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峰瑞
页数:231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90025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一人生成功的四个途径
有的人生下来就有钱,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多数人则要靠自己
奋斗,成为第一代有钱人。如果你不是生在富贵之家,大概有四个途
径来争取成功:
1.成为政府官员,最好在司局级以上。
2.成为大公司的高层主管,通常其薪金也非常丰厚,而且还在
不断增加。
3.成为社会名流,或者卓越优秀的专业人才,比如影视明星、
科学家、作家、著名医生、著名律师、著名工程师等。
4.自己做老板(企业主)。
前三条道路最体面、最荣光、最吸引人,但机会少,难度大,普
通人可以梦想,却难以实现。
第一条路,自古就有,公务员,不妨戏称为为政府打工,优点显
而易见,工作稳定,收入相对殷实;政府主管比起企业主管来,还有
更多的社会优势。因此这是一条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考公务员
逐渐成为必由之路。要成为高层领导人,更需要付出相当努力与超人
智慧。
第二条路,中国的大企业大公司越来越多,有原来的国企,有外
资企业,民营企业也发展起来了。其高层主管的薪金颇让人心动,不
管年薪50万元,还是500万元,足以成为有产者。但是,没有名牌
大学的教育背景,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没有年轻时代加班熬夜,你
很难成功。那里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好不容易熬成第一高手,你会突
然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廉颇老矣,尚能
‘做’否”?不过其诱人的薪水还是让很多人向往。而且,在与国际接
轨的过程中,薪水有大幅增加的趋势。
第三条路,比如影视明星、著名模特,或者是著名作家、科学家
等等,他们的明暗收入累计下来,也可以成为有产者。而一般演员、
模特,或者吃青春饭的人,则难以成为有产者。另一个群体包括非常
优秀的科技人才、著名教授、律师、医生……,他们本来就受人尊
重,依靠自己学习了多年的专门技术,也可以成为有产者,常常还拥
有自己的企业——他们有两个身份,既是社会名流、专业技术人才,
也是企业主。个别人群还可能在政府兼职。大学金融系的教授,不仅
有学者之名气,通常也在金融证券公司兼着独立董事的职位,能获得
不菲的利润分成。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授则常常拥有自己的企业。
上面三条道路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或者相当靠近上层社
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引领着时尚潮流,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资
源,因此让很多人羡慕、神往,甚或嫉妒、仇视。他们的生活确实舒
服,出国机会多,高级别、高水准的文艺演出也多请他们出席。甚至
最优良的苹果、大米、白菜,也特别挑选出来,先进贡给他们——据
说河北衡水产一种桃,个大,皮薄,不是当桃吃,而是椰子一般,插
根吸管进去,吮吸一番,就只剩下皮了,市场上哪里见得到?既然资
源有限,不先给他们,给谁呢?
第四条道路,自己做企业主(老板)。咱普通百姓、草根阶层,
既没有权力优势,也没有能力专长,要想成为富爸爸,只有第四条路
可走。既然有大企业、小企业、小小企业之分,当然也该有大老板、
小老板、小小老板之别。在工作之余,适当进行一些投资,是不是也
可成为有产者?在目前还比较玄乎。如果业余投资者可以赚得大钱,
那些专业投资者又该赚到多少钱呢?所以我们时常被告戒:股市有风
险,请谨慎入市。
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初,对人生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可以尽早制
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很多人在30岁才明白过来,结果已
经错过最佳年龄机会。
25岁-30岁是确定人生道路最重要的年龄,既有基本的人生经
验,又有冒险的勇气,负担轻,顾虑少,敢于行动。如果30岁之后
才确定人生方向,一般来说,就很难有大的作为了(这不是定论,不
都如此)。而绝大多数人却在30岁~35岁才慢慢明白人生的方向,结
果只能过着草根阶层的生活,尽管不能说穷困潦倒,曾经的梦想却几
乎完全远去,只能在养家糊口中度过人生。
年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成功要素。拿红军长征来说,从有关史料
中看到主要原因,是博古的错误领导,迫使红军做战略转移。有多少
人注意到了,他成为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时,才24岁?以一个24岁
的年轻人来领导中国革命,除非他雄才大略,否则断难成功。
中国革命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才俊,林彪24岁任军团长,肖华18
岁任师长。不过要注意,他们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才做出那些
成绩的。1935年,毛泽东42岁,周恩来37岁,革命思想已经完全成
熟。毛泽东26岁才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
霍去病18岁击匈奴,那是因为他在汉武帝的领导之下,当时汉
武帝35岁。朱元璋28岁成为十万大军的统帅,但还没有能力争夺全
国统治权。项羽是一个英雄,24岁便成为反抗秦朝的群英领袖,靠
的是勇冠三军的气魄和勇猛,智慧上却远不及刘邦成熟,结果在临近
30岁时,被刘邦打败,自刎乌江(当时刘邦54岁)。年轻的雄主始终
是凤毛麟角,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不朽功勋,却在33岁就死了。
年龄当然不是绝对因素,但必须作为重要的考察标准。中国政府
为了保持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对干部选拔有一个年龄要求,一般干部
超过45岁不再予以提拔,满38岁者,亦不再晋升为团长,难道不能
说明年龄的重要性吗?
