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润平
页数:342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5202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元嘉三大家研究》在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谢灵运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矛盾,个中诱因是“益州民变”;谢灵运的《拟邺中集》基本上是模拟《邺中集》而成的,通过对谢灵运《拟邺中集》和《邺中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肯定《拟邺中集》在艺术上确实超过了《邺中集》本身,并且蕴含了谢灵运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鲍照出生寒门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汉哀帝初年迁居上党,东汉肃宗后期迁到东海剡县,晋怀帝永嘉七年以后迁往丹阳。其籍贯应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虞炎收集编订了《鲍照集》《钦定四库全书》所收《鲍参军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显,我们根据《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录的《鲍照集》可以了解《鲍照集》中的具体作品。颜延之第二次被贬的内因是颜延之得罪了,刘义康集团,诱因是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提出警告;颜延之《论语说》的成书和颜延之讲《论语》有关,因皇侃《论语义疏》的流传和散佚,导致《论语说》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约收入《宋书》时作了删改,颜延之的《庭诰》在当时散佚明显,许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上做了辑佚,以图恢复原貌,经过考订认为颜延之以《庭诰》命名的文章有两篇。
本书特色
《元嘉三大家研究》旨在考述元嘉三大作家的生平和人格精神,分析元嘉三大家的文学作品,研究元嘉三大家的艺术创作规律,总结元嘉三大家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元嘉三大家研究》可以提供较为全面和立体的元嘉三大家的信息,具有全面认识元嘉三大家的理论价值,为下一步的“元嘉文学研究”奠定基础,从而完成文学断代史的衔接,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长期以来,人们对唐诗宋词津津乐道,忽视了元嘉三大家这座金桥承前启后的创作影响。《元嘉三大家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看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元嘉三大家的真正创作价值和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寻绎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文脉。
目录
第一编 元嘉三大家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1章 元嘉三大家思想文化背景考述
第一节 元嘉社会思潮
第二节 元嘉社会文化
第三节 元嘉文学艺术
第2章 谢灵运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屡遭挫折的仕宦生涯
第二节 儒道佛皆融的人格精神
第3章 鲍照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位居下僚的郁闷人生
第二节 尊儒重道的人格精神
第4章 颜延之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起伏不定的漫长仕途
第二节 以儒为本的人格精神
第5章 谢鲍颜三大家生平创作综论
第一节 惊人相似的矛盾人生
第二节 彪炳史册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激赏品评
第二编 (上)元嘉三大家作品玄学意蕴解读
第1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佛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佛学意蕴解读
第二节 鲍照山水诗的佛学意蕴解读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佛学意蕴解读
第2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道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道学意蕴解读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道学意蕴解读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道学意蕴解读
第3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儒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儒学意蕴解读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儒学意蕴解读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儒学意蕴解读
第二编 (中)元嘉三大家文体创变新论
第4章 谢灵运赋的融通和创变
第一节 对前代赋体的承袭和发展
第二节 对赋体内容和形式的创变
第三节 谢灵运赋作的迷人魅力
第5章 鲍照对玄言诗的改制及其对诗体的拓展
第一节 鲍照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
第二节 对诗体的拓展及其内在生机
第三节 鲍照诗歌在后世获得新生
第6章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第一节 前代公牍文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第二编(下)元嘉三大家作品美学风貌
第7章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灵感境界
第一节 灵感范畴在古代诗学中的嬗变
