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昉著
页数:169页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52009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对现代文学发展中人文主义诉求的丰富表现和观念表述,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与辨析, 为人们逐次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和价值视域。尤其是其中对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冯至、张爱玲、萧红、师陀等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性作家创作的人文主义特色。
作者简介
文学博士,现任《文艺报》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等,发表了多篇采访报道和专业论文等。
本书特色
王昉著的《面对失落的文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用了大量篇幅对现代文学发展中人文主义诉求的丰富表现和观念表述,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与辨析,为人们逐次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和价值视域。尤其是其中对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冯至、张爱玲、萧红、师陀等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性作家创作的人文主义特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基本历史考察
一、人文主义核心范畴的必要阐释
1.人文主义倾向的准确理解
2.人文主义倾向的类型划分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重点历史考察
1.思想文化层面的对峙
2.文学观念的交锋
三、文学创作实践的丰富表现
1.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与精神失落
2.城市现代转型中伦理失范的真实呈现
3.乡村秩序的破产
4.人与自然的隔绝
5.以对美好人性的文学想象对抗历史的失衡
6.以历史循环论对抗线性历史进步观
第二章 从浪漫主义反抗到人文主义救赎——郁达夫创作的精神转向
一、精神转向:从浪漫主义激情到文学的道德感
二、创作精神转变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独特历史关注——对老舍创作倾向的重新体认
一、世界变革格局中的独特姿态与文学发言
二、面对传统文明失落的人文沉思
三、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
第四章 沈从文的诗性思维和人文建构
一、带有原初意味的诗性思维
1.互渗性的思维特性
2.通悟的认识能力
3.沈从文诗性思维的纯粹性
二、沈从文的人文建构
1.对神性的诉求
2.旺盛的生命力与平衡美好的人性
3.对历史发展中“常”与“变”的思索
4.诗性
第五章 重寻精神的故乡——冯至创作的精神内核
一、“故乡”的含义
1.“故乡”的含义之一:自然之乡
2.“故乡”的含义之二:伦理之乡
二、通往故乡的道路
1.回归自然之乡
2.回归伦理之乡
第六章 人文立场下的悲悯与关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基本倾向
一、人文价值视阈与张爱玲研究
二、大家族背景下人性的存在状态
三、中西文化碰撞下失落的灵魂
四、城乡文明的对立
第七章 萧红对主流文学话语的反思——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到《红玻璃的故事》
一、三个文本中的思想转变
二、思想转变的原因
第八章 车站、塔、深宅——师陀创作中二元文明冲突下形成的三维文化心理
一、“车站”、“塔”与“深宅”的=i维意象结构
二、多维互参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跋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基本历史考察
一、人文主义核心范畴的必要阐释
1.人文主义倾向的准确理解
2.人文主义倾向的类型划分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重点历史考察
1.思想文化层面的对峙
2.文学观念的交锋
三、文学创作实践的丰富表现
1.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与精神失落
2.城市现代转型中伦理失范的真实呈现
3.乡村秩序的破产
4.人与自然的隔绝
5.以对美好人性的文学想象对抗历史的失衡
6.以历史循环论对抗线性历史进步观
第二章 从浪漫主义反抗到人文主义救赎——郁达夫创作的精神转向
一、精神转向:从浪漫主义激情到文学的道德感
二、创作精神转变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独特历史关注——对老舍创作倾向的重新体认
一、世界变革格局中的独特姿态与文学发言
二、面对传统文明失落的人文沉思
三、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
第四章 沈从文的诗性思维和人文建构
一、带有原初意味的诗性思维
1.互渗性的思维特性
2.通悟的认识能力
3.沈从文诗性思维的纯粹性
二、沈从文的人文建构
1.对神性的诉求
2.旺盛的生命力与平衡美好的人性
3.对历史发展中“常”与“变”的思索
4.诗性
第五章 重寻精神的故乡——冯至创作的精神内核
一、“故乡”的含义
1.“故乡”的含义之一:自然之乡
2.“故乡”的含义之二:伦理之乡
二、通往故乡的道路
1.回归自然之乡
2.回归伦理之乡
第六章 人文立场下的悲悯与关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基本倾向
一、人文价值视阈与张爱玲研究
二、大家族背景下人性的存在状态
三、中西文化碰撞下失落的灵魂
四、城乡文明的对立
第七章 萧红对主流文学话语的反思——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到《红玻璃的故事》
一、三个文本中的思想转变
二、思想转变的原因
第八章 车站、塔、深宅——师陀创作中二元文明冲突下形成的三维文化心理
一、“车站”、“塔”与“深宅”的=i维意象结构
二、多维互参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