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

封面

作者:王晨升

页数:31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25064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集用户体验设计研究之大成,旨在系统性地介绍用户体验设计这门跨学科新兴技术的全貌,拓展创新思维、启迪体验设计智慧。全书分为基础篇、原理篇、应用篇、实战篇和发展篇(共15章),另有绪论(即第0章)和附录。其中,基础篇(包括第1~4章)介绍了人类感觉的要素、产品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类行为等与交互体验息息相关的要素的科学定义、构成及其研究方法。原理篇(包括第5~11章)是对现有用户体验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总结,从KANO模型到用户体验五层设计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用户体验测试与评价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对相关原理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体验设计思维、对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培养综合应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篇(包括第12、13章)是对不同领域应用体验设计原理时思维方式的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索引的建立。实战篇(第14章)通过对成功企业体验设计案例的剖析,帮助读者思考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合的创新体验设计方法。发展篇(第15章)是来自体验设计一线有影响力的专家,在自己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用户体验设计未来发展的展望。
《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写作目的不是为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而是在厘清学科边界的基础上,透过对学科内涵的系统剖析,引导正确体验设计思维的建立,为设计师针对特定应用创造属于自己的、适用的个性化体验设计方案提供一般的遵循及知识索引,是在校大中专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设计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学习用户体验设计入门的基础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王晨升,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elft)设计学博士,江苏省“双创”人才;曾任职原航空工业部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中科院北京软件工程中心及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企业局、香港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作阅历丰富;荣获原航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在国产某新型飞机研制中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担任过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国际会议设计自动化分会联合主席、ASME年会论文学术审稿人,目前是多个部委和北京市科技项目及基金评审专家;承担并完成了荷兰国家基金项目(STW)、国家863项目、江苏省重点项目;已发表高质量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包括新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十三五”重点规划教材一本(再版);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设计与创意比赛大奖;潜心向学,长期从事智能技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具有深厚的设计学理论与创新教育造诣。

本书特色

《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从人类感觉的基础,到体验设计的理论及其专题应用,再到案例剖析,分为基础篇、原理篇、应用篇、实战篇和发展篇,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更为难得的是,《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编撰的目的,瞄准的不是提供某种或某个行业体验设计的具体解决方案,而是着重系统性地介绍用户体验设计作为一门跨学科新兴技术的科学基础、原理与方法以及成功的实践,“授人以渔”,启迪体验设计智慧,为设计师针对特定应用订制个性化的体验设计方案,提供一般遵循及知识索引。

