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兰远华
页数:264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213500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聚焦于创业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书。创业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很多,但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的出现都与创业者本身的知识缺口,或者经验不足,或者对人性的了解不够,或者对商业规则缺乏敬意等等因素相关,有些甚至是因为创业者自己的性格弱点造成的。对于以上大部分情况,本书都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参考,并指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从而帮助创业者提高认识、弥补自身之不足,进而提前防范问题,减少错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作者简介
兰远华,男 ,1978年生,祖籍湖北恩施,学历大学本科,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2000年开始成为一名软件程序员,有近18年的IT行业从业经历。2004年因为工作需要转为营销策划岗位,从事IT行业的品牌策划、营销活动、宣传推广工作,主导了三十多项营销策划案例。2008年开始在大型企业担任管理职务,有10年的企业管理经验。2013年开始创业,先后创立了两家公司,贵州汉辉移动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和贵州汉合瑞信互联网有限公司。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已经或者准备创业的人
作者本人有十余年企业管理经验,2013年开始创业,先后创立了两家公司,对创业和企业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深有体会,因此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出这些问题,并传授给正在创业的人们一些避免技巧和解决方法,很有实用价值,可行性极强。
本书围绕创业需要的宏观布局、创业者的自我要求、团队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五个方面,把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指出来,指导年轻的创业者如何规避创业路上各种看不见的风险,从而更轻松地创业。
目录
第1章 布局
第一节 凭什么开始创业
第二节 选择合伙人
第三节 财务投资人
第四节 股权结构
第五节 明确责权利
第2章 个人修为
第一节 领导者要有人追随
第二节 行动力
第三节 亲力亲为
第四节 情商比智商重要
第五节 心态
第六节 视野和社交
第3章 团队文化
第一节 团队文化建设
第二节 与员工沟通的技巧
第三节 计划比想法更重要
第四节 提升执行力小技巧
第五节 慈不带兵
第4章 人力资源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小技巧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
第三节 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
第四节 识人用人
第5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杜绝大企业病
第二节 干离钱近的活
第三节 “ 完美”不一定完美
第四节 产品与定位
节选
第四节>>>股权结构
股权和股权结构这两个概念,在法律和经济学中有着复杂的定义。由于本书只针对初创的小公司,所以本书所讲的股权是简化的概念,仅指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股份及相对应的权利。
股权结构是一个创业公司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它影响着公司的管理架构、决策体系、利益分配等许多方面。不科学的股权结构设计,对公司的管理、决策以及利益分配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见过很多失败的创业公司,它们都存在最初的股权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股权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往往在公司运营初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会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大的破坏力。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初次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往往自认为做出了一个不错的决定,却在不经意间好心办了坏事,为后期的发展埋下隐患。在这一节,我将会提供一些有关股权结构设计方面的建议,供创业者借鉴。这些建议,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公司经营本就是一个复杂烦琐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时,通常也会有其他问题交错或者纠缠其中。更何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最多只能借鉴,不可照搬。
一、关于股权的第一个问题:将股权看得过于廉价
创业者,尤其是初次创业者,犯得最多的错误之一,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把公司的股份看得太廉价。
创业公司在起步的时候,只是画出蓝图,雏鹰尚未展翅,星星之火尚未燎原,这个时候的公司也许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资产。于是,在一些人的眼里,公司的股份好像不值钱。所谓的股权,也只是几个人商量出来的数字而已。于是,很多创业者,在初期股权的划分上就比较随意:有的创业团队本来就是同事、同学、同乡或者朋友关系,出资多少好商量,股份占比上也很随意,每个人都差不了太多;有的创业者为了吸引某个心仪的人才,在股份上慷慨大方;有的创业者,急于拿到资金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对财务投资人的要求无底线地满足……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一个创业者,如果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创立的公司的股份不值钱,那很可能在潜意识里就没有把这个公司做大的雄心或者信心。创业者在刚起步的时候,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情况,都要把自己创立的公司的股权看得比金子还珍贵。在创业者心目中,一定有一张自己公司发展的蓝图,比如希望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在刚开始的时候,创业者就要尽量以心中的蓝图为标尺来衡量公司股权价值。
我的朋友小I ,是一个做销售出身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为了拉拢一个技术高手入伙,他只要求对方象征性地出一点资金,就很慷慨地给予对方40%的公司股权。但是在后期发展过程中, 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所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渐渐地超出了这个技术高手所擅长的范围。要求一个某一方面的技术高手具备全方位的技术储备是不现实的,即便其自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不够,因为某些技术能力的获得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所以在后来,公司更多的技术工作都是由后续招聘的员工处理的。
这个技术合伙人非常愿意学习,对本职工作也尽心尽力,只是随着公司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产品发展方向的不断调整,他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被边缘化。这种局面,不是他本人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小I当初能预计到的,而此时,公司还没到对外融资的阶段。
小I的问题就来了。刚开始的时候,公司40%的股权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数字。但现在,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产,融资之后,这些股权就是实实在在可货币化的权益。此时的小I,相当于用40%的股权换取了一个只在公司发展初期起部分作用的合伙人。
如果你是小I,你会怎么办呢?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你该如何向后期的投资机构解释你的团队构成?又该如何平衡后期对公司骨干的激励?
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解决办法。在这里,我们只是反思小I最初的做法是否妥当,在当时是不是应该选择更科学的处理方式,既能顾及当时的情况,又能有预见性地防范后期出现的问题?比如,采用期权或者带限制条件的股权等方式。有的创业者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甚至“免费”送股份。在我看来,只要有任何其他的办法,都不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有些年轻的创业者,对人性的认识过于肤浅,往往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请记住,在创业的起步阶段,无论任何理由,不愿意和你一起投钱的人,都不是一个有诚意的合作伙伴。
还有更多这方面的例子,其中也涉及创业者或者合伙人的人品问题。在公司的起步阶段,股权好像根本不值钱,到了中期,随着公司的发展,股权有价值了,此时就会有不靠谱的人跳出来:有的人因为家庭财务出了状况,便急于将股权兑现,拆大家保小家;有的人在公司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想着同舟共济而是落袋为安;还有的人在公司发展壮大后,嫌当初的股份分配不公平,拥兵自重……各种问题,牵扯创业者大量精力,消耗公司元气,甚至内耗内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