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志文
页数:3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12973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是周志文教授谈西方古典音乐的散文随笔集。同作者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书中的文字都带有一种特殊的内省成分。全书由27篇短文组成,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名家及名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评述贝多芬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作品的不朽与伟大;第二部分阐述巴赫与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作品与键盘俗曲的不同;第三部分谈作者自己感兴趣并有独特见解,同时在音乐史上有意义的题目,如协奏曲中的慢板、音乐史上的帕格尼尼主题、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等。
每篇文章不仅介绍作曲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赏析代表作品,还列出较为常见的相关唱片供读者选择,文章流畅好读、解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作者简介
周志文,浙江人,1942年出生于湖南。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知名散文家、小说家,音乐评论人;曾任淡江大学、台湾大学教授,捷克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本书特色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知名小说家、散文家、乐评家周志文教授精心撰写27篇赏乐文章,特别收录54幅精美图片,介绍知名音乐家的成长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概况,赏析代表作品。
本书特别列出经典曲目的多种优良版本供读者参考与比较,也是一本实用的古典唱片“工具书”。
文章流畅好读、解读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初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亲自作序推荐。
目录
自序 夜空繁星闪耀
【辑一 不朽与伟大】
谁是贝多芬?
一个崭新的时代
《英雄》与《英雄》之前
《命运》前后
最后三首交响曲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非得如此吗?(Muβ es sein?)
——晚期的弦乐四重奏
【辑二 神圣与世俗】
最惊人的奇迹
—— 巴赫的大、小提琴曲
巴赫的键盘“俗曲”
巴赫的宗教音乐
上主怜悯我们 (Kyrie eleison)
—— 谈“安魂曲”
两首由大提琴演奏的希伯来哀歌
莫扎特的天然与自由
【辑三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一次】
舒伯特之夜
听勃拉姆斯的心情
柴可夫斯基
马勒的东方情结
几首艾尔加的曲子
英雄的生涯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音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行旅中的钢琴曲
施纳贝尔
帕格尼尼主题
慢板
敬悼两位音乐家
阿巴多纪念会
后记
节选
巴赫的键盘“俗曲”
要谈谈巴赫为键盘乐器所写的“俗曲”。在巴赫时代所谓键盘乐器只有管风琴与大键琴。管风琴是极为昂贵的乐器,一般只有大型教堂才会装置,所以为管风琴所写的曲子,多数为宗教用途的宗教音乐,如不是为宗教所用,管风琴曲通常也要优美而庄重,因为只有在教堂才能演出。大键琴(harpsichord)又译作“羽键琴”或“羽管键琴”,从前缀“harp”(竖琴)可以看出,它是从手拨弦乐器竖琴演化出来的,大致上将竖琴平放,加上键盘联结机件勾拨琴弦(起初拨弦用的是禽鸟的羽管,取其轻又有弹性),但这种乐器在音色对比及强弱的表现上,几乎无法做太大的变化,到了后世钢琴发明,就完全取代了它的地位。
但巴赫时代还没有钢琴,今天巴赫的所有钢琴作品,其实当年都是为大键琴所作。由于如前说大键琴在音色与强弱上没有太多变化,巴赫在这些键盘乐曲上就没有注明其强弱,连速度的解释,也可以自凭想象,所以这些曲子以当代钢琴演出时,演奏家的个人诠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常以为演出浪漫派的乐曲,各人风格是很重要的因素,其实巴赫的音乐,尤其是键盘乐器作品,所显示的个人风格更大,有时两个版本可以相差很远,这是因为巴赫为演奏家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自由”。
巴赫为大键琴单独演奏所写的曲子很多,现在尚留存的重要的有:
四首二重奏(Vier Duette, BWV802—805)
