竞争的激烈。农民工因其吃苦耐劳、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本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落后的劳动技能很难获得较好的岗位。同时,本地劳动力在新形势下逐渐返乡,农民工的供应相对增加,也使就业竞争加剧。需求在萎缩、竞争更激烈,本地就业的现金收入会受到影响,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二是技能升级的困难。农民工从业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20世纪80  年代,培训一个熟练工人的周期不足一个月,甚至只需要几天;而到了21世纪,熟练工人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操作技能,培训周期(含在岗培训)逐渐拉长为一个半月到两个月,部分工种的要求更高。可以想象,产业升级不仅使过去的培训失效,还将使培训周期更加拉长。产业升级还有可能使部分农民工难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获得新的劳动技能。  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21世纪的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果。但是,对于年龄稍长的农民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限于文化水平,他们很难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继续从业,也很难与新一代农民工展开有效的竞争。代之淘汰当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上的农民工是一个极大的困难。  三是现实收入的困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外出务工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例如,农民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实收入的减少对于部分农民工家庭来说是立竿见影的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在扶助贫困农民工家庭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近3亿农民工就是近3亿个家庭,仅仅依靠这样的扶助难以改变他们的处境。  四是存在各方面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却不能获得城市的“国民待遇”。这当然不是简单的身份的问题,它涉及历史、体制等多种因素,我们在此不一一展开。同时,养老、子女教育、医疗等也一直都是困扰农民工的重大问题。老人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子女教育不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医疗等社会保障难以落实,这是农民工们内心无以言说的伤痛,也是他们现实存在的困难。  我们强调这些困难,既希望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予以更多的关注,切实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也表明了一种态度:不直面困难就难以解决困难,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  2.农民工发展的机遇  困难总是和机遇并存。有困难存在,说明事物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而改变往往就伴随着机遇。农民工的处境也是这样,在充满困难的同时,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转型、农民工的返乡,也为改变创造着机遇。  一是本地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机遇。农业必须以工业化、商业化的思维来经营,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益。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及相关产业,如手工业、加工业、畜牧业等,在技术、资本不断涌入的同时,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占主导的业态。农民工发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具备本地化优势,更容易利用好本地区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关系更具依赖性、互助性,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企业的兴起,都有可能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  案例1.1中国奶制品企业曾经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蒙牛、伊利、完达山等乳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就曾经带动过很多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些企业经营的液态奶需要大量的奶源。农村的土地分散,限于当时的政策也很难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因此奶源主要是由分散的农牧户提供。农牧户因为牛奶的销路有保证,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就很高,从养殖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组建起养殖、收购、粗加工等产业合作组织。农民最缺少的就是现金收入,而养殖奶牛使他们的现金收入稳定地大幅增加,成为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乳业公司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随着这些乳业公司的发展,它们的产业链也在延长。以蒙牛公司为例,它的液态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它的冰淇淋产量在国内也处在第一位,奶粉、酸奶等其他产业在国内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冰淇淋、奶粉、酸奶这些乳制品深加工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和农民致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且,这样的项目并不需要很高的门槛。蒙牛、伊利现在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蒙牛公司的领军者牛根生,幼时生活  图1.2蒙牛收入连续高增长,液态奶市场份额第一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  贫困,只是一个普通的养牛户。他联合众多养牛户从伊利公司中分离出来,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业界的翘楚。而伊利公司的前身,也只不过是一个“回民食品厂”这样的小企业。发展的历程固然难以复制,但是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的机遇,每个人都可能通过创业实现成功。  二是关注自身的机遇。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归根结底还需要农民工自己解决。政府、公益机构、协会组织等的协助都是外部的条件。穷则思变,现成的路走不通了,也就是创新的开始。而且,农村和农民所处的困境,与本地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分不开的。农民工离开乡土来到城市,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很难对老人和儿童投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已经为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样的代价不应该也不可能让下一代继续支付下去。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要农民工转变观念,探索返乡创业的新路。  三是返乡创业的机遇。农民工回到家乡,不仅是大量的劳动力回归本地,而且从外面带来了技术和经验,也带来了眼界和思路。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兴起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小高潮。很多现在成长起来的民营、乡镇企业,都是那时的产物。