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正平
页数:202 页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8014288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他目睹了中国体育的辉煌岁月,经历了中国体育电视的发展壮大,
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劳动。
宋世雄
和其他的解说员相比。孙正的语言、声音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大,非
常有特色。
聂卫平
·这可能就是孙哥。表面平静却拥有内心激情的体育解说员。
白岩松
几十年来,孙老师亲历了许许多多奥运会、世锦赛、NBA总决赛、
全明星赛等盛事。见证了中国篮球的发展。注视着我的成长。
姚 明
从小我是听着孙正平老师的转播长大的。2008年我斯待着您激情洋
溢的解说伴随我冲向比赛的终点。
刘 翔
节选
一) 孙正平终于出书了
孙正平终于要出书了,他让我为这本书写个序,我当然不想推辞,
因为我和他进中央电视台的时间只差不到一年,而且在过去的25年里
一直在一个部门。除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彼此其实都没有被上下
级关系所隔阂。
我认识孙正平是在1982年的元旦之后,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是我
第一个见到的体育部员工(那时加上我不过九个人)。之后的两天他一
直带着我跑上跑下,办证件,领东西,搬桌椅板凳,使我这么一个新来
的觉得很温暖。后来才知道他是1981年3月来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体育解说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学里的播音
系新闻系可以使体育解说员得到提高,却不太可能“培养”出解说员。
因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解说员需要太多的因素:对解说的痴迷,对体
育的了解,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对场上变化的反应,以及说得过去的普
通话,不招人讨厌的外表和举止,当然,还有机会。所有这一切不可能
在一批批的大学毕业生中同时存在。
孙正平正好具备了几乎所有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央电视台的
体育转播开始增多,之前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用一个解说员的做法已
经亟需改变。这个时候,积累了许多年的孙正平抓住了机会,成为了隶
属于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位专职体育解说员。
体育解说员是公众人物,在享受着公众人物的优势的时候也承受着
公众的压力。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电视公众对于中央电视台体育解
说员的关注越来越多。我在任的时候和解说员们讲过这样的话:如果没
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要上网查看观众对你的评论,因为那上面八
成都是批评。对待这些批评一方面要听,另一方面要有主见,那毕竟只
是一个人的看法而已。
孙正平受到的批评却不是很多。由于他从出道起就是电视解说,所
以他的解说更加适合电视的特点而不是广播,更加张弛适度。同时他对
于每一场比赛的解说准备是非常重视的,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仓促上
阵。这样的做法对于观众对于电视台对于自己都是负责任的。从出道到
出书他用了26年,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对读者的责任。
不是每个热爱体育解说的人都可以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员
的,但是中国恐怕得有超过一半的男人和三分之一的女性对中央电视台
的体育转播有所了解,所以读一读孙正平的传记对于许多人来讲会是一
种愉快的回忆。
马国力(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序(二) 我们都叫他孙哥
在中央电视台内部,很多人习惯称呼孙正平为孙哥,这一声孙哥,
仔细想来,很像是给孙正平的一个定位,既亲切,又有一定的距离感。
同时,又像是对孙正平职业生涯的一种肯定。
