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心里诊断学

封面

作者:张仲明

页数:333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616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心理诊断学》再次修订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体系更加完整。心理诊断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我们对部分章节的增删得以充分体现。基于“心理诊断实践工作所需知识为核心”的视角,我们把初版中“心理诊断的心理效应”一章删除。增加了“心理诊断的症状学”“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等两章内容。同时.为了使完整的基础体系更加符合心理诊断的认识逻辑,我们按照心理诊断基本过程、基本理论——心理诊断的症状学——各类心理问题的诊断——心理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等顺序进行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从过程、理论、症状学到心理问题的具体诊断的主线。  (2)案例更加丰富。重视理论研究是该书的特色之一。但在这次修订中,更加丰富了案例。在许多重要的观点后,都增加了一个案例,并且对案例都有适当的解读。这种案例与解读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理论和实践运用的融会贯通,促进了诊断技巧的应用。因此,该书在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心理诊断的具体技能上着墨较多。这是《心理诊断学》又一显著特色。  (3)注重技能性。心理诊断是一个与临床实践联系密切的工作。在临床实践中要胜任该工作主要是需要扎实的实践技能。该书特别注重临床心理诊断实践技能总结、整理和系统化。对心理诊断技能进行了一些操作性的解读,这些都突出了技能性和实用性设计。

作者简介

  张仲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认知发展研究。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已发表国内外论文近30余篇,编写教材和出版专著13余部(含参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项目共20余项。担任多个企业、学校、政府部门心理教育及健康顾问,主题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异常心理矫正、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企业EAP、心理调解、NLP技术、教育的心理策略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学基础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心理诊断过程
第一节 初诊、复诊、会诊和转诊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过程

第三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四成分和三水平理论
第二节 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
第三节 其他心理诊断理论

第四章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临床资料的收集
第二节 来访者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 临床资料的分析技巧

第五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摄人性谈话与倾听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提问技术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参与性技术
第四节 心理诊断的影响性技术

第六章 心理诊断的同盟关系建立技术
第一节 尊重和热情
第二节 真诚与共情
第三节 积极关注和移情

第七章 心理诊断的症状学基础
第一节 认知症状
第二节 情感、意志行为症状

第八章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概述
第二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及类别
第三节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九章 神经症的诊断
第一节 强迫性、抑郁性和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第二节 疑病性、恐怖性神经症及神经衰弱的诊断
第三节 其他神经症的诊断

第十章 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诊断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诊断
第三节 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诊断

第十一章 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定性诊断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定量诊断

第十二章 精神病及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二节 精神病的诊断

第十三章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学习类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二节 成长类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三节 人际类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诊断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心理诊断学》:  (三)移情与依赖的区别和联系  咨询师要学会区别移情与情感反应等的区别与联系,也要学会区别移情与依赖。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1)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依赖是来访者将咨询师当做自己依附的对象,具有高度的信任感,而移情是一种感情的转移,把对其他人的感情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  (2)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更多的将自己的现实困难寄希望于被依赖者,希望他帮助解决,如可以向对方借钱等。移情则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将既往未曾得到满足的情感寄托给目前的心理咨询师。  (3)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是在自己遇到实际的困难如没有钱继续上学,生了病需要住院等情况下寻找对方,让对方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而移情者在感情上的转移却是一旦发生即每时每刻存在,无论对方是否在自己面前,如一个来访者已经把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情感转移给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了,那么无论她是否见到这个心理咨询师,她对该咨询师的类似母亲的眷恋都始终存在其内心里。  (4)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更关注的是在关系上能有一个可以依存的对象,对这个关系的要求是实实在在的,而移情者并不是对一个实体的需求,而是寻求感情上的一个慰藉,让自己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感情能有一个新的依存对象。  (5)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依赖者一旦找到被依赖对象,这就成为其具体的目标,而移情对象只是一个中介体,换句话说,只是情感的投注体,与实体无关。比如将对方移情为自己的母亲的,这个对象可能与自己真实的母亲的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可能对方还是一个男性,这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他让这个来访者在他身上找到了妈妈的感觉,成为了其母亲的替代物。  (6)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浓。依赖者依托的是实体,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本人,感情色彩平淡,而移情者投注的就是感情,所以一旦移情,感情色彩就非常浓厚。  (四)产生移情的心理机制与功能  移情的形成基础是来访者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发生移情时,来访者过去未曾解决的问题会使他们对咨询师的知觉和反应方式产生变形。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根源于来访者过去的人际关系,而现在又直接指向了咨询师,表现出来就是移情。  移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功能。一旦来访者解决了由于移情而产生的对咨询师的曲解,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才会获得极大的改善,这种改善会使来访者对咨询师表现出更多的信任。通过解决移情问题,来访者对自己的过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就是移情的价值功能。移情是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症状,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求助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移情也具有一定的阻碍功能。移情,不论是哪一种移情,由于它很容易对咨询师形成固定的情感偏好,从而造成认识偏差。同时,由于情感偏好强化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就阻碍了采访者与咨询者真诚的、自然的沟通,从而扰乱了心理诊断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  (五)移情的处理和对待  移情被认为再现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长期被压抑着而无处释放,甚至成为了心理问题的一个“情结”。求助者把咨询师当做以往生活环境中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置换给了咨询师,借咨询师宣泄了积压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心理平衡。  出现移情是心理诊断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咨询师可以更好地认识来访者,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比如,可以分析求助者为什么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言行反感,或者有特殊的好感,“你好像不太喜欢我刚才的……”“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你喜欢我?”求助者也许会说,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咨询师说话的语气像他那整天爱唠叨的母亲,咨询师问话的方式像那位刚刚与自己离婚的丈夫,咄咄逼人,让人喘不过气来,或者咨询师像自己日夜思念的但已离世的爱人、恋人、亲人,像自己敬爱的领导和老师,像自己暗恋的对象,等等。求助者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经深入询问,一般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心里诊断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