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网络传播心理学(本科教材)

封面

作者:申凡

页数:25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23438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网络把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使之既是生存的工具,又是生存的空间。《网络传播心理学》探讨了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网络环境给传播心理带来哪些新问题,网络传播主体在这一技术平台与虚拟社会的情境下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现实社会中的传播形态在网络中如何影响传播心理,各种传播关系上网后产生了何种变异并有怎样的心理效应等。

作者简介

  申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有突出贡献津贴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当代新闻采访学》《采访心理学》《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中国企业报研究》《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等,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和两项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承担过多项省部级项目,主持的课题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传播及其独特的类型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二、传播学类型划分不适应网络
三、网络传播类型的独特性
第二节 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
一、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的背景
二、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的视点
三、网络心理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网络与网络传播心理
一、网络传播心理学概述
二、网络传播渠道对传播心理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符号对传播心理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交往型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交往型传播及其心理过程
一、网络交往型传播的类型
二、网络交往型传播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 网络交往型传播参与者的心理
一、网络交往传播者的动机和观念
二、网络交往型传播者的人格
三、网络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心理

第三章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及其介入者
一、网络广场型传播的特点
二、网络形式支持了网络广场型传播
三、网络广场型传播的介入者
第二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过程
一、网络议题及其生成心理
二、跟帖中的心理
三、“置顶”中的心理
四、议题消退中的心理
第三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效应
一、网络广场型传播从众心理效应
二、网络广场型传播者心理效应
三、网络广场传播沉默螺旋心理效应

第四章 网络组织型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趣缘组织中的传播
一、网络组织与网络趣缘组织
二、网络组织内的传播系统结构
三、网络趣缘组织对传统组织传播模式的改造
第二节 网络趣缘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测量以现实班级群为参照
一、选择参照群的原因
二、测量维度的界定
三、实验假设
四、测量方法及实验设计
五、测量总结概括
第三节 网络趣缘组织运行及其心理
一、网络趣缘组织的形成心理
二、网络趣缘组织的产生与成员接纳心理
三、网络趣缘组织的规范执行心理
四、网络趣缘组织的决策及其心理
……
第五章 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上)——网络新闻传播心理分析
第六章 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中)——网络广告传播心理分析
第七章 网络公告心理(下)——网络传播心理分析
第八章 网络检索型传播心理

节选

  《网络传播心理学》:  三、网络传播类型的独特性  当代的传播,是处在新媒介时代,既然原有的传播类型划分难以适应新的情况,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来研究网络传播的类型呢?如前所述,互联网上网民活动的随意性强,而网络又是一种综合度极高的媒介,单纯用规模进行分类已经难以奏效,或者说原来传播类型划分的依据——传播范围大小,在网络传播类型划分中已经失灵。实际上,网民进入虚拟的空间后,活动的自由度高,角色模糊。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行为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网民的共同性在于他们上网是由各人的目的和兴趣决定的,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网上活动、参与的动机有关。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依据网络世界中网民传播的目的来重新划分传播类型呢?我们的研究发现,网民网上参与最多的几类传播活动的动机分别是交际沟通、讨论问题、组织活动、公布信息、检索资料,从网民的这些活动目的出发,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划分为五种传播类型:网络交往型传播——以网上人际交往为目的;网络广场型传播——以讨论话题交换意见为目的;网络组织型传播——以网上组织活动为目的;网络公告型传播——以网上发布信息为目的;网络检索型传播——以网上信息检索为目的。②  1.网络交往型传播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它一改传播双方必须面对面,使用语言和其他与身体有关的传递手段进行当场的即时传播的交流形式,变为虚拟时空的对话。在这样的时空中,网友可以聊天、收发电子邮件,在社区、BBS、SNS等问题讨论中交往。网络交往型传播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交往为目的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这种交流有助于网民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交流,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或者改变。  网络既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空间又是一个广阔的交往平台,它赋予了人际间交往关系以新的内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交往型服务是中国网民最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之一。目前我国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持续增大,使用即时通信人数达到4.68亿,使用电子邮件的用户2.5亿人,参与社交网站的用户有2.75亿人。①近八成的网民经常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知识,近九成的网民认同互联网加强了其与朋友的联系。  可以说,网络这一虚拟的精神世界无限提升了人们的交往可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交往效率。总体而言,网络交往型传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交往范围上的广延性、交往活动文化控制的弱化性和交往方式上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极大地突破人的视听限制,把远在天边的对象拉近身边。这种交往范围上的广延性能够提供选择的多样性,无论聊天交友还是发送邮件、讨论家事国策抑或纵论天下,代际、性别、国籍等都可模糊或者忽略。其次,交往活动文化控制的弱化性,意味着在网络中交际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表己见。由于社会人所处的文化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行是有分寸的,是不能随便更不敢放肆的,但是这些交往中的忌讳,隐秘的话题,只要一放到网上,基本上可以放言无忌;最后,由于网上交往是在虚拟空间里的行为,即便平常内向、拘谨的个性在网上也可能比较活跃,甚至夸张的豪放,这种快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是极少见的。也就是说,在网上不仅张扬了个体的个性,拓展了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拓宽了人们交际的圈子。  2.网络广场型传播  所谓广场,即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交流场所,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能容纳不同人群;二能发挥某种功能,如交易、游戏、集会或者休闲等。网络广场社区、BBS/论坛、聊天室,把具体可感知的某一空间变成一种网民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人们自由来去,像“乌托邦”那样理想地出入,延续中世纪那种广场式的“全民的狂欢”。“在狂欢节的广场上,在暂时取消了人们之间的一切等级差别和隔阂,取消了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中的某些规范和禁令的条件下,形成了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一种特殊的既理想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是人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不拘行迹地在广场上的自由接触。”②网络广场型传播是以虚拟广场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为目的的传播,它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束缚,能使网民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体验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网络传播心理学(本科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