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代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往往被人称为“宋老
师”,这种称呼一来反映他的资历,二来体现一种尊重,而第三代体育
解说员,人们往往称之为健宏、健翔,或直乎其名,比如张斌,而年岁
再小几岁的,则更亲热地称之为“暄儿”之类,反映着共同成长的一种
关系。而第二代则比较特别,韩乔生资历在那儿放着,但由于他内心的
纯真感很明显,因此叫韩哥不合适,叫乔生又少亲切,于是有了韩乔这
种很有创意的叫法,只有孙正平,把哥这个称谓真正拥有,也反映了孙
正平在目前体育解说员中的位置。
仔细想来,孙哥在屏幕上陪伴体育迷的时间应当最长,仅仅参与了
六七届奥运会这一项就很难找到第二个,连宋世雄老师都由于历史的原
因,没有拥有这种机会。由此可见,孙哥作为奥运历史和近几十年中国
体育的见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所以,在我的想象中,一本与此相关的
书,孙哥是该早动笔的,但动笔太早,恐怕也不符合孙哥的性格。
他似乎是一个更愿意躲在体育赛事后面的解说员,就像一届又一届
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多与孙哥的解说紧密相连,但你记住了一次又一次
开闭幕式的精彩,却往往在感动与激动过后,忽略了孙哥的存在。有的
人因此说孙哥不愿意在屏幕上表现个性,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正是孙哥
做人与做事的特点,做该做的事,并把该做的事做好,但通过这个机会
放大自己,却似乎不是他的习惯与追求,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职业感
与平静。当然,时间长了,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此产生尊敬。
但认为孙哥在解说中缺少激情,恐怕也是一种误解,只不过,孙哥
更多选择了一种属于他的表达激情的方式。常看篮球的人知道,这是孙
哥的强项,孙哥也时常用他的方式表达比赛中的精彩与平淡之处,甚至
也有不满的时候,也表达,但不伤人。还有一个特点很孙哥,只要与孙
哥搭档解说的专家,都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话语空间,因此孙哥很愿意
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专家来出彩,这一点,也反映了孙哥的低调与
为人。孙哥也想自己,但同时能想别人,并不会让人难堪。
最后应该用一个小细节来反映孙哥激情与职业的特点。有一年在日
本排球世锦赛上,孙哥在工作中弄伤了腿,很重,几乎行走都难,但他
硬是坚持解说直到比赛全部结束。这期间要奔波在日本各个城市之间,
我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如果没有内在的激情与真正的
职业感,这一幕不会上演,而回到国内,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治疗,但
很难听到他对别人讲述,仿佛一切都应当,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可能
就是孙哥,表面平静却拥有内心激情的体育解说员。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16·敲开中国大门的NBA总裁
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外围赛上一次次铩羽而归,(与20年前相比,
中国的足球迷正在慢慢减少)。与此同时,在街头、工厂和学校,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在篮框下拿起篮球跳投。‘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篮球比赛的观
众也成倍的增长,对于那些35岁以下的绝大多数篮球迷而言,篮球就
是NBA,篮球就是乔丹,篮球就是姚明。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NBA是什么,连老太太都知道。中央电视台
NBA直播的解说顾问徐济成给我讲过两个故事。第一是在上世纪90年
代末,美国有一位专门写篮球的作家来中国采访,在北京的胡同里遇到
一位老太太,身上的T恤上印着一个愤怒的牛头。美国作家好奇的问:
“你知道身上的牛头是什么意思么?”老太太很不以为然的说:“这还不
知道?乔丹嘛……什么芝加哥红牛队的嘛……”
还有另一个故事,是徐继成出去采访的时候,好象是在合肥还是哪
座城市。那是一场中国男篮的比赛。傍晚,大徐去报摊上买报纸,卖报
的老太太说:“你这么高的个儿,也是来看篮球赛的吧?”大徐说:“您