如果一个人在二十来岁对此有所认识,有所警觉,即使不能走前
三种人生道路,第四条路还是可以选择的。就笔者的观察,那些贸然
踏入第四条道路的草根(普通人),都获得了不菲的财富,尽管不能
算做富豪,称为百万富翁还是基本恰当的,大致能满足家庭的需要。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算一种成功吧。
关于第四条人生道路
美国的大富翁约翰·洛克菲勒有一个故事。他自己出差总是住普
通饭店,他儿子出差却总是住五星级宾馆。记者就问:“你们父子为
什么不同?”洛克菲勒说:“因为我儿子有一个有钱的爸爸,我却没
有。”关于第四条人生道路,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讨论。
咱普通老百姓人数多,受教育程度低,进不了政府机关,只能给
企业打工,没什么保障。一些非赢利机构也在转变成企业性质,给企
业打工的人就越来越多。多数情况下,工资只够养家糊口。是继续打
工,还是创办一家企业,成为有产者,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富爸爸,更甭提什么荣华富贵、高官厚
禄了。我们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平安、富足、自由、健康,
如果能对别人有点帮助,那更好。我们也非常喜欢人民币,它却嫌贫
爱富,不大理睬我们。
眼下的中国,在政府部门工作总是比给企业打工强,至少老了有
个保障。如果命运不济,只能给企业打工,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还有
小小企业、个体户)打工,连“平安、富足、自由、健康”的生活都
难以完全保证——本书就对你有用了。
如何成为有产者,可能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我们经常跟孩子
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啊,那样才能找到好工作,却不知道,只有不到
20%的有产者在学校期间是优等生。优等生可以找到好工作,却未必
能够成为富翁。目前的中国,70%的富翁不是靠工资,而是靠拥有自
己的企业。
至于中产阶级,一是标准不够明确,二是数量也无法统计,眼下
也不足以形成一个阶级,所以这里略过不论。大概年收入30万元以
上者,经过lO年积累,可以步入中产阶级。
也许,你需要先认真想一想,是要创造财富奇迹,还是想过富
足、轻松、自在、普通的草根生活?如果是前者,非常抱歉,本书显
然不适合你。媒体总爱渲染那些财富神话,去年还负债累累,今年公
司就上市了,而腰缠万贯,成为社会楷模。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不得
不那么做;概率论却告诉我们,多数人创造不了奇迹。如果那些神话
让你备受鼓舞,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条路,自己当老板(企业主),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它是咱
普通百姓(草根阶层)可以选择的道路,公平地向每一个人开放。这
正是市场经济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只要有钱,而且是合法赚来的,
过着富足、自在、安乐的生活,就是咱普通人(草根)的奋斗目标。
学校并没有告诉我们,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保卫祖国、复兴中华?还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多多赚钱?
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很多人在30岁~35岁才
想明白,或者说才看明白:就多数人来说,即对咱普通百姓(草根阶
层)来说,一般情况下,努力奋斗的目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自在,富
足,快乐,健康,如果能对别人有所帮助,那就更好。
要做到这一点,基本说来,最好是自己当老板:钱,一般比拿工
资挣得多;时间,当然是自己说了算;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
工作。尽管还有很多不满意,但是,多数情况下,肯定比工薪族要过
得自在、逍遥、富足。
当然,自己当老板也有诸多烦恼,每月底都要支付的大堆账单,
工商税务方面的麻烦,产品卖不动的压力,劳资纠纷,三角债……事
实也证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老板(企业主),尤其是做一个
优秀的老板(企业主)。
本书将对“自己做老板(企业主)”的前期阶段——他们是如何
开始的——做深入、全面、细致、彻底的考察,看看究竟自己当老板
有哪些好处,要付出哪些努力,有什么重大缺点——这一点值得那些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认真考虑,国家与父母花那么多钱来培养,并不期
望他们当什么小老板。如果由小变大,缔造出一个大企业,当然值得
鼓励;遗憾的是,只有不到5%的企业最终能够成长为大企业,常常
需要10年-30年。
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企业主看来,赚钱活动如同蛋糕游戏:一个赛场是1000个人
分80斤重的蛋糕,另一个赛场是10个人分200斤重的蛋糕,哪个赛
场更容易分得蛋糕?问题一下子变简单了,首要的问题不是竞争技
巧,而是选对赛场。
比如家装行业,这块蛋糕的总价值是6000亿元人民币,薪金总
量大概是600亿元,利润总额估计为1200亿元(按平均利润20%计
算)。无论如何,员工是数倍于老板的,极少数人在1200亿元的赛场
上纷争,大多数人却在600亿元的赛场上纷争,两相比较,谁更容易
分得蛋糕?
