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晓安, 尚晓军, 李国杨
页数:304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6016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认真总结20多年国防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充分吸纳了当今靠前外国防教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编写而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
目录
第一节 国防概述
第二节 国防法规
第三节 国防建设
第四节 国防动员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五节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第六节 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战略环境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第三节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四节 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概述
第二节 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第三节 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概述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第四节 信息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六章 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节选)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节选)
第三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节选)
第七章 军事地形学
第一节 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第二节 地形图基本知识
第三节 现地使用地形图
第八章 综合训练
第一节 行军
第二节 宿营
第三节 野外生存
附录军体拳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大学军事理论与训练教程》: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的有识之士为了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才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国防上也出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且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制造和配发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国王一般亲自主特军政,领兵作战。春秋末期,国家机构出现将相制,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独立统兵作战已很普遍。秦统一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的军事官员称太尉。隋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专门成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宋朝为了防止“权将”拥兵自重,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由文官担任。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兵役制度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为了巩固边海防,我国古代中原王朝还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海防要塞等。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始建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袭扰,明朝在沿海重要的地段陆续建立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 (二)中国近代国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规模,加之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的国防每况愈下,陷入“有国无防”的危机之中。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天津各界组织两千一百余名联军进攻北京。1901年9月7日,列强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在与外敌人侵的斗争中,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探求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之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防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变革逐渐展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现代国防观初见端倪。孙中山的《十年国防计划》,提出了国防建设的宏观设想。中华民国成立后,现代陆军、海军、空军相继建立,装备了较为先进的现代武器,国防建设思想也开始逐渐现代化。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一场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地进行了长期抗争。这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次规模巨大的、全民族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对外国侵略者取得完全胜利、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 ……