目录

目 录

绪论 1

0.1 体验与用户体验 2

0.1.1 体验 2

0.1.2 用户体验 3

0.2 用户体验设计 4

0.2.1 用户体验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5

0.2.2 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范畴 6

0.2.3 体验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7

0.3 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方法 9

0.3.1 经典用户体验研究方法 9

0.3.2 用户体验研究的时空观 11

0.4 用户体验设计与相关学科 12

0.4.1 工业设计 12

0.4.2 艺术设计 13

0.4.3 人机工程学 13

0.4.4 心理学 14

0.4.5 其他相关学科 14

思考题 17

基础篇 用户体验的科学基础

第1章 人类感觉的要素 21

1.1 人因学与人的因素研究 22

1.2 人体测量与人的生理局限性 22

1.2.1 人体测量学的定义 22

1.2.2 人体测量学的由来 22

1.2.3 人体测量的方法与应用 23

1.3 人类的感觉与感官 24

1.3.1 神经系统与大脑 25

1.3.2 视觉与眼睛 29

1.3.3 听觉与耳 29

1.3.4 触觉与皮肤 30

1.3.5 其他感觉 30

1.4 人类的知觉与心理活动 32

1.4.1 知觉 32

1.4.2 人类的心理活动 35

思考题 38

第2章 产品因素 39

2.1 产品的层次结构 40

2.1.1 产品的概念 40

2.1.2 产品的层次 41

2.2 产品的交互性 43

2.2.1 可用性 44

2.2.2 可接受性 45

2.3 产品体验 46

2.3.1 产品体验的定义 46

2.3.2 产品体验的研究体系 47

2.3.3 产品体验研究的学科构成 48

2.4 产品体验三要素 49

2.4.1 美学体验 50

2.4.2 意义体验 51

2.4.3 情感体验 52

2.4.4 体验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53

2.4.5 个体与文化差异 54

思考题 55

第3章 环境因素 57

3.1 环境的定义 58

3.1.1 自然与人工环境 58

3.1.2 社会环境 60

3.2 人-环境交互及其特点 61

3.2.1 环境在个体功能发展中的作用 61

3.2.2 人-环境交互作用的特点 61

3.3 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64

3.3.1 解释模型 64

3.3.2 评价模型 65

3.3.3 操作模型 65

3.3.4 反应模型 65

3.4 环境心理学简介 66

3.4.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6

3.4.2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67

3.4.3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67

3.5 文化环境 67

3.5.1 文化因素 68

3.5.2 文化功能与个体行为 69

3.5.3 体验设计的文化因素分析 70

3.5.4 流行与时尚 70

思考题 72

第4章 人的行为与交互 73

4.1 人的行为与行为学研究 74

4.1.1 行为的定义 74

4.1.2 人类行为研究的起源 75

4.1.3 行为学研究及行为的分类 75

4.2 人的行为机制与行为规律 77

4.2.1 人的行为机制 77

4.2.2 人的行为规律 77

4.3 人的行为的要素与行为模式 79

4.3.1 行为的构成要素 79

4.3.2 人的习性与习惯 80

4.3.3 人的行为特征 81

4.3.4 行为模式及其分类 81

4.4 交互行为 82

4.4.1 人机交互 82

4.4.2 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 83

4.4.3 交互行为六要素 83

4.4.4 交互行为的特点 84

4.4.5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 85

4.5 影响行为的因素 86

4.5.1 行为遗传因素 86

4.5.2 心理行为因素 88

4.5.3 环境行为因素 89

思考题 90

原理篇 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节选

绪 论
工欲善其事,必行利其器(《论语?卫灵公》)。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技术正在重塑当代社会形态,“体验”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小到产品、大到公司的兴衰成败。所以,从用户体验的高度全面把握系统创新设计已成当务之急。本章从用户体验的基本概念入手,到对相关学科的介绍,系统勾勒了用户体验设计的学科全貌。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就曾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继服务业发展之后,体验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于1998年指出:在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LLP)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约瑟夫?派恩II(B. JosephPine II)和詹姆斯?H. 吉尔摩(James H. Gilmore)也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描述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长期以来,商业世界流行着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向用户提供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建立起对手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过去,许多企业不仅凭借技术上的发明、革新乃至“垄断”建立竞争门槛,而且还通过为产品增添各式各样的功能来创造差异。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技术的同质化使得企业在产品特性上的投资回报越来越低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领导的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的成功,使企业界认识到关注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产品,理解并设法满足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上的期望,进而创造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是建立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因此,用户体验设计已经成为业界备受重视的热点。
0.1 体验与用户体验
0.1.1 体验
英文的体验(Exper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Experientia”,意指尝试的行为。《大英百科全书》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观察或参与获得实用的知识或技能”。《辞海》中体验一词的定义是“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的认识”。在哲学领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认为,体验是感觉记忆,是由许多次同样的记忆在一起形成的经验。在心理学领域,体验则被定义为一种受外部刺激影响导致的心理变化,即情绪。
