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利天著
页数:35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06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自选集》收录了作者在上述几方面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自选集》表现出较为宽广的理论视野,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广阔领域,但都围绕着哲学的基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是在哲学的根基处所做的哲学思考,所选论文大都有作者独特的理论见解,可以启发更多的思想和讨论。
作者简介
孙利天,1952年8月生,吉林省舒兰市人,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哲学学会会长。是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创建者之一。
研究方向为辩证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代表性著作有《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高清海哲学思想讲座》
《死亡意识》《现代苦难哲思录》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
本书特色
作者在吉林大学的哲学传统中,多年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哲学观、辩证法和中西马哲学比较研究的学理基础等方面用力较多。本自选集收录了作者在上述几方面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该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广阔领域,但都围绕着哲学的基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是在哲学的根基处所做的哲学思考。所选论文大都有作者独特的理论见解,可以启发更多的思想和讨论。
目录
第一编 哲学观讨论
哲学的合法性论纲
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
哲学体系的自身区分及其循环论证
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理论如何落到实处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重理解及思想意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三编 辩证法研究
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
语言转向和语言的辩证法
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论辩证法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生命与精神的自身运动: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本体基础
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辩证法的高阶问题与当代处理
第四编 后形而上学思想批判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东方思想
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
形而上学的转向:论海德格尔“思想的移居”
我们如何走出人的自身生产带来的自身毁灭的危险——回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评论
多元与超越——人类的理性信念和历史理解
第五编 中国传统思想探索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向自然学习的智慧——现代性遮蔽的精神维度
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
自发自觉的辩证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六编 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基础和方法
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
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
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一个内在性平面
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辩证本体基础
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
从现象学看中国传统智慧
哲学的合法性论纲
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
哲学体系的自身区分及其循环论证
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理论如何落到实处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重理解及思想意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三编 辩证法研究
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
语言转向和语言的辩证法
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论辩证法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生命与精神的自身运动: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本体基础
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辩证法的高阶问题与当代处理
第四编 后形而上学思想批判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东方思想
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
形而上学的转向:论海德格尔“思想的移居”
我们如何走出人的自身生产带来的自身毁灭的危险——回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评论
多元与超越——人类的理性信念和历史理解
第五编 中国传统思想探索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向自然学习的智慧——现代性遮蔽的精神维度
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
自发自觉的辩证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六编 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基础和方法
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
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
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一个内在性平面
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辩证本体基础
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
从现象学看中国传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