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静
页数:244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18619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每个读者的视角不同,对经典的理解也不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西游记》,《道西游》也有它独特的视角。《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大,仅仅五千多字,但有多少人完整地读过一遍?又有多少人完整地读过《西游记》原著,了解它的内在精神?大部分人并没有读过仅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大多数人还是通过连环画、评书、影视剧接触的《西游记》。读完《道西游》,相信读者对《道德经》会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而对《西游记》,也不再停留在奇幻精彩的层面,更多的是体会其内在的逻辑、蕴含的正能量以及深刻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曹全全,世界记忆大师终身荣誉称号 特级记忆大师终身荣誉称号 国际青少儿脑力锦标赛道德监督委员,终身形象代言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拦手门”武术第八代传人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五段 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员,指导员 天津科教频道《记忆梦工厂》节目专家 北京家有儿女高峰大脑教育集团特聘国学讲师 北京华夏易理环境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孙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
目录
第二篇 出胎几杀
第三篇 满月抛江
第四篇 寻亲报冤
第五篇 出城逢虎
第六篇 折从落坑
第七篇 双又岭上
第八篇 两界山头
第九篇 陡涧换马
第十篇 夜被火烧
第十一篇 失却袈裟
第十二篇 收降八戒
第十三篇 黄风怪阻
第十四篇 请求灵吉
第十五篇 流沙难渡
第十六篇 收得沙僧
第十七篇 四圣显化
第十八篇 五庄观中
第十九篇 难活人参
第二十篇 贬退心猿
第二十一篇 黑松林失散
第二十二篇 宝象国捎书
第二十三篇 金銮殿变虎
第二十四篇 平项山逢魔
第二十五篇 山压大圣
第二十六篇 洞中高悬
第二十七篇 盗宝更名
第二十八篇 乌鸡国救主
第二十九篇 被魔化身
第三十篇 号山逢怪
第三十一篇 风摄圣僧
第三十二篇 心猿遭害
第三十三篇 请圣降妖
第三十四篇 搬运车迟
第三十五篇 大赌输赢
第三十六篇 祛道兴僧
第三十七篇 路逢大水
第三十八篇 身落天河
第三十九篇 鱼篮现身
第四十篇 金兜山逢怪
第四十一篇 普天神难伏
第四十二篇 问佛根源
第四十三篇 吃水遭毒
第四十四篇 女国留婚
第四十五篇 琵琶洞受苦
第四十六篇 再贬心猿
第四十七篇 识得猕猴
第四十八篇 火焰山高(一借芭蕉扇)
第四十九篇 求取芭蕉扇(二借芭蕉扇)
第五十篇 收缚魔王(三借芭蕉扇)
第五十一篇 赛城扫塔
第五十二篇 取宝救僧
第五十三篇 小雷音遇难
第五十四篇 困天神
第五十五篇 朱紫国行医
第五十六篇 拯救疲癃
第五十七篇 降妖取后
第五十八篇 七情迷没
第五十九篇 多目遭伤
第六十篇 路阻狮驼
第六十一篇 怪分三色
第六十二篇 城里遇灾
第六十三篇 请佛收魔
第六十四篇 比丘救子
第六十五篇 辨认真邪
第六十六篇 救女怪卧僧房
第六十七篇 无底洞遭困
第六十八篇 灭法国难行
第六十九篇 花豹迷人
第七十篇 凤仙国求雨
第七十一篇 失落兵器
第七十二篇 会庆钉耙
第七十三篇 元夜观灯
第七十四篇 赶捉犀牛
第七十五篇 天竺招婚
第七十六篇 铜台府监禁
第七十七篇 黑河沉没
第七十八篇 棘林吟咏
第七十九篇 稀柿拜秽
第八十篇 凌云渡脱胎
第八十一篇 通天河落水
《道德经》全文
致谢
节选
《道西游》: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书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和母亲殷温娇两人定情,在上任的路上被有歹心的船夫刘洪在船上暗杀。后来刘洪霸占了唐僧的母亲,冒充陈光蕊去上任。当时由于唐僧的母亲已有身孕,故忍辱把孩子生了下来,刘洪认为这孩子是祸根,有心除掉他。 那个时代的女子十分重视忠贞,发生了这些事情是很难承受的。她还要忍辱这么长时间把孩子生下来,她也知道以后肯定会出现相应的危险。这些情节我们会用我们的价值观去评判。 正如《道德经》第二章前两句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之所以知道天下有美的,是因为我们知道有恶的存在;我们知道天下有善的,是因为知道有不善的存在。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非常气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是因为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长辈或者社会给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有了是非观。 “故有无相生”,在这期间,“有”和“无”就相应产生了。因为“有”这件事情,她莫须有地担心,“无”就会随之显现。为什么会有这个“无”?是因为发生了刘洪暗害唐僧父亲陈光蕊这个“有”。现实中的事情也是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件事,脱离了我们正常的观念或思考模式,自己就会莫须有地想着后面的困难和危险。就拿跑步来说,假如有个人天天都坚持跑一千米,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你明天要跑一万米。”他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因为他目前的体力只能跑一千米。其实对方并没有限定他在多长时间内跑完,他是以自己一千米的能力去想象一万米的困难。在一万米还没有开始跑的时候,他已经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给自己限制住了。 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选择进步的时候,会给自己设一个很高的目标,可是往往目标过高会很累,上不去、达不到。所以,给自己设目标的时候,比原来多一个台阶就可以了,不要一下子跨越很多台阶。平时跑一千米,把目标设成一千两百米或一千五百米,咬咬牙就会坚持下来。 这个例子和唐僧父母被害的事情,感觉有些挨不着,其实“理”是相通的。 在唐僧父亲陈光蕊被害以后,他的母亲温娇当时已经设想了后面的悲惨生活,虽然这些生活还没有来,但在她心中已经呈现出来了。那么当她的心中确信未来会是这种生活时,接踵而来的就是这种生活。这和我们的认知是一样的,一旦我们确信以后是什么样子,慢慢地生活就随着心去变化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当新的变化出现时,难易相成就出现了。无论我们给自己找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它都会有难和易的呈现,只不过我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就要做:“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长和短、高和下要互相包容。从故事情节来看,唐僧的母亲想要忍辱把孩子生下来,所以她一忍再忍。忍的背后也是包容,这和考试紧张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紧张?越想不紧张,就越紧张。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下,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重视考试,这么去想紧张程度就会降下来。同样的,我们选择包容,忍的状态就会放下很多,我们自身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后面所说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们自身发生变化之后,音和声的和谐会发生变化,前和后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从故事中跳出来,想一下我们现实的生活。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或是当孩子在我们身边耳濡目染我们所言所行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相应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是怎么来的?就是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父母、长辈以及其他社会上的种种风气,也就是“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当孩子看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当下不用做任何评论,作为家长,对孩子来讲当下就是“圣人”状态,我们不用说什么,孩子就能有自己的判断。当他们看到更多的事,和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互佐证的时候,我们再加以支持和引导,他们就会更坚信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塑造他们性格最好的时机,“万物作焉而不辞”的状态。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孕育万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自居。我们仍以教育孩子为例,我们没有刻意去教他们什么。他们通过主动观察学习,在我们身边耳濡目染,会形成自己的种种观念。这种观念如果是正确的,会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这个帮助是谁给的?是父母给的。父母虽然没有居功,但功绩是不会被抹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