第二节 谢灵运“顿悟说”的灵感旨趣
第三节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荚蓉”的审美意蕴
第8章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凄艳悲绝”风格的成因
第二节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第9章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
第一节 “错彩镂金”特色的成因
第二节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追求
第三编 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释论
第1章 谢灵运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谢灵运被害原因
第二节 《拟邺中集》的模拟问题
第2章 鲍照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鲍照祖籍和家世问题
第二节 《鲍照集》流传和散佚
第3章 颜延之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颜延之第二次被贬释疑
第二节 《论语说》流传和散佚
第三节《庭诰》的篇目和散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节选
《元嘉三大家研究》: 一、家族文化 刘宋时期家族文化的形成,还要追溯到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其基本特征是皇权与门阀士族共治天下。东晋的建立就是靠侨姓与吴姓的支持,尤其是侨姓士族中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阳夏谢氏代表土族与司马氏共治天下,据《晋书》载:“(元)帝初渡江,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①而吴姓士族中的朱、张、顾、陆四大姓,以及吴兴武康沈氏、会稽山阴孑L氏等也一跃成为著名的士族。虽然,东晋太元年间,孝武帝谋求振兴皇权,排挤当时的权臣谢安的势力出朝,随后又爆发了反对门阀士族的孙恩、卢循起义,对门阀士族有一定的打击,到东晋末年,门阀士族在政坛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但是,纵观东晋一百多年,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地方都督刺史,无论清职文官,还是军职武官,绝大部分由士族弟子掌握,士族在东晋社会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到刘宋初期,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安排宗室弟子担任重要州郡的刺史或都督,并且降低士族子弟的封爵,以此遏制士族子弟对皇权的威胁,这样高门士族如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在政治和军事上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一个家族从兴旺发达到逐渐衰弱的整个过程,往往以家族为依托,考虑政治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来维护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其特点是: 其一,依附交结权贵。刘宋时期,高门士族面对日益衰落的处境,不得不放下架子依附交结权要,以维护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谢世家族中谢混、谢灵运投靠刘毅,谢晦辅佐刘裕,谢曜、谢弘微、谢瞻在朝廷任职,虽然他们各为其主,但心中只装着家族的利益。琅琊王氏家族的王韶之,东海徐氏的徐佩之与当时的中书舍人刑安泰交往甚笃②。士族出生的沈勃和张澹等人在阮佃夫执掌权柄时,经常出入于阮佃夫的家中,彼此交往深厚@。此外,像王、谢等高门士族,在进入刘宋以后还通过和皇室通婚来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其二,炫耀门第风流。进入刘宋时期,高门士族虽然屈从于政治形势的急转变化,不得不攀附皇室,交结权要,但是他们也仍然以门户标榜,据《南史》记载,王球拒绝宋文帝命其与徐爰相交往的诏令时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①而沈约在《宋书》中说:“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宋左丞江奥在谈到同伍犯法,士人应否连坐问题时说:“符伍虽比屋邻居,至于士庶之际,实自天隔,舍藏之罪,无以相关。”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门第的高贵表明家世的优越,士族总是排抑寒人,轻视庶族。与此同时,仕宦也分为两途:清流与寒官各不相人。士族子弟往往钟情于清流之职,诸如秘书、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东宫与王国的属官;而凡属于边郡长令、宪台等职士族子弟决不愿意充任。谢灵运作为土族子弟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著作郎、黄门侍郎等清职。此外,士族子弟也以博学为尚,也显示其高贵和放达。沈约在《宋书》中对刘宋时期的士人如:傅亮、谢晦、范泰、王微、谢灵运、王僧达、范哗、谢庄、袁淑等,都用“博学”“博览”“博涉”等字眼来评价他们博学多通的学习风尚,基于这种良好的学养,刘宋士人修史和编撰之风大兴,范晔《后汉书》、何法盛《晋中兴书》、谢灵运《晋书>徐广《晋纪》、徐爰《宋书》、王韶之《晋纪》以及谢灵运编撰的《四部目录》等都是博学之风结的累累果实。其三,不同的家学传统也是元嘉家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琅琊王氏精于书法,吴兴丘氏博通文史,戴颞一家擅长音乐,陈郡谢氏、吴郡陆氏、汝南周氏都以优良的文学传统著称。以陈郡谢氏为例,谢安位及三公时曾有“东山之游”,谢安及其子侄尽享宴集之乐;隆安四年(400)到元兴三年(404)之间,包括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谢氏子弟曾有过“乌衣之游”,以“文义赏会”培养谢氏子弟的文学才能;而以谢安为中心的家族内部的文学活动更是家族文学教育的范例。从三大家受元嘉家族文化影响的情况来看,谢灵运无疑深受来自谢氏家族的影响最大(详见第一编第二章),由于非高门士族出身,颜延之和鲍照受这种家族文化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