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儒教中国的形成 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封面

作者:林存光

页数:424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47084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五册,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为儒家政治文化研究,又分“理论基础”和“问题研究”两部分,共6篇专题文章;下篇为儒家政治文化研究相关论文与评论文章,共6篇专题文章。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显示,由某位伟大的精神导师所自觉创设、倡导的一种信仰思想体系,一旦与某一民族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境遇实现了充分地整合,便会在这一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一种特殊重要的角色,从而构造出这一民族的的最富魅力的文化异彩。基于此,本书稿系统地论述先秦儒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主题,并在社会系统之合法的结构性因素的意义上重新检讨儒学的意识形态本质,而不仅仅是给它一个阶级的定性;其后,对儒学与政治在战国秦汉之际分化与整合的关系模式及现实政治文化的演进变化问题,进行历时性、动态性的具体考察,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批判,并尝试性地讨论和展望儒学的未来命运及中国文化的成长。

作者简介

林存光,1966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孔子与儒学、儒教中国问题专题、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孔子新论》《政治的境界——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特质研究》等,合著或主编有《旷世大儒——孔子》(再版名《孔子评传》)、《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大爱无疆——〈墨子〉》《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中外巨人——孟子》《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智库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总序
导言:问题·方法·理念
上篇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一项政治文化研究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一、孔子、儒学及其问题框架
(一)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
(二)理解儒学的新思路
(三)《论语》的一种阅读方式
(四)儒家思想的两大主题:人和政治
(五)儒家的生存悖论
二、意识形态的理论视野与儒学研究
(一)“意识形态”的意涵
(二)儒学意识形态本质的重新检讨
(三)儒学的政治化
(四)一项政治文化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研究
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过程及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政治的发展
(三)儒家的情境定义
(四)法家的挑战
(五)儒学与政治:从分化疏离到整合互动的制度化
(六)更进一步的解释
四、经学:解释与应用
(一)引言
(二)经典解释一般
(三)汉儒的解经学
(四)视界的融合和走向应用的经学
(五)包容与霸权: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
五、儒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分析与批判
(一)文化守成:作为意识形态阶层的自觉
(二)大一统:王权的轮回与孔子的神话
(三)合法化:反思与辩护
(四)社会历史功能
六、结语:意识形态与文化的成长
(一)历史反思
(二)话语转换
(三)中国文化成长的展望
(四)余论
下篇 相关论文与评论
一、圣王崇拜:一种政治宗教
(一)对先秦诸子政治思想分野的重新描述
(二)政治哲学的作用
(三)政治思考的对象与核心问题
(四)谁应当统治?
(五)合法统治的根据与基础
(六)统治的方式与效果
(七)圣王崇拜的政治宗教
二、文化政治: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文化取向与
秦汉王权政治
(一)一个分析的框架
(二)传统政治思维的文化取向
(三)秦汉王权政治
(四)余论
三、“王权支配社会”释义
(一)引言
(二)中国传统君主专制政体的实质与特征
(三)“王权支配社会”的主题与变调
四、汉代政治思维的特点与发展转向
(一)汉初政治思考的含义与特点
(二)政治思维的转换与汉家统治思想的重新确定
五、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及其政治含义再解读
(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
(二)政治:作为对圣人、经典和超越者的一种应答
(三)余论
六、王莽的和平禅汉与复古改制再评价
(一)引言
(二)王莽的居摄与和平禅汉
(三)王莽的“复古改制”与新室政治的特点
(四)进一步的反思:公与私的纠结与背反
后记
再版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儒教中国的形成 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