由此可见,体验是人在特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或者情感上的感受,它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主体(人)、感知(观察或参与)、感受(获得知识或认识)和环境(物质和非物质的)。体验具有下列特点。
(1)参与性。即主体必须参与到某个活动中,才有可能获得体验。
(2)互动性。指一方面主体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参与的对象;另一方面,对象的客观状态会直接影响主体的感受或收获,二者互相影响。
(3)差异性。体验的感受、认知或收获往往会因主体而异,相同的对象(事件、过程、系统、产品、服务等)带给不同的人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
(4)情境性。体验与情境密切相关,这里,情境包括主体的心情、状态,也包括客观物质(自然)与非物质(社会、经济、虚拟)环境。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场合(环境)带给人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5)延续性。体验作为一种人所特有的感受,或许会在瞬间获得(譬如第一印象、一见钟情等现象),但并不会马上消失,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以记忆的形式而存在。
(6)沉浸性。在体验发生的过程中,主体通过感知、与客体的交互是自然而然、无影无踪的,具有一定的沉浸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体验带有一定的不自觉性,就像人们常常忽视空气的存在、鱼儿并不觉得水的存在一样。体验所具有的这种沉浸性的特点,也是为体验而体验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的原因。
体验与人类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就其本质来看,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学习、科学研究,从休闲、娱乐到购物、消费,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0.1.2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或UE),指用户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心情,是在使用过程中(包括前、中、后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它包括了情感、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产品所有权等方方面面,比如看法和感受、实用性、易用性和效率等。由于用户体验的本质是主观感受,这也决定了它只可诱发、不可强加这样一个客观属性。
学术界对用户体验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按美国信息架构师杰茜?加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的说法,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对品牌特征、信息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等方面的感受;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体验架构师唐纳德?A. 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将用户体验扩展到用户与产品互动的相关方面;德国学者马克?哈森皂(Marc Hassenzahl)提出,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的体验,应注意到情感因素的作用,他把非技术特征分成了三类,即享受、美学和娱乐;以色列学者瑙姆?揣克亭斯基(Noam Tractinsky)的研究把用户体验界定为在交互过程中用户内在状态(倾向、期望、需求、动机、情绪等)、系统特征(复杂度、目标、可用性、功能等)与特定情境(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国际标准(ISO 9241-210:2010)对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反馈。此定义指出了用户体验的两个特点:其一,用户体验是主观的;其二,用户体验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它也说明,用户体验包含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期望)、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感等各个方面。此外,ISO 9241-210第三条还暗示了可用性也属于用户体验的一个方面。不过,该标准中并没有进一步阐述用户体验和可用性之间的具体关联。显然,这两者的概念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所谓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情境下、被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使用的主观满意度(ISO 9241-11:1998)。因此,可用性通常可以用效用(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满意度(Satisfaction)三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产品(系统或服务)的实用性方面(要完成一个任务);而后者更关注受系统适用性和使用享受感等因素所约束的用户的情感。可用性偏重理性、更客观,强调如何让产品更易于使用,内有逻辑可循。对于设计者来说,可用性像是一门技术,而用户体验则更像是一门艺术。
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于1998年最先提出了体验式营销的概念。此后,美国伯德?施密特博士(Bernd Herbert Schmitt)在其1999年出版的《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一书中将用户体验具体化为五个方面,即感官(Sense)体验、情感(Feeling)体验、思考(Thinking)体验、行动(Action)体验和关联(Relation)体验(见图0-1),认为用户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其体验应包括消费前、消费时和消费后的感受的总和。
感官体验强调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的感受。情感体验注重以某种设计方法激发用户的内在情绪,使其与产品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思考体验是通过某种创意引起用户的兴趣,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创造性地认知和解决问题。行动指以用户参与的方式使其与产品之间进行互动。关联体验则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引导用户产生丰富的联想,如个人与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之间产生的关联等。同时,在影响用户体验的五个方面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关系。
用户体验研究中有多个分支,其中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用户情感,专注于互动过程中的瞬间用户体验;另一个分支则侧重于分析和理解用户体验和产品价值之间的长远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按时间长短来把用户体验划分为瞬间体验、情境体验或长期体验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但是设计和评估这几种体验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用户体验与系统创新设计》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