也知道有篮球赛?”老太太说:“当然知道了……姚明从NBA挣了大钱
回来了…·”
NBA正以席卷全球的姿态,成为上亿中国球迷生活中的一部分。今
天的NBA已经拥有了6个分区和30支球队,芝加哥公牛队和休斯敦火
箭队寄托了两代中国NBA球迷的梦想。中央电视台每周有四场NBA的
比赛直播,很多球迷都说,如果没有NBA,他们都无法想象生活会变成
什么样子。这让我想起25年前,
当我第一次看到NBA画面的时
候,我和我的同事们感觉到的那
种惊奇和陌生。
1982年,我刚刚进入中央电
视台的第一年,我们体育组每周
做一档《体坛纵横》的节目,每
集50分钟,是从国外寄来的带子
里编播的,我不记得是哪两个队
的比赛了。当我们一看到篮肆赛
的画面时就发出了感叹:我的
天!这美国篮球怎么都打成这样
了?这还是篮球么?球员在空中
飞行,激情四射的大力扣篮,出
神入化的表演。其实如果从现在
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NBA不像今天的NBA这样盛行小球战术,打得
如此快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体坛纵横》要配音,但我们完全不
知道球队和运动员的名字。我们请了一位美籍华人的朋友来,他对NBA
比较了解。他一边看一边给我讲,我就做记录。他讲完了,我反复地看
录像带,然后再配解说。当时并不是每一期《体坛纵横》里都有NBA,
如果有也只有五六分钟,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及其深刻。
到了1986年,中央电视台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购买节目的
时候,其中包括了一部分NBA的内容。当时《世界体育》节目的播出
时间是50分钟,播NBA比赛就占了大概40多分钟。这不是中央电视台
第一次播出NBA,而是中央电视台开始比较系统地播出NBA的比赛。
现在美国NBA总部也就把1986年作为NBA进入中国的标志年,2006
年是NBA进入中国市场的20周年。
我还记得那场播出了40分钟的比赛,是前一年的NBA总决赛,洛
杉矶湖人对波士顿凯尔特人的第六场比赛,是我配音解说的。当时没有
人知道NBA的背景和资料,更别说一些场外的花絮故事了,我只能像
广播电台的解说一样来解说电视节目。我费了很大力气,把那些龙腾虎
跃的球员的名字记住,有“魔术师”约翰逊,有“眼镜蛇”詹姆斯·
沃西,有“大鸟”拉里·伯德,这些球员后来成为了中国球迷耳熟能详
的英雄。10年之后,迈克尔·乔丹把NBA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那时候解说NBA碰到的问题很多,因为没有人了解这项赛事,没
有人清楚NBA到底怎么分区,什么赛制,有多少支球队;也没有人知
到那些球队的英文名字应该怎么正确的翻译成中文,没有统一的说法。
比如说,有人说是印第安纳留马队,也有人说是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后
来慢慢地接触多了,译名由新华社的外事部门来负责统一译定,这才有
了一定之规。
就这样,NBA开始不定期地在《世界体育》节目里出现。直到
1989年,刚刚上任不久的NBA总裁斯特恩先生来到北京,第一次敲开
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2004年秋天,当姚明率领休斯敦火箭队和萨克拉
门托国王队来到上海和北
京打NBA中国赛的时候,
整个中国掀起了NBA的热
潮。斯特恩先生从飞机上
下来,红毯垫道,净水泼
街。他成了中国的贵客,
被安排在最好的饭店,最
好的套房里,享受贵宾级
的待遇。这个身材不高的
小老头成了场下的明星,
所到之处都被要求签名合
影。斯特恩已经成了世界职业体育界最成功和最著名的掌门人之一,在
他上任后的20年里,他把NBA的年收益从不到5亿美元提升到超过30
亿美元。他利用电视的力量把NBA传遍全球,成为了篮球的代名词。
一但在1989年的时候,谁知道这个矮个子的美国人是谁?按照中央
电视台的规矩,外国人要进台,必须经过外事部门和领导的批准,办理
证件才行。于是在中央电视台东门的传达室里,斯特恩先生苦苦等待了
40分钟,才等到了当时总编室负责购买节目的李壮同志的接待。当时双
方也没有签任何协议,斯特恩先生就是希望免费向CCTV按期提供NBA
录像带,如果我们觉得好,就按期播出。至于以后的事情再说,等于这
是一笔不要钱的买卖。和15年以后NBA驾临上海和北京时,风卷残云
似的卷钱姿态截然不同。在姚明进入NBA之后,中国的任何一家电视
台和网络视频公司想得到NBA的转播权,一个赛季没有数十万美元,
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在1989年,斯特恩先生用送带子的聪明
做法诱惑中国人,他知道只要你开始看NBA,总有一天你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