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Zweistimmige Inventionen,BWV772a—786)
十五首三声部创意曲(Dreistimmige Inventionen,BWV787—801)
六首英国组曲(Englische Suiten, BWV806—811)
六首法国组曲(Französische Suiten, BWV812—817)
意大利协奏曲(Italienisches Konzert, BWV971)
六首古组曲(Die Partiten, BWV825—830)
半音幻想曲与赋格(Chromastische Fantasie und Fuge,BWV903)
哥德堡变奏曲(Die Goldberg-Variationen, BWV988)
二十四首钢琴平均律第一册(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erster Teil BWV846—869)
二十四首钢琴平均律第二册(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zweiter Teil BWV870—893)
以上所举,在键盘音乐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巴赫的这类作品应该更多,但他生时死后的名声都不算大,这类的键盘作品又大多为即兴游戏之作,作后没有刻意保存,更谈不上出版发行,以致很多作品都遗失了。像传说他有名的《哥德堡变奏曲》是为学生哥德堡所写,而演奏的目的在治疗俄罗斯驻萨克森公国大使失眠所用,这种传言不见得正确,但却证明巴赫的许多作品,不见得是在正经八百的情况下写作出来的。巴赫死后,其价值渐受肯定,莫扎特与贝多芬对他都很推崇,贝多芬在波恩时期曾练过一阵他的四十八首前奏与赋格(即十二平均律),但据他所说,当时练习乐谱是手抄本,并不是印刷本。
但如纯用游戏的态度来看巴赫的键盘乐作品也不对,巴赫即使在游戏之间、在极不经意的环境下,却也没忘记音乐伟岸的结构,使很简单的乐音,横横竖竖地堆栈起来,成一座森严又壮丽的大厦,令人无法小觑。
他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原名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änderungen),是以一个咏叹调(aria)为主题,加上三十个变奏(variation),最后又回到起初的咏叹调主题,形成了一个组织庞大、结构谨严的大型演奏曲。这首变奏曲巴赫原为有两层键盘的大键琴而作,由大键琴演奏,更容易看出不同音色的比较、上下模仿对位以及“卡农”等技法,在钢琴上就看不太出了,不过钢琴丰富的音色再加上强弱幅度极广的特性,也能补大键琴之不足,这个作品,在录音上有大键琴与钢琴两种不同的版本。
其次谈巴赫的《平均律》,所谓“平均律”在德文是wohltemperiert,在英文是well-tempered,指的是由好的调律法所调出来的“好律”,中译的“十二平均律”,是借用中国早已有的调律名词。要知道所有弦乐器都需要调律,以使音律准确,以现代钢琴为例,从中央C 升八度到高音C,其中有七个白键与五个黑键,总共有十二个音,以每一个音为起音,都可形成不同的调,共有十二个调。在巴赫之前的时代,人们受限于工具与知识,在所用的大键琴上,所调的律偶有不准之处,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变音记号较多的律上,所以遇到转调,必须换一台琴,或者将琴弦重新调过。巴赫(或者巴赫时代)发明了一种可以准确用在大键琴的调音方法,把每个调子中的十二个音的间隔调得完全一样,这样遇到转调就无须换琴,更无须重新调弦,方便多了。巴赫特别为用这种方式调了律的大键琴前后写下各二十四首的“前奏与赋格”,取名“钢琴平均律”(巴赫时代钢琴Clavier 或Klavier 指的是大键琴)。
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分别是:
1. C 大调
2. C 小调
3. 升C 大调
4. 升C 小调
5. D 大调
6. D 小调
7. 降E 大调
8. 降E 小调
9. E 大调
10. E 小调
11. F 大调
12. F 小调
13. 升F 大调
14. 升F 小调
15. G 大调
16. G 小调
17. 降A 大调
18. 升G 小调
19. A 大调
20. A 小调
21. 降B 大调
22. 降B 小调
23. B 大调
24. B 小调
第一册二十四首前奏与赋格写于科腾时期,第二册写于莱比锡(1723—1750),前后精神面貌完全统一,几乎看不出时代的变貌。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创作,所服膺的往往是结构与原则,很少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艺术之中,这也有个好处,即艺术的可大可久,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受好恶而影响欣赏。但巴赫在第一册的扉页有题词说:“这本集子使用一切全音与半音的调,和有关三大度、三小度做成的前奏曲与赋格曲,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得到乐趣。”巴赫写的这席话,似乎有意将这套曲子作为“年轻人”练习键盘乐器时使用的练习曲,这使得莫扎特、贝多芬都将此曲当成练习曲,直到李斯特的女婿也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老师钢琴家彪罗(Hans Freiherr von Bülow, 1830—1894)称这上下两册四十八首曲子为钢琴曲中的“旧约圣经”(在这前后,巴赫的好几部不同的器乐曲都得此称号),这套曲子才深受音乐家的肯定。二十世纪之后,很多伟大的钢琴家都为此作品留下了录音。这套规模严谨又变化莫测的钢琴曲,成了音乐欣赏者不
