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封面

作者:薛俊楠,马璐主编

页数:213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82613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为主线,构成一个综合知识理论体系,既保证心理科学自身的系统性,又适合学习者实际需要。  2.为了让学习者更易理解学习内容,每一章节都有“案例导人”,让学习者以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切人点,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者能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每章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对本章节的内容一目了然,并很快抓住学习重点;每章中的“知识链接”能够拓宽其思路和知识面;“练一练”环节能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3.为了丰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用功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材中加入了互联网技术,每章节后附加该章节的教学视频,让学习者“扫一扫”即获得本章节的微课视频,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与感知觉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三节 感知觉概述
第四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第三节 想象概述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言语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三节 言语概述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言语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第二节 意志的概述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一般趋势
第二节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节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第十章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五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节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尽管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在逐渐提高,但在整个学前期,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以及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很差,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特别容易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有的幼儿甚至表现出多动症的行为。这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中最常见的问题。所以,客观分析学前儿童注意分散和多动的原因,根据儿童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正确应用注意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注意分散的预防,审慎对待儿童的“多动”现象,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花哨,更换的次数过于频繁,教学材料过于有趣、繁多,教师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实验表明,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时,一般以提供四五种不同的游戏为宜。提出太多的游戏,幼儿既难选择,也难集中注意玩好。  2.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从而使注意涣散。引起疲劳的另一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生活规律。有些家长不重视幼儿的作息制度,晚上不督促孩子早睡,甚至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玩耍,造成睡眠不足,致使幼儿第二天无精打采,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正像一些调查所表明的那样,由于双休日父母为孩子安排过多的活动,幼儿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过分兴奋,在星期一,幼儿的情绪最难稳定,注意常常涣散,这样对幼儿学习和活动极为不利。  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兴趣、成功感以及他人的关注等因素可以构成活动的动机。对幼儿来讲,这些因素更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活动时的注意状况:活动内容过难,可能会因缺乏理解的基础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而丧失兴趣和积极性:过易,也可能会因缺乏新异性、挑战性而减少对他们的吸引力。班额过满,师生之间必要的感情交流太少,幼儿可能因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情感支持而丧失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对教育过程控制得过多、过死;儿童缺少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发挥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教育过程呆板缺少变化;活动要求不明确等,都可能涣散幼儿的注意力。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防止幼儿注意分散,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排除无关制激的干扰  教室周围的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教室布置应整洁优美,新布置过的教室最好及时组织幼儿参观:教具应能密切配合教学,不必过于新奇;出示教具应适时,不用时切不可摆在显要的位置上:教师的衣着应朴素大方;个别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中断教学点名批评,最好稍作暗示,以免干扰全班儿童的活动。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安排为他们关注或感兴趣的事物,并贴近幼儿的生活;活动方式应尽量“游戏化”,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组织形式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儿童伙伴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中要使幼儿有一种“主人翁”的自主感,即主动活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完成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所必需的。但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消耗的神经能量较多,容易引起疲劳。学前儿童由于生理特点,更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且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耗能较少,因而保持的时间可以比较长。但只靠无意注意是不能完成任何有目的的活动的。  鉴于两种注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注意的特点,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也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吸引他们,同时,也应该向他们解释进行某种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他们能主动地集中注意。两种方式应灵活地交互使用,不断变换幼儿的两种注意,使其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完成活动任务,又不致过度疲劳。  对于家长来说,则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规律。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之,使幼儿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是保证他们精力充沛、注意集中地从事各种活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合理安排、适当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似乎已成了“当务之急”。  (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这里不是指购买的数量,而是指阶段时间内提供给幼儿的数量。玩具过多,孩子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很容易什么活动也开展不起来,什么也玩不长。留下适当数量的活动材料,其余的收起来,不仅常玩常新,也有利于注意力的培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