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

封面

作者:甄红菊

页数:26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968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为研究对象,从理沦背景、思想渊源、主要探索、研究方法、总体评价、当代意义六个方面进行阐释。霍尔在文化研究学界享有盛名,被称为“文化研究之父”。同时,霍尔还是当代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反映了消费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寻求创新的要求,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自我反思、寻找突破的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霍尔的文化理沦包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现代性批判的有价值成果,对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有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甄红菊,女,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近年来在《教学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海文化》等CSSCI学术期刊和北京大学收录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意识形态视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文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等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本书特色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思想家,被国外学者称为文化研究大师,他同时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思想里充满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求。霍尔的文化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重视,因而我把这一研究课题交给了甄红菊,希望她能够对霍尔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系统探索,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过四年艰苦的钻研,甄红菊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甄红菊著的《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表现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为研究对象,将霍尔的文化理论置于战后英国资本主义的当代语境中,努力廓清霍尔文化理论主题的演变轨迹,在探寻霍尔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之处的基础上,挖掘霍尔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既是从思想史角度不断充实、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又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的需要;同时为我国理论界回应文化发展重大问题、从全球视野审视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

这本书建构了霍尔文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多层次和多角度地剖析了霍尔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本质特征、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和当代价值。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霍尔文化理论的出场语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战后英国“消费资本主义”的时代转型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困境
第四节 英国社会主义革命策略新反思的理论需要

第二章 霍尔文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霍尔文化研究的理论底色
第二节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与霍尔的文化理论主题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与霍尔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第四节 葛兰西的文化权力观与霍尔的文化政治学
第五节 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哲学与霍尔文化研究的微观政治转向

第三章 霍尔文化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内涵与历史使命的再定义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内在本质与社会功能
第三节 亚文化的存在样态与政治诉求
第四节 媒介文化与政治经济学的”接合
第五节 族群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政治诉求
第六节 全球后现代文化与多元政治

第四章 霍尔文化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化理论的总体性辩证思维
第二节 文化理论的历史场域分析法
第三节 文化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
第四节 文化理论的问题意识与实证分析
第五节 现实文化现象的深层剖析

第五章 霍尔文化理论探索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霍尔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探索性发展
第二节 霍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探索的局限性

第六章 霍尔文化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点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第三节 文化创新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文化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  1.文化是基于个体经验的整体生活方式  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它的内涵应当如何确定,至今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对于文化内涵的描述,英国文化研究延续了威廉斯人类学视角下的定义,即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它由大众的日常经验组成,不只是位于上层建筑之中,而是同时渗透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中的社会因素。霍尔对于这一定义表示出高度赞赏,文化原来一直被社会科学各部门判定为由各种抽象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分析系统,现在应该在这一文化定义基础上,拓展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们观察、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文化取决于其参与者用大致相同的方式,有意义地解释身边发生之事,以及解释这个世界”,①在《种族、文化和传播》一文中他指出,文化研究涉及“社会和群体生活正在改变的方式,以及个人和群体用来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意义网络”②,但是,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并不是要在理论上或者逻辑上对文化概念展开论证,而是要突出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一现实话题,要探讨的是一个群体或阶级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正如一幅“意义的地图”,人们正是通过这个桥梁理解世界、看待社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完成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文化是群体的,因为它是一个群体的社会关系建立和形成的方式;文化同时又是个体的,因为它是个人体验、理解和解释那些形态的方式。  可见,霍尔的文化定义继承并超越了威廉斯文化是日常生活方式的论断,有如下特点:首先,文化是一个阶级或群体共享的生活方式,文化的阶级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其次,文化不仅仅是意义的地图,发挥对个体的形塑作用;文化同时又是个体成员用以表达自身、阐释自身的方式,个体的经验也在形塑整体生活方式。如果说威廉斯的文化定义突出的是集体性和日常性,而霍尔的文化定义则突出的是个体性、独特性。可以说,霍尔坚持了威廉斯人类学视角的文化定义,同时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的认识。马克思将文化比喻为文明是从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中来定位的,体现了文化的客观性维度;而将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从人类思想史发展的进程中来定位的,突出的是文化的主观维度。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文化的这两个维度从整体性走向个体性、从宏观叙事走向日常生活,从“人类思想”走向“生活方式”,文化成为突出人的参与性的人学。在此基础上,霍尔更是将文化的个体性阐释得生动而具体,在坚持文化的阶级本质的前提下,将文化看作共性与个性、集体和个体经验和实践的结果。这一视角既是社会学的,又是人类学的,体现了文化定义的跨学科意识。  2.文化是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角逐场  20世纪70年代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大量译介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作品后,意识形态和权力一时成为当时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霍尔更是受益颇深,他以“霸权”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视角,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  早在研究青年亚文化时霍尔就发现,亚文化虽然代表特定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多重社会矛盾关系建构起来的。之所以被称为亚文化,是宣示了它们作为边缘群体的地位,是被主导文化的权力挤压之后的结果。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政治概念,因为,“文化绝非仅是其意义和同一性在其起源和内在本质中已获得担保的人类活动、技术和讯息系统,文化是斗争的场所,是为界定生活和生存方式而战的场所,而且,这一斗争以我们可以参与其中的话语建构的方式开展的。”①同时,霍尔还将意识形态的视角引入文化的研究,他说,文化表面是意义的论证领域,其实是一个政治空间,各种意识形态纷纷登场,都在寻求表达自身话语的权力,而文化就成为了这样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在斗争中区分出主导文化与从属文化的界限。  霍尔对文化范畴的界定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法,文化不是被动地被经济决定,它有着自身的“多重话语”,“经历过种种不同的危机和契机”,②文化存在于争斗的过程中,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体供我们描述。文化作为不停争斗的政治场域,实质是政治空间的建构过程,暗含着解放这种宏大叙事的政治使命。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