不同的是,现在的农民工还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市场环境。①政策环境。国家、省和市县各级都根据中央“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出台了各种类型、各种方式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其中,创业和扶贫、创业和“三农”相结合的政策有更大的扶植力度,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②资源环境。农村有丰富的土地、闲散资金、劳动力资源,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加工业、土特产品业等方面都能有所作为;传统的种植业,也可以通过精细化改造实现升级,各种优质果蔬、绿色有机食品、反季节种植等都是创业致富的门路。这些资源很大程度上都处于闲置状态,需要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充分利用。③市场环境。过去限于交通运输不畅、供求信息闭塞、交易成本过高等条件,农村创业的成果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实现。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的关系,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使成果“走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畅通无阻。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返乡创业的大好机遇,等待着农民工兄弟去发掘、去利用。  我们承认有困难,但是我们更要着眼于机遇。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力还没有迸发出来。我们相信,在过去的40年中,农民工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绝对有能力通过返乡创业实现山乡的巨变。  四、返乡创业的新思路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结构的冲击下,农民工返乡发展的势头已经开始初步显现。统计显示,2010年开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的增速已经逐渐落后于新进入市场劳动力的增速,而且差距仍然在进一步加大。这反映出返乡创业将成为更多农民工的选择。不仅是返乡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成为新的潮流。  返乡创业,创什么业,怎么创业?很多返乡创业者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放眼一看,似乎每一种产业都有发展的前景;但是真的投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的门道,有机遇也有风险。返乡创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不可能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事实上,本书就是在试图解决这个大问题,给创业者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内容。这一节仅就方向性的问题作出探讨。  1.吃透政策导向的信息  在很多返乡创业者看来,政策是非常大而化之的:它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今天出来一个这样的政策,明天又出来一个那样的政策,总也抓不住它。这是对政策的误解。解读政策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局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理解。  例如,中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返乡创业有怎样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离农村非常遥远,它是大城市才有、大城市才用的东西。而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众筹、第三方机构等,就可以实现创业项目的融资。这对于农民工创业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众多投资者为项目提供启动运营资金,大家共同分担创业的风险,共同分享创业的收益。农民工创业了解了这个政策,就不必再为创业最大的困难——资金而发愁了。过去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启动的项目,就有了启动发展的机遇。  类似这样的政策很多。从中央到地方,直到乡镇一级,都有很多关于创业扶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包括资金、技术等的支持,税费的减免,合作社的组建,市场供求信息的提示,销售方面的协助,等等。吃透政策,了解中央和地方关于产业导向等方面的信息,就能够找到最有利的项目,从而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  返乡创业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有什么”,还要把眼光放远、放大,着眼于自  己能“做什么”、能“用什么”。大厨做菜不可能等什么材料都准备好了再下锅,这样顾客会等待很长的时间;大厨讲究统筹安排好时间,让每一道工序水到渠成。创业也是如此,发现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我找项目”变成“项目找我”。  一是发挥本地产业方面的优势。关于本地产业优势,要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  本地有哪些优势产业?  这些产业当中,哪些是各级政策支持的?这些产业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产业中我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的创业项目和产业上下游都是怎样的关系?  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产业优势也有就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选择和运营创业项目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二是发挥本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农村的资源非常丰富,既包括闲置土地、富余劳动力、闲散资金等要素型资源,也包括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加工业等产业和行业性的资源。农民工创业要使这些资源为我所用,以创业项目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是发挥本地政策方面的优势。国家和省市一级的政策,往往是全局性的、导向性的,具体的落实在县域实现。因此,每一个县级行政区都结合上级政策精神和本地发展实际,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过去,农民把外出务工当作首选,大学生毕业把在大城市就业当作目标,政策再好也没有人来落实和应用。现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各项政策就有了它们的用武之地。  有了这些方面的优势,返乡创业就有了方向、有了底气。其中的关键,还是要把各方面的优势转化成为创业项目的要素,使优势在创业中发挥出作用。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实现创新创业的成功。  3.形成创新创业的思路  创业项目是有生命的,它有魂和根。创业项目的灵魂就是创业者怎样把各方面的要素组织、融合起来,创业项目的根就是每一个创业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的、可以形成市场转化的优势。返乡创业就要抓住各方面的资源要素,通过与政策、产业、市场的契合,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的“拳头”,  实现“一招鲜、吃遍天”。创新创业的新思路,在后面的章节还会细讲,限于篇幅,这里暂不展开。  思路决定出路。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首先要了解本地政策、产业、优势、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找到机遇、理清思路、提炼创意,进而把创业项目的逻辑和现实想清楚;最后,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进入市场实现运营。讲思路、讲方向,就要把政策、资源、自身弄清楚。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返乡创业密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