富爸爸们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发现了两个赛场,他们可能为此东游
西荡了好多年。有的是受到别人的影响或撺掇,贸然踏进了那个赛
场,有的则是“被生活所逼迫”,或者是胡乱尝试,稀里糊涂进了那
个赛场,尽管有困难,最终都丰收了。
每年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在求职场上竞争,自然是“又大、又
红、又好看,且价格适中的苹果”容易胜出。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
每年有二三百万大学生,几十万硕士、博士或海外归来者,还有百万
高中生、中专生赶来加入,简直是一场混战。落选的总是那些有瑕疵
的苹果,也没有所谓的常胜者,即使赢了,也伤痕累累,又能撑多
久?他们总设想着自己的智力优势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转换成丰厚的经
济回报,但是,很不幸,他们总会被更高的职位和薪水诱惑,总会被
上司或上司的上司的电话吵醒,而在领取市场对他们的馈赠时,总是
排在企业或老板的后面。他们还不能经济自立,因此不得不继续奋
斗。
那些被挤出职场的人,当他们懂得对赚钱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
时,慢慢看到硬币的另一面。上班族以为工资尽管不多,但是稳当,
他们却不那么认为。他们认为上班族的风险才最大。比如说团队解散
了,你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组织,或者是在你年老色衰时、得罪上司
时、犯下严重错误时,都会被无情地踢出团队。尽管可以拿到一块名
叫“养老金”、“失业补助”的蛋糕,其结果还是令人伤心,何况很多
时候还拿不到。
企业主却不一样。他们总是拿走最大一块,一时半会吃不完,就
招聘更多的人去抢蛋糕;也可以存放起来,待荒年来临、没有抢到蛋
糕时,好拿出一小块来应付工资、房租;遇到狠心的,就乘机克扣,
甚或裁员——他怕什么,国家允许他们那么做,而且市场上还有那么
多“又红、又大、又好看,价格适中的苹果”,需要时再招呗。即使
企业垮了,先前存放起来的蛋糕也足以使他潇洒一生,与你的“养老
金”“退休金”相比,哪个更好?谁的风险大?
由于大企业总是能分割到蛋糕的最大块,高层主管的收入比小企
业主多,这是可能的,但那样的机会有多少呢?目前中国的百万富
翁,从人数比例来讲,企业主占70%,高层主管只占9.8%;美国因
为大企业多,百万富翁中企业主占32%,高层主管占16%。从概率
上看,企业主和高层主管相比,谁更容易得到大蛋糕?如果你有竞争
优势,能够成为高层主管,那确实真不错,一般员工可就难了。
他们中的部分人,由于自己独特的判断力,由于敢冒经济风险,
由于选对赛场,很快就得到奖赏,不少人成了富翁。更有人创造了
“一年一百万,五年一千万,八年一个亿”的财富加速度——考虑到
他们都曾是非常普通的老百姓,称为财富神话也无妨。
他们看似直面竞争,其实是最善于逃避竞争的人,由于选对赛
场,以平常之资,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
有多少钱才算有产者?
