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东北渔猎文化

封面

作者:佟大群著

页数:37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1335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靠前部系统探讨“东北渔猎文化”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作者简介

  佟大群,男,1979年生,辽宁锦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早稻田大学),曾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奖励和称号。多年致力于清史及文献辨伪学史研究,已出版论著多篇(部)。2010年,得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王俊义先生、南开大学白新良先生推荐,作者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请代文献辨伪学研究》,获“清史纂修工程·研究丛刊”立项资助,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特色

  《东北渔猎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系统探讨“东北渔猎文化”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东北渔猎文化》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源流

第一节 格局初创

第二节 鼎盛发展

第三节 拓展转型

第四节 步入衰微

第二章 族系文化

第一节 肃慎族系

第二节 秽貊族系

第三节 东胡族系

第四节 华夏族系

第三章 皇家文化

第一节 特殊群体

第二节 特设机构

第三节 特色贡品

第四章 文化内涵

第一节 渔猎对象

第二节 渔猎工具

第三节 渔猎艺术

第四节 渔猎思想

第五章 遗址撷珍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空间分布

第六章 文化展望

第一节 全面保护

第二节 潜心传承

第三节 科学开发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包括能够被传承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所认同,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特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其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诸方面。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各地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多样化。地域文化划分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如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则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东北文化、西北文化等;如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则分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松辽文化、运河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岭南文化、海疆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红山文化等;如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则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八桂文化、黔贵文化、青藏文化、西域文化、徽文化、赣文化等。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才拥有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从而屹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立了众多地域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如燕赵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委宣传部)、晋学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草原文化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殷商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楚文化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楚文化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荆州博物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徽学砑究中心(安徽大学)、江淮文化研究所(合肥学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学研究院(南昌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云南大学)等。

节选

《东北渔猎文化》:

  东北渔猎文化之殇,与20世纪一度恶劣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日俄进行殖民统治期间,东北山林破坏,水体污染,生态失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大跃进、大工业、大农业”发展思路影响,东北渔猎文化的发展空间日益逼仄。

  (一)山林破坏

  清末中东铁路的修筑、日伪南满铁路的经营,对东北山林资源的破坏极大。日伪殖民统治建立后,随着所谓“五年计划”的开展,不论“南满”还是“北满”,凡是资源优良、便于运输的区域,大片原始森林被相继砍伐。诸如红松、白松、柞木、水曲柳等优质林木,先后损失数百万立方米。日伪调查资料显示,1934年前后,东北森林覆盖率约32%,到处都是天然密林。但到了1945年日本撤退前后,短短十几年间,南满多地已是童山濯濯,满眼破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林业翻开了崭新一页。东北人民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法令,成立若干机构,不断规范林业管理,有计划地推进森林开采。东北诸林区的开采量一度高于伪满时最高水平的一倍左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特别是“一五”计划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58年起,受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东北山林的采育比例严重失调,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仅“文革”时期,东北森林面积即减少600万亩以上。

  总而言之,20世纪初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数十年间的大规模砍伐,对东北山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野生动植栖息空间被不断压缩,许多物种自此消失。一场山林砍伐的“盛宴”过后,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怅惘和遗憾。

  (二)水体污染

  20世纪东北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水是万物之源,是东北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之本。不足百年,东北诸大水系受污染程度不一而足,其中以松花江最甚。据调查,早在20世纪60年代,松花江个别水域就有“死鱼带”的出现。十年动乱期间,无底线渔猎思想泛滥,“环保”意识缺乏。为了资源获取之便利,有人几乎不择手段,诸如毒鱼、炸鱼等事件屡见不鲜。工业污水肆意排放,无论官民,均对此熟视无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整顿治理,东北民众方有“环保”的观念。但是,为了追逐利益,提高产量,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加上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规模只增不减。东北水体污染的态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遏制。

  据环保部门测定,直至今日,松花江流域仍有不少水域的水质不达标,鱼体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不能食用。虽然哲罗鱼、乌苏里白鲑等珍稀冷水鱼在松花江不同江段频频出现,但据江边垂钓者反映,鱼肉均有异味,无法食用。据称,近年江鱼口味大有改观。①但谁来大胆示范,隐患如何评估,均未可知。我想,在较长时期内,东北多地依然要上演“临渊羡鱼”的一幕。

  非但野生鱼类如此,鱼塘养殖中难免也会出现水体污染等问题。若不加抉择,毒素富集,固然可以果腹一时,终究也是饮鸩止渴。昔日易得之物,今在冒险求食之列。

  人与自然生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年残破自然、战天斗地之时,可曾料有今日?人说穷奢极欲,必有后殃;饱食终日,难免祸患。看来此言不虚。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东北渔猎文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