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洪波
页数:21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81789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天津港事件后,推进临港区空间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化工区尤为紧迫。本书基于地理学视角,以宁波镇海为例,对空间结构的历史沿革、空间布局调整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滨海产业空间结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优化城市整体布局,构造安全的、集约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空间,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发展的途径,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
陈洪波(1964年3月出生):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宁波市港城关系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多年来,陈洪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港口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已出版《港城关系理论研究》。
目录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三节 临港空间优化的路径及趋势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梳理演变历史,正视发展现状
第一节 演变历程
第二节 基础条件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明确优化思路,完善空问结构
第一节 推进“五个结合”
第二节 实施“五大战略”
第三节 明确优化目标
第四章 优化产业空问结构,构筑区域安全格局
第一节 安全视角下镇海区产业空问发展现状
第二节 镇海区产业空间布局风险分析
第三节 优化镇海区产业空间安全布局建议
第五章 优化城区空间结构,推进双核协同
第一节 城区空间结构现状
第二节 加强协同,推动双核驱动
第三节 加强与新材料科技城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建设美丽新镇海
第一节 镇海区生态空间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第七章 优化外围空问结构,推进组团发展
第一节 卫星城与空间结构优化
第二节 九龙湖-澥浦卫星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九龙湖-澥浦卫星城建设的目标要求
第四节 加快推进九龙湖-澥浦卫星城建设的对策
第八章 坚持规划统筹,强化多重保障
第一节 强化理念保障
第二节 强化规划统筹
第三节 强化制度保障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临港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镇海为例/宁波学术文库》: 三、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一)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摊大饼”圈层模式适合于早期城市发展,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效的城市扩展方式;而轴向发展与点一轴模式适合处于经济较为发达阶段的区域或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当前,我国大城市正处于城市人口高速增长,地域空间不断向郊区扩张的高速城市化与郊区化并存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注意合理引导城市开发布局,要逐步实现城市开发布局由“摊大饼”式的粗放型扩张,向点一轴式的集约型扩张转变,避免中心城区空心化和新城区松散化,完善周边卫星城市的开发和建设,通过外围城市的发展来优化城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快速道路系统、主干道网络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城市发展的轴线;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外围小城市建设,通过便捷的交通、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来吸引中心城区人口、产业的转移,大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土地和工业压力,最终形成点一轴式的城市开发空间布局,推动大城市的集约发展。 (二)从空间建设到空间治理 港口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窗口,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节点,是沟通国内与国际经济往来的重要枢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便开始恢复港口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伴随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港口建设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港口的建设数量、规模、吞吐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临港工业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虽然已经是一个海运大国,但还不能算是海运强国。从发展趋势看,各港口之间以水深、泊位、设备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差距越来越小,港口的核心竞争优势将由港口的规模和等级逐渐转向港口的功能开发与拓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港口需求增长空间明显减小,高端服务需求及其对港口的增值空间却不断加大。沿海港口应顺应世界港口发展趋势,向港口服务的物流化和高端化发展,并从被动顺应向主动适应转变。向港口服务的物流化发展,就要加快形成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以港口码头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更为迅速、更为安全的服务,以满足对港口物流一体化的需求。向港口服务的高端化发展,就要将港口服务功能向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载运工具经营与管理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扩展,这是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是增强港口对全球性航运资源配置和控制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突破当前港口城市发展困局的重要途径。 (三)从大规模拆旧建新到空间提质增效 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往往表现为人口、经济由中心城区向近郊转移和集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地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周边卫星城市开发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完善周边重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和过度扩展。要构建限制城市用地外延式过度扩张的经济屏障,使得外延式扩张的成本高于内部挖潜的成本,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诉求从原有的占用耕地转向整理城市建设用地,顺利实现城市用地布局的合理化和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同时,要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步伐。旧城区的改造,要着力于旧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要挖掘旧城区已开发土地的潜力,注重对一些旧居住区、厂房、仓库等的改造利用。新区的规划建设,要改变功能单一、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局面,加快邮电、银行、医院、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市,吸引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的迁入,缓解中心城区紧张的人地关系。由于城市土地级差收益客观存在,因此在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土地空间效益,力求最大化。一般来说,城市核心区收益最高,边缘区次之,郊区最低;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三产业附加值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投入一产出的效益来看,最理想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是将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区,将中心城区的其他产业向郊区或周边县市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