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诗画融通论(精)

封面

作者:吴企明

页数:36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11270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吴企明,1933年生,江苏吴县市人。现任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唐音质疑录》、《历代题山水画诗鉴赏大观》、《须溪词校注》、《长吉诗考论》等。《诗画融通论》是作者关于诗画融通理论研究的一本通论性质的学术著作,分二十四章,以诗画融通的审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为基本手段,演绎诗画融通的七种表现形态及六十余种会合点和渠道,目的是考察诗画艺术的深层沟通,弘扬华夏民族诗画融通的艺术精神,构筑诗画融通的美学体系。行文明快,立论清晰,举证丰富,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吴企明,男,1933年生,江苏吴县市人。现任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唐音质疑录》、《历代题山水画诗鉴赏大观》、《须溪词校注》、《长吉诗考论》等。

本书特色

如果你爱唐诗宋词的韵致;
如果你爱水墨丹青的意境;
如果你想了解诗中的韵如何以丹青铺展,画中的境如何用平仄吟成;
如果你想领略画如何捕捉诗的言外之意,诗如何点染画的象外之思……
——那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吴企明教授多年积淀之作,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典雅唯美的举例,谈诗中画、画中诗,配以95幅历代名画彩图,带你细品诗画融通美。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诗画融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诗歌和绘画是两门不同的艺术

第二节 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共性

第三节 文学艺术创作的融通规律

第四节 诗画融通是文艺融通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形态

第三章 诗画融通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诗中有画

第二节 画中有诗

第三节 以诗入画

第四节 以诗索画

第五节 据画题诗

第四章 题画诗是诗画艺术融通的产物

第一节 质的界定

第二节 题画诗的两大基本形式

第三节 题画诗的两大对应关系

第四节 题画诗的六种基本模式

第五节 题画诗的艺术功能

……

第十四章 诗传画外意

第一节 象外说

第二节 诗传画外意

第三节 画传诗外意

第十五章 意境转换

第一节 绘画具象和诗歌意象的转换

第二节 画境与诗境的转换

第三节 诗画意境的反复转换

第四节 画境托出诗境

第十六章 通感

第一节 多种感觉向视觉挪移

第二节 听香

第三节 变无声为有声

第四节 化静为动

第十七章 从美的效果上去显示美

第一节 以艺术效果暗示美

第二节 审美移情

第三节 物化

第十八章 含蓄美

第一节 含蓄美

第二节 藏与露

第三节 朦胧美

第十九章 比拟

第一节 多样化的譬喻手法

第二节 比物以德

第三节 拟人化

第四节 美女喻花

第二十章 凸显主景

第一节 突出重点

第二节 陪衬与反衬

第三节 以景衬人

第四节 借客形主

第二十一章 色彩美

第一节 画的色彩与诗的色彩

第二节 多元化的色彩配合规律

第三节 色彩与感觉体验

第四节 色彩与动态美

第五节 色彩的表情性

第二十二章 点染

第一节 画的点染与诗的点染

第二节 题画诗里的点染

第三节 点题

第四节 顺点题面

第二十三章 以画法为诗法

第一节 融画法于诗法

第二节 烘染

第三节 虚与实

第二十四章 画论诗化

第一节 书画同法

第二节 师法自然

第三节 繁简与多少

第四节 不似之似

第五节 画家修养

第六节 创作论

节选

明文徵明的《溪桥策杖图》(见图39)及其题诗,正是诗与画均用“取影”法的成功之作。画幅中心画一位策杖立于溪桥上的老人,他略倾前身,注视着山涧。画境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呢?画家用题诗为读画人提供了一把赏鉴此图的钥匙:
短策轻衫烂熳游,暮春时节水西头。
日长绿树青帏合,雨过远山碧玉浮。
题诗写人兼写景,以写人为主。首两句,自画中人切入,写他身着轻薄衣衫,携着短杖,在烂熳的春光中漫游,他一边缓步行走,一边观赏山景,直到溪水西边。第三句转笔写景,春日白昼正长,四周的绿树环合,雨后的树木青翠欲滴,像青色的帏帐一样。结句扣到画面上侧身注视山涧的人物形象身上,说远山经过春雨的洗刷,像翠玉一样,倒映在山涧里,好像在浮动。画中人被春山的倒影深深吸引住,伫足观看,欣赏不已。经过题画诗的补凑和点逗,读画人才能真正理解用“取影”法画出的“远山碧玉浮”的画境,领悟出画中人沉迷于画境的审美情趣。
明仇英画《沙汀鸳鸯图》,今藏上海博物馆。画面上,沙汀绿草丛生,新蒲初绿,四周水天一色,空濛迷茫。汀边清波荡漾,图中的主景一对鸳鸯,正戏水于沙汀边。雄鸟单足立于沙汀上,临水照影;雌鸟还在水中引颈绕尾,踩浪嬉戏。彭年在画幅上方题写一绝:
芳洲水暖蒲新绿,夹岸花明絮未飞。
最爱江南春色丽,鸳鸯照影立斜晖。
全诗纯写画面,再现画境,诗人十分喜爱这一“江南春色丽”的境界,更何况,斜阳下还有鸳鸯戏水,临流照影,正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诗人将仇英的画境逼真地再现出来,特别是将画家“取影”的技法,点明揭出,确实能道出画家的艺术三昧。
清石涛的《芙蓉图》(见图40),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是一幅水墨设色花卉图,芙蓉花用红色晕染,细线勾脉,形象逼真,花叶用泼墨画出墨线勾出叶脉。以淡墨疏笔横写水波,以浅青、浅褐作竖点,形成水波粼粼的景象。芙蓉临波照影,意趣盎然。为了更深化画幅的艺术效果,石涛在画幅右下侧题写一首六言绝句:
秋水江楼弥洁,芙蓉曲岸生文。
小立坡头如画,夕阳影落缤纷。
石涛的题诗,并没有描绘画面芙蓉形象的形态、色泽、神韵,却着力描写芙蓉周边的如画美景。首句从画外写来,说芙蓉花丛附近江楼下的秋水,非常洁净。次句点题,扣到画面上花和水的形象,说曲岸边长满芙蓉花,岸下江水微波涟漪,直如“縠皱波纹”,故曰“生文”。“文”通“纹”。这两句诗,运用“睹影知竿”的技法,从侧面运笔,通过芙蓉周边环境之美,来凸显芙蓉之美。后二句写画上的芙蓉,临水照影,岸上、岸下一派花光绚丽,景色如画,夕阳照在水面的花影上,好像是芙蓉落英缤纷,更加美不胜收。石涛整件艺术品以“影”为契机,画用“取影法”,题诗也用“取影法”,达到诗画艺术的完美交融,洵为运用“取影”技法的代表作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诗画融通论(精)》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