在这里,有产者不过是百万富翁的一个代名词。净资产达到这个
水平的人,可以称做有产者:
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净资产800万元;
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如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净资产500
万元;
3.三级以下内地城市,净资产300万元。
数据并不科学,只是我个人的观察所得,以100万元美金作为衡
量基准。
还可以当地中等价格的房子为基准,净资产大于或等于8套~lO
套房价,就是所谓的富爸爸。比如北京,一套房价格大概100万元,
净资产800万元可以称做富爸爸。如果是内地某县城,一套房子价格
大概在lO万元,那么净资产100万元,可以称做富爸爸。
还有一个标准,如果现在什么都不干,仅凭手中的财富,能维持
现在的生活品质lO年不变,也可以称做富爸爸。假设一年花费10万
元,是不是说100万元就可以称为富爸爸?不是。物价不断上涨,
100万元支持不了10年;钞票贬值,坐吃山空,缺乏安全感,从心理
上讲,生活品质已经降低;大概要有500万元,才能气定神闲地过上
lO年,而保持着同样的生活品质。
这也是可以称得上经济自立的标准。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能够经
济自立呢?最新数据显示,只有5.9%的人自认为处于社会中上层经
济水平,中层比例为39.6%,中下层水平的多达53.6%。由于没有获
得该数据所表达的经济水平的标准,我只能主观地猜测,即使在中层
的39.6%的比例当中,也未必有一半的人做到了经济自立。
在如何发现财富机会这一点上,前面讲到的两种方式是最主要的
方式,比例合计为81.9%。另外两种方式是,意外地获得一个大机会
占11.4%,亲友的直接影响占6.7%,合计为18.1%。两种方式的失
败率都低于平均失败率。
1.亲友的直接影响
这组样本最少,总共24人,占全部样本的6.7%。处女创失败4
人,失败率16.7%。
说他们是“获得”机会也许更准确些。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亲
友本来就在做生意,就跟着做;二是亲友带给他信息,经过调查研究
之后,认为确实可行,然后开始。
故事一
她学的是金融财会,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些入。27岁那年,带着
三万元钱,去了香港,跟人合伙,把回收来的废纸加工成再生纸,跟
她原来的工作一点不相干。开始她并不想做,是内地一家造纸厂的厂
长跟她说,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并叹息道,
通过香港销往大陆的纸浆,多掺有水分,品质不高,希望她能改变。
她一直把他当师傅看,后来还把他的孩子安排在她美国的公司。懂得
感恩是商业成功的一个因素。
她不懂造纸,但师傅懂,所以技术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反而是
在销售上遭到香港同行抵制。她坚持品质第一,不往纸浆里掺水,触
犯了同行利益。他们请黑社会给她恐吓电话,并买通她的合伙人掺
假,但她都克服了种种困难挺了过来。首先欢迎她的是卖废纸的人,
因为她的价格公道。
短短几年,她的生意就大有起色,不仅在香港站稳脚跟,还建立
了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她考虑到香港的岛屿位置,于1990年去了
美国,并用10年时间,成为美国的旧纸回收大王。
她说:“创业起步时确实艰苦,但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
到美国后,又赶上美国经济复苏,所以发展很快,超出我的预期。”
故事二
他少年时代苦,常常没有饭吃,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成为中
学老师,日子也很清贫。由媒婆牵线,他入赘到了河北,姑娘也是教
师,生活才基本稳定下来,至少天天有肉吃。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很快。他们紧靠北京,
住地周边建起来了很多小型印刷厂,都从北京揽活,因为成本低,能
够与北京的大印刷厂竞争,活多得忙不过来。他的岳父和小舅子都在
国营印刷厂上班,看人家忙得充实,小舅子就辞职,也建了一家小型
印刷厂。但他不善应酬,在北京揽不到活,只好接别人转手的活,利
润很薄。
眼看着邻居起了高楼,他奈不住了,想下海。已然年届40,辞去
了20年的教育工作,干起了印刷工作。
开始在北京揽活,辛酸自不必说,本是苦孩子出身。刚开始的活
可小得狠,常常是一两百块钱的单子,赚不了几个钱。每天一大早起
来,乘两个半钟头的公交车进京,傍晚又返回河北,中午找个落脚点
都难。活印好了,小件自己提过去,大件就雇车拉,偏偏印好的印件
以半大不小的为多,自己提不了,雇车又不划算,送货就成了难题。
毕竟家里人懂印刷,他不必为印刷技术犯愁,只需要考虑怎么拉
到活,也算省了一头心。经过一年摸索,逐渐跟北京的出版社、杂志
社、图书文化公司建立起联系,活源渐渐打开,从小胶印发展为大胶
印。
小胶印设备便宜,做不了大活,赚钱慢;大胶印赚钱快,但设备
昂贵,每台从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一时又买不起。好在家人在
印刷行业干了那么些年,自然有办法买到旧印刷机,是该淘汰的那
种,稍加整修,因陋就简,就哐哨哐哨干起来。品质虽不怎么样,但
价格便宜,所以也有不少活;又因为工资和房租都低,所以仍然能赚
钱。
他的生意一点一点滚雪球般做了起来。经过10年发展,也有个
企业的样子了,资产大概千万左右吧。
他的创业过程没有动人之处,也没有传奇色彩,中间当然有困
难,比如款子收不回来,不能按时交活,工人在厂子里闹事,都一一
化解。绝大多数人跟他相似,平凡,琐碎,财富增长也不快,既不能
成为大企业家,也不能让人传诵。但是,他不再受贫穷折磨,人生也
更加完整。他们的财富是时间熬出来的,大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味
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