可或缺的音乐成品。
前面说过巴赫的钢琴曲其实都是为大键琴所作,所以这些曲目的唱片多分大键琴与钢琴两种版本。《哥德堡变奏曲》的大键琴版本有兰多夫斯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 版(BMG/RCA)、平诺克(Trevor Pinnock, 1946— )版(Archiv)、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 1928—2012 )版(Teldec)与图雷克(Rosalyn Tureck, 1914—2003)版(Troy)等。至于《钢琴平均律》的大键琴版,莱昂哈特与图雷克都有,而且在其间很有地位,但都录音较早,质量不是很好,这几年日本巴赫专家铃木雅明也有大键琴演出版本(BIS)面世,颇引人注目。
另有一种演出版本是用了巴赫时代的各式键盘乐器来演出,如键盘乐家列文(Robert Levin)在演出时就用了拨弦钢琴(Cembalo)、翼琴(Clavichord)、古钢琴(Fortepiano)、管风琴(Orgel)、羽管键琴(Harpsichord)、风琴(Organ)等乐器(Hänssler),这是一种尝试回到巴赫时代现实的做法,但不断调换乐器,把原本统一的作品弄得有些琐碎,也不见得是巴赫时代的“现况”,因为既用十二平均律来调音,换调也无须换乐器的了。
谈到这两套曲子的钢琴演奏版本就有得谈了,不要说演奏这两套曲子的“大师”级演奏家太多了,而且如“人红是非多”一样,这两套曲子还引起不少波澜与争议来。先说《哥德堡变奏曲》,这曲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几乎很少被人谈起,是钢琴曲中的“冷货”,在我记忆中是图雷克在1930 年代把这首曲子改成钢琴演奏版,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从此这曲子就受人注意了,钢琴版就不断有人推出。到1955 年,一位加拿大不是很有名的钢琴家古尔德(GlennGould, 1932—1982)把这首曲子录了一遍,想不到造成轰动,后来他又把这曲子录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诠释,形成了钢琴音乐中的“哥德堡变奏曲风暴”。这场风暴把古尔德在音乐界的地位提高到万人迷的偶像高度,但也可能造成了一些不幸,古尔德不断躲避他自己招致过来的“粉丝”,益陷孤独,1981 年,在录完最后一个版本一年后,他以五十岁英年得心脏病而死。
但细听古尔德的诠释版本,也不得不由衷感佩,他在其中容下了太多他独有的自我风格。这也得感谢巴赫,他的音乐表现空间太大,不但由你驰骋无限,还容许你用不同的方式来驰骋(巴赫的键盘作品往往不注强弱快慢,演奏者比较自由),换成贝多芬、肖邦或勃拉姆斯的作品,就无法这样。不仅如此,古尔德演奏这套作品还追求自我突破,以他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所录的《哥德堡变奏曲》来看,第一次所录全曲用了三十八分钟,最后一次所录却有五十一分钟,相差够大,可见他对这套曲子的看法与意见前后十分不同,但“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巴赫的音乐才有这种景象。
除了《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在《平均律》上也有同样杰出的表现,同样是快慢随兴的充满自我风格,唱片一出,如同洛阳纸贵,引起音乐界的一阵风潮,而且经久不衰。这点也很奇怪,古尔德其实录了不少贝多芬与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的曲子,不但未形成风靡,而且反应冷淡,只有他所弹的巴赫,几乎每张都畅销,这有好处,就是对巴赫在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热潮有推波助澜的功效,但也有坏处,欣赏者常以古尔德对比强烈的诠释为主,对其他方式的演出往往排斥,正好像吃过辣椒之后,再吃其他食物,都觉淡而无味了。
古尔德的几次录音抢尽风头,不代表巴赫在键盘音乐的表现仅在于此,巴赫音乐中严谨的秩序、对称与和谐,往往要从别的录音中寻找,举例而言,图雷克与肯普夫的《哥德堡变奏曲》显得中正平和,里赫特与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的《平均律》,均衡平稳,他们的表现,虽然也许不够锋利,却可能是巴赫音乐的“真相”,欣赏者于此,不得不注意。
另外中国旅法钢琴家朱晓玫女士的这两种曲目录音(Mirare),最近蜚声欧洲,在国际上也形成影响。我觉得她弹的《哥德堡变奏曲》确实好,举手投足,都有大师风范,其中强烈的自我意识,配合着巴赫艺术的底蕴,也就是那种庄严的秩序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以中国有这么好的演奏家而觉得自豪。她的《平均律》也弹得很好,但因为这两套曲子实在太长,需要更强而一贯的生命力才能首尾如一,我预期她不久会有更好的新录音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