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美丽乡村建设:新版

封面

作者:杨巧利,马艳红,贾天惠

页数:195页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6380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在环境美的同时发展也要美,不断谱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本书共5章,内容包括美丽乡村的概述、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环境之美、建设美好乡村、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注重乡村文明传承等。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

杨巧利,女,1969年10月出生,现居吉林省大安市,高级农艺师,现就职于吉林省大安市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10年有余,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杨巧利,女,1969年10月出生,现居吉林省大安市,高级农艺师,现就职于吉林省大安市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10年有余,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

目录

第一章 美丽乡村的概述
第一节 美丽乡村的含义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第三节 国外美丽乡村发展计划的建设内容
第四节 中国美丽乡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

第二章 发展农业清洁生产
第一节 生活垃圾到处堆弃
第二节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第三节 畜禽粪便污染突出
第四节 化肥农药过量施用
第五节 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严重
第六节 农膜污染问题凸显

第三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环境之美
第一节 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布局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居民建筑规划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绿地、道路规划
第四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排水规划
第五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电规划
第六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景观建设
第七节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能源规划

第四章 建设美好乡村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含义
第二节 如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家园

第五章 注重乡村文明传承
第一节 新时期乡风民风概论
第二节 好家风好家训涵育文明乡风
第三节 打造高品位文化生活
第四节 注重乡贤文化传承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第一章美丽乡村的概述

第一节美丽乡村的含义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那美丽乡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乡村是与城市相区别的另一种人居环境。近年来,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并要求乡村发展能紧追城市的发展脚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然而,美丽乡村的发展不能再延续城市的高消耗、高污染,美丽乡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优发展,建设一种布局精美、生活和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一、科学规划是基础

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中国农村房屋建筑都主要是自发建造,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闲置地皮、废弃住宅等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又由于审美观念的落后,这些建筑大多外形风格不一,外部装饰和环境格格不入。美丽乡村建设应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解决好乡村的“脏、乱、差”现象。但美丽乡村的规划不能照搬一个模式,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能搞千村一面。地理风貌具有多样性,自然禀赋也具有多元性,因此美丽乡村同样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要像乡村,不能建设成城市,要保留乡村的原汁原味。

二、百姓富是内在要求

以往大部分乡村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美丽乡村要求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富民理念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走一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是地处毛乌素沙漠天然风口地带的山西右玉县昔日的真实写照,那时森林覆盖率只有03%,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然而,历经右玉18任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坚持植树造林,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右玉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在干旱贫瘠、高寒冷凉地区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赢得“塞上绿洲”的称号。

三、和谐人居环境

乡村许多工厂的排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均对空气、河流、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出现了一些癌症村。有些城市不要的残次品及过期食品因价格低而流入乡村,大量催熟的农产品而不经过检查就上市,都让人们无法安心饮食。另外,乡村地区的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以及人们的心理创伤。乡村地区的社会治安主要是靠传统的道德来维持,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维系乡村治安的道德体系逐渐瓦解,急需新的秩序以建立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

四、优美的生态环境

以前,乡村的大部分垃圾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然降解,现在出现大量的垃圾无法降解的情况。乡村没有像城市一样的卫生服务系统,一般都是村民自己动手打扫,打扫的垃圾有时就堆放在废弃的宅基地上,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一刮风,各色的塑料满天飞。这样的乡村何来美丽?美丽乡村需要良好的生态,人们占用了乡村的大量空间,许多环境随之改变,生物的种类不断减少,一种物种的灭绝带来更多物种的灭绝,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所以要保护乡村的原生态。

五、浓郁的乡村文化

乡村之美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外,也在于独具特色的民俗事项和风土人情。美丽乡村建设需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当城市越来越国际化,也就越来越相似,而未来中华多元文化体系的保留将可能出现在农村。乡村文化的发展要注意结合乡村特色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例如,乡土人情、文化古迹等,让乡村文脉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独特的美丽。

六、美丽乡村的特征

美丽乡村需要形神皆美。美丽乡村注重的不仅是乡村的外在美,还有乡村的内在美。乡村的外在美主要表现在形状、色彩、声响、线条、质料、流动等方面,一般人都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知;内在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乡村的内在美通常需要我们通过经验和科学知识去探知和感悟。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美的表观形态,也是美丽乡村的一个基本要素。乡村的外在美通过村落、农田、森林、水域等向人们展示,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可以感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描写乡村景色的诗句会给没有去过乡村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美丽乡村不应只追求自然风光美,因为乡村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乡村建设有了人的参与,就能使乡村更加美丽。如宏村、西递村、诸葛八卦村等向人们展示了村落与自然风景的“天人合一”,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优势,把村落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二)内在美

美丽乡村没有健康的生态关系,即使表面形式上是美的,也不属于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许多政绩工程,只重视表面文章,追求速成,没有质量安全保障,时间一长,许多弊端就会暴露无遗。如为了增加景观美学效果,有些地方又急于求成,在恢复之初,就超前配置结构完备的植物群落,企图“一步到位”,刚开始景观效果可能很美,但违背了生物群落自然演替的客观规律,结果也不会成功。因此,我们追求的不是暂时的美,而是可持续的动态美。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注重功能的完善、优化、健康、安全、低碳与环境友好等。

第二节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原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具体来说,目标体系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如产业形态方面,主导产业明晰,产业集中度高,每个乡村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不含外出务工人员)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生产方式方面,稳步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土地等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地区,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资源利用方面,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产出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高于本县域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达到95%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三节国外美丽乡村发展计划的建设内容

随着农业集约化带来的环境影响及城市化的负面环境效应加重,人类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需求和乡村价值认识的提高,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先后制定了新型乡村发展计划,其中,欧盟的农业/农村发展计划最具代表性,反映了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从1962年实施至今,经历了从农业生产支持到乡村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发展历程,近些年又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功能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特征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

欧盟2014—2020年乡村发展计划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一是在农业、林业和乡村地区促进知识技术转移和创新,促进农业和林业领域的终生学习和职业教育;二是改善农场的济表现,以提高市场参与性和导向性以及农业多样性为目的进行农场调整和现代化建设,鼓励有能力和技术的农民进入农业领域;三是促进农产品生产链组织,包括农业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动物福利、农业风险管理;四是恢复、保育和强化与农业和林业相关的生态系统,改善水土资源管理;五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支持农业、食品和林业部门向低碳经济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向转变;六是促进多样化的小型企业创新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以促进乡村的地区发展,促进乡村地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

第四节中国美丽乡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指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较差,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加强和创美丽乡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保护亟待加强;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美丽乡村建设:新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